护国战争时期蔡锷与唐继尧关系探究
2020-02-22谢本书
谢本书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 昆明 650031)
有人说,在护国战争时期,反袁护国军的主帅是唐继尧,而非蔡锷,蔡锷不过是唐继尧的部属而已。他们认为,唐继尧是云南护国军都督府都督,护国三个军,皆隶属于都督府,因而蔡锷只是唐继尧的“左臂右膀”,一切“听命于唐公”(1)姚继德.云南护国运动的一份珍贵史料[J].云南文史,2019(1).该文作者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去找到了李鸿纶的《民四云南首义再造共和节略》文稿,认为是其“新发现”的“一份珍贵史料”,乃整理刊发,但有多处错漏,令人遗憾。其实这个文本,在云南几家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并由云南省图书馆编,收入《护国运动文献史料汇编》的第一卷(全书共十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公开出版。。又说,蔡锷不过是护国第一军的总司令,却被“篡改”成“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2)参见:王佩华的《与谢本书老师商榷》一文(打印稿)。文章涉及诸多问题,也值得研讨。。这些论述违背了基本历史事实,且涉及反袁护国军主帅到底是谁的重要问题,不能不为之一辩。
一、护国战争时期蔡锷职务和地位不在唐继尧之下
反袁护国战争从云南爆发,战争开始时组织了反袁护国军都督府,又组建反袁护国军,以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李烈钧为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唐继尧为护国军都督府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这是历史事实,然而都督府和护国三军的组建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否认或忽视这个过程是不应该的。
这里需要把蔡锷与唐继尧的关系从头说起。蔡锷(1882~1916),湖南邵阳人;唐继尧(1883~1927),云南会泽人。蔡锷虽然只比唐继尧大一岁,但资格却老得多。蔡锷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唐继尧则是该校第六期毕业。蔡锷回国后,在广西军界担任高级将领(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教练官、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堂总办、兵备处总办、标统、龙州讲武堂总办等职)时,唐继尧还是日本士官生。1911年初,蔡锷来到云南新军任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时,唐继尧任新军管带(营长)等职。辛亥昆明起义之际,蔡锷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总司令),唐继尧仍为管带。云南辛亥起义后,蔡锷为云南辛亥军政府首任都督,唐继尧为军政府军政、参谋两部次长。1912年唐继尧奉蔡锷之命率兵北伐,路过贵阳,突袭成功,被推为贵州都督。1913年底,蔡锷奉调北京任多种职务,唐继尧回任云南都督。唐继尧回任云南都督,过去认为是蔡锷推荐,而实际是唐继尧自己活动的结果。蔡锷在致友人电中就曾说:“中央决定以唐督继任(云南都督)。某之野心勃发,志在取代,运动所部军官联电陈请”的结果。最后说,“此电内容,勿泄为要”(3)参见:湖南邵阳蔡锷故居陈列馆刘沛提供的《蔡锷1913年9月20日致友人电》,现在云南省档案馆收藏。。从这一大段历史来看,唐继尧一直是蔡锷的后学和部下。
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武装斗争酝酿之际,蔡锷于1915年12月19日脱险来到昆明,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反帝制复辟的斗志。昆明大街小巷出现了男女老幼奔走相告、喜形于色的局面,对云南反袁斗争是一个新的刺激,加速了反袁护国战争的爆发。蔡锷到昆后,滇军将领为蔡锷设宴洗尘。蔡锷作了简短致辞,说明来意,辗转来到云南,就是要和大家一道,共同努力,“打倒洪宪!”时任云南都督、主政一方的唐继尧在会上称蔡锷为“老前辈”,并说:“大家同心同德拥护老前辈所指示的打倒袁世凯和救国的一切方针。”与会者皆举杯敬蔡(4)邹若衡.云南护国战役亲历记[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48.。
12月21-22日,在蔡锷、唐继尧主持下,云南举行了两次准备讨袁起义的军事会议,歃血为盟,并进行了庄严隆重的讨袁宣誓仪式。宣誓后讨论了筹组护国军都督府和护国军等问题。在会议上,谁出征(任护国军总司令)、谁留守(任护国军都督府都督),曾进行反复的讨论。蔡锷首先表示,希望自己率兵出征。唐继尧表示谦让,自己出征,希望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的老前辈蔡公留守。李烈钧以蔡锷行辈较老,亦劝蔡锷留守。蔡锷进一步表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愿意效命疆场,率军出征,由唐留守。如此“反复辩论不已……情词诚挚,至于泣下”(5)白之瀚.云南护国简史[M].昆明:新云南丛书社,1945:6.。最后讨论结果,与会者商定,维持现状!蔡出征,唐留守,定名出征者为“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留守者为“中华民国云南护国军都督府都督”(又称“中华民国滇黔军都督府都督”)。二者地位没有高低,公事彼此咨文。关于停战、议和等事,须内外(双方)同意(6)刘云.护国军纪要[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0,89.。这就是说,蔡、唐二人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公事用咨文,而不是“命令”“指示”或“请示”“报告”。这就明确了蔡与唐,在护国战争中,不存在谁是谁的下属问题,当然也不存在“左臂右膀”或“听命”于某公的问题。
