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用本色的初一英语语法有效教学探究
2020-02-22黄淑慧
黄淑慧
引言
英语学习离不开语法学习。语法教学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界的热点问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教育部2012)。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语用语言教学观,强调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这两个基本方向上,要把侧重点放在意义目标的实现上(教育部2012)。《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处于中小学学业过渡阶段的初一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较大的适应不良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法学习的问题。怎样提高初一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帮助学生从小学英语学习顺利过渡到中学英语学习的现实问题。
一、语法教学在初一英语教学中的定位
(一)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王宗炎(2003:119)认为,“学英语,必须取得语法知识”。交际教学法的主要奠基人威尔金斯(Wilkins)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一书中明确提出:“语法是学习的中心,是保证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形式的知识体系和提升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中国人学习英语是外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大部分靠学得(learning),不可能过多地靠习得(acquisition)。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较大。学生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英语语法规则和结构,就会出现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阻碍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初一英语语法教学的作用
初一学生在年龄上大多处于十一二岁的青春前期,正处于语言习得的2—12岁关键期的临界点。学生从小学英语学习的语境化学习和自然反应状态到初中开始进入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是英语学习的阶段需要,更是认知能力提高的必然需求。初一学生直接面对从小学的轻松游戏、无压力的全身反应式故事教学环境到初中自主探究、有一定压力的主题式话题教学环境的适应问题,有效的语法学习显然是他们顺利从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过渡到初中英语学习阶段的基础。
二、初一英语语法有效教学的可选策略探讨
(一)语篇层面的准确性教学策略
初一英语语法教学的语篇层面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对初一教程的词汇、句子进行词法、句法分析,也就是着眼于词汇、句子成分和结构方式的判别。这一层面的语法最直接反映了英语的基本组织规律,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部分,也是初一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地运用第一语言习得经验的正迁移进行学习,并多鼓励他们发挥自身对语言现象敏感性的身心特点进行大胆探究,自主对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对照教师的指引逐步认知并明确相关的基本语法规则。
例如,关于英语句子的语序问题,教师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英语课上布置一项“关于英语句子中词语顺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任务(Project),指导他们以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为例子,通过4—6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课本、网络等资源分工搜集相关信息,并在一周内制作完成专题手抄报,第二周在班级宣传栏进行展示分享。在学生开展课外Project工作的同时,教师对教程相关单元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指导他们在课堂上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结合相关语法结构和规则进行情境化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在第二周的单元小结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对之前经过他们独立探究并完成的“关于英语句子中词语顺序”学习成果和在课堂语言实践中与同伴、教师思维碰撞的结果进行对照、整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显性方式进行呈现与探究,能够使初一学生对英语语序的基本知识初步达到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和掌握。
(二)语义层面的流畅性教学策略
初一英语语法教学的语义层面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区别词语的词汇意义和语篇意义,教会他们将词语放在句法结构中识记和理解,并通过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英语句子中的语义关系,从而提升英语表达的流畅性。
在广州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5 Visiting the moon单元的语法板块中,学生要学习两种表示将来的句法结构:will do和be going to do。例如,虽然以下两句都表达了“我要去游泳”的含义,但两句所表达的内涵是不一样的。(1)I’ll go swimming.(2)I’m going to go swimming.第(1)句说明了说话者将来会有的活动情况,第(2)句则表明了说话人将来的个人打算。教材中对这两种表示将来的句法结构的用法都有示例和解释:“We use will with a verb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may happen in the future.We can use the pattern be+going to+a verb to talk about future plan.”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资源中用了will do和be going to do的语言现象,提醒他们注意形式和意义的统一,让其与同伴分享交流对语言现象的看法,然后得出自己的理解,进而准确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
在初一英语语法教学的语义层面,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英语习语(idioms)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对语言表达流畅性的相关思考和理解。例如,广州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4 Save the trees单元语法板块的主要知识点是现在进行时,而课程安排在学习进度上恰好处于广州多阵雨的春夏之交。如果恰好当天在下倾盆大雨,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可以引入“Wow,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now.”这个句子,使学生耳目一新。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下大雨的时候就像猫狗大战般一片狼藉”,经教师的点拨后,学生理解其意思为“倾盆大雨”。这一句应景的情境化英语谚语的运用能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非常贴切且实用的语言与情景的呼应毫无阻碍地实现了生成性及语义的流畅性,使才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初一学生减少了对初中英语学习尤其是系统的语法学习的畏惧心理,进而促进他们关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流畅性,追求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三)语用层面的得体性教学策略
初一英语语法教学的语用层面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人们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并进行交际。这一层面在初一英语语法学习中涉及的主要是现实生活中英语的实际应用,包括日常交际用语的口语表达及简单的书信、日记、便条等应用文的书面语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模拟真实情境,就不同的社会生活话题功能的英语日常交际用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任务型英语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去体会并在实践中运用礼貌、客气、委婉等英语时体的表达形式。
在英语日常交际用语中,与人打招呼(Greeting people)的表达有“Hello!Hi!How are you?How do you do?What’s going on?”等多种形式,单纯的重复背记或操练相关对话情景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学生,甚至可能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水平,使他们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播放相关话题的原版英文电影片段作为学习的情景导入或在课堂教学的拓展部分作为活动的铺垫或小结,并设计“角色扮演”的小组活动来指导学生体验和熟悉不同的打招呼的表达功能,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各种场合使用的打招呼的表达形式,从而帮助他们分析、得出各种打招呼的表达方式在语用层面的语法规则,减少日后在语言使用中的误用,以达到在与人打招呼方面的得体性。
广州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6 Electricity单元的语法板块涉及can,may,must等情态动词的用法,教材中关于“允许”意义的范例是:“—May/Can I...?—Yes,you may/can.”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用教程式的答语方式进行交流。实际生活中英语的语用范例应答可选择“Sure./OK./Why not?/Certainly.”等。教材中没有这种得体性的语言,学生就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指导。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备教材时从该单元语法的语用层面对教材资源进行补充与整合,同时要从语用上考虑增补语料的得体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关任务,引起学生的思考、理解与运用,从而实现该语法的语用功能,提升他们在语用层面的得体性学习能力。
结语
《课程标准》对中学英语语法的学习方向作了新的界定,要求教师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而不是放弃语法教学。它要求英语语法教学要从语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回归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本色。在初一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语篇、语义、语用等层面,通过基于学生发展的任务型教学设计,指导他们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情境化的英语语言实践探究活动,并最终落实到语用上,以达到优化学与教的过程,促进其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上从小学向初中顺利过渡,初步培养其良好的英语语感,为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