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路径
2020-02-2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是中规中矩: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读课文、串讲、强调文言知识、完成巩固练习、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过分地纠结于“言”,直接导致了文言文教学课堂的僵硬、死板,结果就是教师“爱讲”文言文,学生怕学文言文,20分的高考文言文只能拿到二分之一甚至只有三分之一的分数。因此,文言文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也是一个痛点,于是,教师教好文言文,让学生学会、学好文言文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一新教材,古文篇目大大增加,有的学生拿到课本后抓耳挠腮、愁眉不展,教师也抱怨任务繁重、课时紧张。殊不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就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教师要巩固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做到在语境中解释词义、在上下文中理解词的用法,阅读文言文,准确理解文言文。
一、衔接期:教师讲,学生记
学生刚上高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对教学顺序做了适当调整。首先讲授传统文言篇目《劝学》和《师说》。因为中考对文言语法现象不做要求,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也就讲得少。初中文言文的教授基本采用灌输式: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字词句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熟记。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文言现象一无所知,有的学生甚至连词性都分不清。此时,教师如果不从语法上将文言知识讲透彻,学生只会延续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为了使学生能够独立、高效地完成文言文考题,我从最基本的文言知识抓起,教师精讲,学生跟记。基本上采用这一步骤:教师范读课文;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教师精讲,学生跟记;学生读课文,如有疑问,再问老师。对这两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详讲、深讲,并加以归纳,让学生识记。如《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先明确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再强调“之”为提宾标志,然后归纳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
这样讲的好处是:对于文言知识,学生听得清,记得准。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模式与新课程标准下现代理念的文言文教学格格不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它只适用于高一的新生,为他们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起一个领路作用,讲一课两课还行,如果长期采用,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丧失殆尽,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发展期:教师示范,学生跟练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让学生敢质疑、会展示,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授《赤壁赋》时,决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跟练”的教学模式。我先带着学生回顾了初高中已经接触过的文言现象,尤其是刚刚学习的《劝学》和《师说》中的文言知识。上课时,教师精讲第一段,给学生做一个示范;之后将第二段交给学生完成。我采用以下步骤:指名学生读课文;师生正音;学生质疑;师生解疑;学生翻译本段;教师订正翻译,点拨重点、难点;学生读课文。一开始,学生反应比较迟钝,对文言现象不敏感,但在我引导之后,逐渐适应了这一模式。在教授《游褒禅山记》这篇文言文时,我基本上延用了这一模式。为了使学生熟能生巧,我趁热打铁,又从《名师课堂》上找了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让学生练习。我的“有心插柳”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且基本具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这一模式的明显优点是: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点拨,使文言文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不足也显而易见: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欠缺,还需要一定的培养,知识积累不足。
三、成熟期:自主、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实行“教师讲,学生记”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学生经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形成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否放手让他们自己做,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现代教学理念呢?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触动了我,让我想在文言文教学上有所尝试和突破。因此,在教授《阿房宫赋》时,我采取了以下步骤:课前学生结合所发的教学案认真预习;课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基本为前后桌为一组,每组选一位组长;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解决小组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本内容每人分三行,翻译给小组内成员听;每一小组分两行课本内容,组里推荐一名成员为代表在班上讲,其余同学可质疑;教师归纳总结。这种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的关注面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课后,我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针对讨论过程慢与需要达到的教学进度相矛盾这一问题,在教授《指南录后序》时,我又做了调整,根据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对讨论小组进行了重组:好坏搭配。这样能更好地营造讨论、探究的氛围,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教师的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耐心指导下,学生逐渐具备了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才能在不断的积累和参与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方法,教师也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解放。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多经历、多体验各种具有启发思考、陶冶性情作用的学习活动,要在学生义务教育基础上运用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础,综合与内化文言文学习多方面的要素,利用学生初中文言文语境释词、语境释义的基础,提高学生在不同上下文中对词语词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阅读、梳理文言文,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在高中文言文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将继续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孜孜不倦地探索适合高一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