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特色“三化”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构建
2020-02-22
为持续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以新时代审计理念为指引,创新审计方法和工作理念,下大力气推进内部审计标准化、精细化、与风险合规融合一体化“三化”管理,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真实合法与效益审计并重,差错纠弊与整改并重,拓展监督领域与突出监督重大事项并重,使内部审计管理在不断创新中得到科学发展。
一、强化“质量强审”意识是内部审计“三化”管理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内部审计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内控的有力抓手,通过推进审计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三化”管理,持续推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有利于降低各类经营风险、创造价值。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为例,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审计质量建设,将审计“三化”管理作为审计质量重点工程推动和落实,引导企业整体上形成注重审计质量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通过学习培训树立审计效果质量为先的核心理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委员会通过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精神,学习领会审计署第11号令的相关要求及内部审计新规定,准确认识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实现审计转型升级;树立并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改革创新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紧扣企业发展战略与核心业务,推进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牢固树立审计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确保思想一致。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委员会多次强调和部署有关完善审计流程、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推进审计“三化”管理等工作,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围绕审计质量主题开展研讨,引导全体内部审计人员树牢“标准规范、精细管理、质量为先、创造价值”的内部审计理念,围绕服务打赢三大攻坚战、上级决策部署落地、库存优化、采购规范等重大项目,突出质量兴审,彰显内部审计综合效能。
(三)压实审计“三化”管理责任,确保行动协同。内部审计机构把标准化、精细化质量要求落实到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及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层指导、部门负责人牵头,定期组织审计业务会议审查项目实施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工作,对项目质量和进度进行严格把控,对成果提升、问题跟踪落实等进行研究部署,严把审计质量关。
(四)加强审计“三化”管理的后评价工作,确保整改落实。发挥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合规管理、行政经营领域体系管理等方面工作优势,发挥专职岗位人员对审计质量把控的重要作用,从合规、风险等多视角开展对审计项目质量“回头看”,促进审计效益效果的落实和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实施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全力推进审计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把规范制度建设、加强过程管控作为审计标准化工作关键环节,从程序规范、审前准备、方案制定、过程实施、结果运用等方面入手,形成环环相扣的审计标准化管理“闭合链条”。
(一)推进审计制度标准化,从源头规范审计工作开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审计署11号令和上级单位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编制、修订《内部审计领域管理》《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管理》《预算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福利费开支监督实施细则》《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多项审计程序文件,统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标准,规范项目作业架构和工作模板,细化审计流程,更加便于审计人员规范操作实施,强化执行审计项目的约束性和责任性,实行项目执行全过程跟踪管理,为审计项目质量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推进审计项目实施标准化,内部审计“规定动作”做到位。做实做细审前调查,编制完善审计方案,配备战斗力强的审计队伍、抓好落实审计培训,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施严格遵循测试、抽样、分析等必要审计程序,依法依规取得审计证据;审计结果严格实行多级复核流程,持续优化审计组员间相互复核、主审二次复核、组长最终复核的管控流程,关注工作底稿、审计取证单、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充分性,聚焦审计结论的恰当性、整改建议的可操作性。
(三)推进审计结果报告机制标准化,切实发挥审计预警作用。企业内部审计坚持抓早抓小,通过审计结果报告分析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动态风险提示,促使相关业务处室及早发现、自觉纠正、主动预防,变被动整改转为主动作为;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建立规范的审计整改台账,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将审计结果定期向党委会、董事会报告,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治理中实现新作为。
三、实施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树立审计精品意识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围绕审计项目关键环节和要素,构建“点、线、面”质量控制防线,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打磨”每个审计项目,细化各阶段工作流程,做到审计问题一针见血、审计建议中肯可行、审计整改及时到位、管理提升持续有效,更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助力战略目标实现。
(一)从创新方式方法上推进审计精细化管理。不断壮大企业内审队伍,将财务、采购、纪检监察等领域专业人员纳入相关项目审计工作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发挥各成员专业优势,实现审计实施精细化、问题“确诊”精准化、改进建议专业化。同时,结合企业业务和经营管理特点,进一步探索研究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思路、方法,推动科技强审;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整合开展战略规划、财务收支、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审计项目,努力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
(二)从开展高质量审计沟通上推进审计精细化管理。将审计沟通作为审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将审计沟通交流作为内审工作“法宝”,将精细、明确、融洽的沟通交流贯穿于审计项目全过程,尤其要加强与领导沟通审计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做到方案符合企业管理层关注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取得领导支持,为顺利开展现场审计打好基础;注重与审计对象交流审计流程、审计纪律、注意事项等内容,实现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换位思考,传递审计底线及发现问题等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误导或出现审计失误等问题;注重通过把握细节来掌握问题沟通主动权,收集佐证资料,适时与问题涉及人员交流其违反的具体规定、危害性、整改建议,问题不遮掩、不夸大、不吹毛求疵,使审计对象心悦诚服,达成审计目标。
(三)从完善审计管理台账上推进审计精细化管理。企业审计部门从内外部审计监督、专项检查等发现的管理问题,建立审计问题台账、实行“登记和销号”、定期通报报告,定期编制并向企业管理层抄送《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跟踪检查月报》,不断强化整改责任分工与落实,通过开发相应管理行动对问题实施跟踪、督促整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审核标准,按照“见证见据”的原则下账“销号”,审慎核实关闭整改行动项,切实提高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效能,完善“审计、沟通、跟踪、整改、验证”闭环管理。
四、实施内部审计融合一体化管理,强化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相继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和《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发监督〔2019〕44号),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为管控目标,从内部审计监督角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内审项目计划方面推进融合一体化管理。从全局高度找准审计方位,坚持风险导向,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涉及重大风险、高风险领域和环节作为审计工作着力点,以审计项目作为履行风险第三道防线的监督职责、发挥风险监督效能的抓手,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薄弱环节制定审计计划,与战略部署、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结合起来,统筹整合、协调推进、注重实效,推动和促进企业存货管理、采购管理、提质增效、合规管理等工作取得提升。如创新开展“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专项审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内部体检”;开展重要物资采购及领用专项审计,结合制度设计与执行缺陷,推动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制度修订,降低违规风险。
(二)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推进融合一体化管理,做好审计质量提升“后半篇文章”。针对审计发现各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同时梳理历年审计问题,分门别类总结共性问题、典型问题,补充到业务风险数据库中,“对症下药”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增强审计成果运用的针对性、实用性、长效性。同时,倡导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增强宏观意识,在严格落实问题整改的同时,深入分析研究企业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风险与合规隐患,推动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发展、推动深化改革、解决员工困惑、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提高内部审计“附加值”。
(三)从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推进融合一体化管理,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一方面,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鼓励内审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合规管理、法律等专业领域知识并获取相应职业资格,培育审计专家、掌握多元知识,树立谦虚谨慎、严谨规范的审计精神。企业内审人员通过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获得注册会计师(CPA)执业资格、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资格、企业风险管理员(ERMT)资格等,多人拥有双证资格,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审计人才队伍,完善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着力发掘企业风险管理员、风险监督员、合规管理专员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审计培训和审计工作中,向上级单位推荐风险合规人员作为特邀审计员,列入审计人才库,努力建立一支适应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专兼职审计队伍,构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新格局,有效缓解审计专业人员不足的困境,实现充实审计队伍与提升审计公信力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