会议明确,由蔡锷任护国军总司令。先组建第一军,以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后因形势发展,蔡锷专注川南主战场,乃将护国军扩编为三个军,蔡锷专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这里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否认这个过程是违背护国战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的。即使为此,蔡锷的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地位相当特殊,事实上相当于总司令,只是不负责指挥护国第二、第三军而已。关于这一个问题,不仅有回忆录证实,还有《规约》文件白纸黑字的规定。都督与总司令(即第一军总司令)各自职权及其相互关系,《中华民国滇黔军都督府与护国第一军总司令规约》,做了如下规定:“袁贼肆逆,背叛民国,本军义不从贼,决计就滇、黔两省兴师举义,互相提挈,拥护共和,铲除帝制。兹先行编制护国第一军,公推总司令一人统率全军,专任由川进攻事宜。滇黔都督暨总司令,各有职责,特定规约,以资遵守。(一)关于滇黔本省军民一切事件,滇黔都督自主之。(二)关于配置军权、筹备粮饷,滇黔都督会同第一军总司令主之。(三)关于军队进行作战计划,第一军总司令主之,仍随时知照滇黔都督,以期连贯。(四)关于大局及对外事件,彼此商定后,由滇黔都督领衔行之。”(7)参见:《云南公报》1916年第四册。又见:谢本书,等.护国运动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49.
《规约》的规定是明确的。事实上,在整个护国战争期间,蔡锷不仅不是唐继尧的部属,而且起了主导作用,是护国军的真正主帅。所以战后蔡锷被称为“护国军神”,是当之无愧的。湖南邵阳蔡锷故居生平业绩陈列馆搜集到的文物中,有两枚蔡的证章,一个刻写的文字是:“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蔡”,另一个刻写的文字是“总司令官”。在陈列馆搜集到的部分《共和滇报》中,蔡锷所发电文头衔用的就是“护国军总司令官”。这些都可以证明,蔡锷曾是护国军总司令,这是客观事实,不存在谁“篡改”的问题(8)这些文物,为邵阳蔡锷故居陈列馆刘沛先生提供。。
二、唐继尧参加反袁护国的时间
唐继尧参加反袁护国战争,有一个迟疑不决且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
唐继尧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在云南辛亥起义中是有功的。但在1912年率北伐军入黔,控制贵阳后,却实行大屠杀,怨声载道(9)参见:周素园的《贵州陆军史述要》,出自《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9页。黄济舟.辛亥贵州革命纪略[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69;李佩珩.随唐继尧入黔忆事五则[M]//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401-402.。“二次革命”期间,唐继尧又派兵讨伐熊克武,发表讨熊“誓师词”(10)誓师词//《会泽督黔文牍》杂文[M].昆明:云南省图书馆,1920:28-29.。由黔返滇后,唐继尧追随袁世凯,愈走愈远,镇压响应“二次革命”的大理杨春魁起义,杀害辛亥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捕杀中华革命党云南支部总务徐天禄,杀戮反袁人士同盟会员蔡济武等(11)参见:李根源《雪生年录》卷二第10页。邹若衡.云南护国战争亲历记[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43;毛刚.贵州革命先烈事略:蔡济武条[M]//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80-281.。而滇军第二师师长沈汪度声言反对帝制,亦“一夕暴卒”(12)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上册[M].昆明:云南省科技技术情报研究所印刷厂,1985:31.。这些唐继尧都很难脱掉干系。
1915年夏秋之间,袁氏帝制活动公开化,受到革命熏陶的滇军中下级军官,开始酝酿武装反袁时,曾探询唐继尧的意见,可是唐继尧“一意稳静,荏苒数月,莫得要领”(13)蔡锷.致梁启超函(1916年1月5日)[M]//曾业英,编.蔡锷集:二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255.。所以才有滇军军官们决定拟对唐继尧采取以下措施的决定:“(一)于适当时期,要求唐氏表示态度。(二)如唐氏反对帝制,则仍拥其为领袖。(三)如中立则将送往安南。(四)如赞帝制则杀之。”(14)吕志伊.天民回顾录[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昆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1:10.可是唐仍“迟疑久未决”(15)白之瀚.云南护国简史[M].昆明:新云南丛书,1946:30.。他获知蔡锷即将来到昆明时,反袁态度才明朗起来。正如蔡锷所说:直到王伯群到滇,将蔡锷电报送到,“蓂(唐继尧,字蓂赓)意遂决”(16)蔡锷.致梁启超函(1916年1月5日)[M]//曾业英,编.蔡锷集:二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255.。而这以后的第五天,即1915年12月19日蔡锷来到了昆明。这就是说,大约在12月14日前后,唐继尧才明确参加反袁斗争。李烈钧的回忆,也可证明这一点。李烈钧奉孙中山之命入滇,策划讨袁。但李烈钧到达滇边,却遭到阻拦,不许入滇。李烈钧气愤之余,给唐继尧一电谓:“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已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17)李烈钧.李烈钧自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5-36.此电发出第二日,才被允入关。李烈钧到昆之日是1915年12月17日,比蔡锷早到两日。也就是12月十四五日,唐才允许李烈钧入关。这也可以证明大约就是蔡锷到滇前五日,唐才下定决心讨袁,欢迎李烈钧、蔡锷入滇的。这是蔡锷、李烈钧当时的记录,也许比后来的回忆更可靠。
