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议论文写作提档升格的几点思考
2020-02-22
高三学生经历了几次考试后会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一直没有提升,作文分数一直徘徊在47、48分,最多50分出头一点,难以进入一、二类作文的档次。看来,如何提高作文水平?如何让作文进入更高档次?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在短时间内使议论文提档升格谈几点思考。
一、强调基本要求,明确“入格上档”概念
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往往论点模糊,只是围绕一个中心词展开,其实这只是围绕话题展开,而不是围绕论点展开,导致作文泛泛而谈、空话连篇、材料散乱,使论证没有精度和力度,更谈不上论证的层次和清晰的思路。所以,教师必须强调议论文最基本的“上档”“入格”要求:中心论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明确写上中心论点和思路提纲;在讲评时,不能笼统地讲,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让有问题的学生说出自己作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述思路,从而改变学生随意写作的不良习惯。
二、让学生积累专题材料,写小切口作文
从优秀学生的优作来看,有许多佳作是小切口文章,考生从某一角度切入,比较容易深入论证。如2019年南通一模作文关于“主角”的材料作文,有些学生从媒体、城市、综艺、电影等角度切入来论述,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写出小切口作文的前提是要有专题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积累,可以围绕某个领域进行专题梳理积累,如城市专题、建筑专题、旅游专题、审美专题、音乐专题、体育专题、生态专题、人物专题、时事专题(围绕某一现象或事件各角度的时事评论)等,也可深入读一本书或系列书。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深入钻研和思考,才能使积累变得厚重、精深,才能形成有效的积累。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写作时的泛泛而谈。
三、引导学生范畴思考,多一点辩证
范畴是个哲学概念,如物质与精神、运动与静止、必然与偶然、对立与统一、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利己与利他,等等。如果在写作时善于运用这些范畴去思考,就有可能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
如“四校联考”作文:“有人把黄灯当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有人无视黄灯的存在。个人、社会、团体、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关键词是“面对黄灯”,很多学生只是围绕“面对黄灯”展开,作文缺少思辨味,也缺少深度。但如果运用范畴思考,能就材料分析,且能由材料跳脱开来,提炼出有普适意义的、带有哲理性的观点,如引申到行与止、得与失、规则与利益等方面去思考分析,文章就有了思辨性,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此基础上,如果想使文章更有深度,则应从内容表层深入到价值层面,在具体事件的分析后上溯到上一层级,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观点。写作中,从试题材料出发,生发出一个观点、哲理,合理地展开联想、拓展、引申,作文主旨没有脱离材料的范围,则更能彰显写作的智慧。
四、引导学生体现“有我之思”
现在,很多学生的议论文大谈众人皆知的、老生常谈式的公理、常理、大道理,这是一种缺失情感、空泛干涩的文字表达。何永康教授曾说过:“某些答卷很少有自己的言语,不停地引用名人警句。有一篇作文,竟然一口气列举了7位名人的讲话:辛夷坞说……,张爱玲说……,刘伟说……,一位哲人说……,牛汉说……,王右军说……,苏东坡说……云云,很少有他自己说。”这种作文由于没有自我,而成了丧失了灵魂的文字。因为缺少了作者写作的灵气和个性,因而毫无可读性,让阅卷老师厌倦不已。
而在众多的大道理、模式化的作文堆中,如果跳出一篇体现“有我之思”的作文,必然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拒绝平庸(风沙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骆冬青特意为这篇文章写了评语:“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洄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恰恰是现在高考作文中最缺少的,那就是要有自己,要有切己的感受,要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写得好,而现在太多的高考作文空话太多,虽然辞藻华丽,但假大空,没有真性情的流露。”
议论文写作,除强调清晰的思想表达、准确的价值判断及严密的逻辑性外,还要强调有“我”——基于个体的独有体验来“观照自我、关注社会”,要体现“我”是一个有思考、有见地、有情怀的青年学生。我们身处当下,要结合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写“我”眼里独有的世界,“我”心中的独特感受,并以此来展现“我”的认识、“我”的精神。用真实的生活讲话,用真切的感受表达,行文处处有“我”的个性化思想和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涂抹上“我”的个性色彩,带有现实生活的温度。
如何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评价力呢?教师可以做好引导,如引导学生每天读报,关注时事新闻,关注时评文章;可在班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前3分钟时评演讲,定期编印优秀时评等。
总之,议论文立论上要有“我的观点”,论据选用上要体现“我的选择与剪裁”,论证要有“我的剖析”,行文之中要有“我的体悟”,浸透着我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从而达到言之有据和有感而发的统一。
五、雕琢语言,增添文采
有无文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整体面貌。阅卷过程中有文采的文章往往会比较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亲睐,会得到同类作文中的最高分,有时甚至跳跃一个类别。比如每年运用相同题材、体现相同思想的文章在阅卷中有很多,而最终给分从四类卷到一类卷不等。语言风貌好的文章就能得到高分。语言风貌好表现为:词语生动、清新,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意蕴等。
议论文中的文采同样重要,如很多考生都运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前人之述备矣”这句话,而下面这篇文章的运用可谓上乘: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泛泛言谈,又怎么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选自高考样作5《亮剑无声处》65分)
正因为这篇作文具有了别样的语言风貌,才打动了阅卷老师,获得了高分。
作文教学不仅要进行整篇文章的训练,有时候可以从句、段入手,甚至从改变一些词语的运用开始,逐渐提升学生作文片段的语言风貌。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品味语言,可以品味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语段,也可品味同学优作中的优秀片断。在不断的学习品味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语言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