有人认为,唐继尧反袁是早已决定了的。他在1915年9月11日、10月7日、11月3日召开的3次秘密会议就是证明。这3次会议的真实性有人提出了怀疑(18)李开林.评唐继尧护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29.。退一步说,3次会议即使是真实的,细读其开会的内容(19)庾恩旸.云南首义拥护共和始末记:上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4-16.,也是含糊不清的。秘密会议是针对袁世凯,还是针对革命党人,颇值得玩味。其时,革命派人士已经把发难基地和发难主力放在云南,即“专恃云南”(20)程潜.护国之役前后[M]//全国政协.回忆护国讨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3.。因此革命派及爱国人士陆续集中于昆明,云南反帝制运动已发展到了顶点,唐继尧深感“再敷衍将会发生于已最不利的严重后果,于是一方面表示反对帝制,以缓和愤激的人心,一方面把反对帝制最积极而又最亲信的邓泰中、杨蓁两团部队派去昭通,说是边境有匪,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肘腋之患,也是一举两得的事,再便宜不过的”(21)金汉鼎.护国军入川与北军作战经过[M]//全国政协.回忆护国讨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65.。这是唐继尧“一举两得”的“两面手法”,却欺骗了不少人士。
当然,唐继尧最终完成了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客观上对护国战争的推动起了积极作用。由于他的参与,统一了全省反袁力量,促进了省内外反袁各派的联合,增强了云南护国起义的安全感,功不可没,应给予较高的肯定评价。
三、川南战事危急之际唐继尧准备逃亡海外的原因
反袁护国战争中,曾经出现过4个战场,即川南战场、川东战场、湘西战场和滇南战场。这4个战场,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护国战争作出了贡献。然而,也应指出,在这4个战场中最主要的是蔡锷指挥的川南战场。川南战场是护国战争的主战场,它的胜负最终决定了护国战争的胜负。
蔡锷作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指挥了川南战场。1916年1月12日,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邓泰中、杨蓁两支队占领了川南重镇叙府(宜宾),首战告捷,军威大震。继之,蔡锷率第一军主力第二、三梯团董鸿勋、何海清、朱德、禄国藩4个支队3 000余人从贵州进入云南,进攻矛头直指川南另一重镇泸州。
当时,在泸州附近已集中北军兵力超过1.5万人,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而且后援还在不断增加。护国军中路主力,加上已投入护国军的川军,不过5 000人,只相当于泸州北军兵力的1/3,而且缺乏后援,战斗打得相当艰苦。在1916年2-3月间的40多天里,是护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正如朱德回忆说:此时“川南全部化为战场,一连激战四十五个日日夜夜,毫无间歇。”(22)[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79:134-135.叙府得而复失,纳溪三易其手,泸州形成拉锯。蔡锷说:“此三星期之剧战,实吾国有枪炮之后第一战也。”(23)庾恩旸.云南首义拥护共和始末记:下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0.蔡锷身患重病,却始终坚持在战斗第一线,“平均每天睡不到三点钟,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24)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41:92.。由于敌强我弱,疲劳过甚,牺牲惨重,又无后援,护国军一度处于几近崩溃状态。
在川南战事过程中,唐继尧不仅没有给前线护国第一军任何支持或援助,且在战争十分紧张危急的时刻,蔡锷多次呼吁、请求坐镇后方的唐继尧支援人力、物力。可是,唐继尧不仅拒绝理会,甚至被吓破了胆,准备逃亡海外。1916年2月23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密电英国驻昆明总领事询问情况后,“领事报告,滇军在四川受挫,督军(指唐继尧)询问若他流亡到英国领土可否受到保护。我答以:‘他将如同政治难民受到豁免。’”2月28日,朱尔典又函告,“云南内部不太稳定,唐继尧在安排逃亡”。次日,英国驻昆明总领事电告朱尔典:唐继尧即将去职。朱尔典命令昆明总领事不要阻止唐继尧去职(25)英国档案资料。转引自:唐启华.洪宪帝制外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98.。这些首次公布的英国档案,说明唐继尧参加护国战争不仅是被迫的、不坚定的,且在危机来到之际,还企图逃亡海外。意志不坚定,关键时刻产生动摇,这是唐继尧在护国战争中的真实表现。只是到1916年3月,川南战事趋于稳定,唐继尧才未再提及逃亡海外一事。唐继尧虽未最终出逃,然而其动摇性却暴露无遗。这个形象与蔡锷在川南的顽强战斗,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战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蔡锷指挥的护国军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战争的正义性和高涨的士气、毅力熬过来的。护国第一军代参谋长石陶钧回忆说:“我军苦战纳溪城东棉花坡一带,阵地昼夜不得更代,给养不及半具,子弹不以时至,其疲惫之度殆已无可拟语,赖以支持者,精神之兴奋耳。”蔡锷乃“遍历行间,耳提面命,以血泪伸大义,以军法励怯懦,竭移山填海之力,矢有进无退之心,将此仅存之3 130人,人人灌以一绝而后苏之兴奋剂”(26)转见:蔡端(蔡锷之子).蔡锷史实三则补正[N].云南政协报,1991-12-2.。终于挽回了败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危急的时刻,一个坚持战斗,一个企图逃跑,两相对照,差距何其巨大矣。
在1916年2-3月间,川南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唐继尧在军饷、军需和兵员上都没有给前线任何补充,自己还想逃跑。但是在同年5-6月间,护国战争胜利在望,战事行将结束之际,唐继尧却将护国三军扩大为八军之多,企图大举北伐,会师武汉(27)庾恩旸.云南首义拥护共始末记:下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77.。这是要干什么?这件事引起了蔡锷的忧虑,他讽刺说:“古者天子有六军,今能驾而上之,蓂公之魅力伟矣。”(28)蔡锷.复戴戡电(1916年6月4日)[M]//曾业英,编.蔡锷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17.又说,滇军在护国战争行将结束之时,派兵入川,“未解命意所在”,“锷为滇计,为蓂公计,不忍不告。务望设法力图挽救是幸”(29)蔡锷.致唐继尧刘显世电(1916年7月19日)[M]//曾业英,编.蔡锷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62.。可惜唐继尧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最后卷入军阀混战。这样,护国战争就成了唐继尧一生声望的顶点,也成了他政治上走下坡路的起点。
四、再从晚节比较看蔡、唐之评价
护国战争结束后,唐继尧逐渐堕落为“军阀”。唐继尧晚年成了“军阀”一事,在笔者论著作中有所反映,因此要同我辩论的人不少。这不是我首倡的结论,中共党史的著作也是这么写的。他们却说,是我的研究结论影响了中共党史的评价。我说,历史不能颠倒,还在我出生前10年,中共云南地下组织开创时期,就作出了唐继尧是军阀的结论。那时我尚未出生,又怎么去影响中共党史的研究和决定呢?直到2016年再版的《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一卷(1926~1950),仍然坚持这一观点(30)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一卷(1926-1950)[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41.该书明确指出: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成立时,就提出要推翻“唐继尧的反动军阀统治”。请注意,我还只说唐继尧晚年是“军阀”,还未加“反动”二字呢!。《中共昆明地方史》也持有同样的观点(31)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昆明地方史: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67.。还有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主持拍摄的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出现了唐继尧的镜头,不过不是作为“英雄”,而是作为地方军阀的代表人物出现的。
尽管唐继尧在历史上有过这样那样的功绩,但晚节不保,却是不争的事实。晚节,是不容忽视的道德准则,因而应成为评价历史人物标尺的重要原则。有人为唐继尧辩护,对这一评判提出批评,认为这是“晚节定性论”“以晚节论一生”(32)刘光顺,主编.唐继尧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483-485.。固然晚节不是历史人物的全部一生,但却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关键点,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优秀传统就是重视晚节,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视晚节的民族。南京夫子庙晚晴楼,取李商隐所作“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诗句,反映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晚晴的赞赏。人们重视晚晴,也就是对晚节的高度重视。蔡锷虽然只活了34岁,不无缺点,但一生却做了不少好事。更重要的是,他活着的最后一年,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高举了反袁护国大旗,为人民立了新功。而在他声望达到顶点时,却忽然病逝,完美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对这种崇高的晚节,评价自然也就高了。唐继尧活了44岁,虽然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在辛亥、护国中有过功绩,但最后堕落为军阀,为大革命浪涛所掀翻,晚节至少是不佳的。晚节不保,对其一生的评价受到某些影响,并不奇怪。以晚节而论,蔡锷与唐继尧境界不同,评价差别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