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步伐
2020-02-22□
□
2020年5月11—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我省转型发展的指引和更高期待,也是我省转型发展的方法论。如何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我省高质量转型步伐,是摆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资源型地级市,近年来,晋城转型发展持续发力,取得一定成效,但“一煤独大”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性改变,高质量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
目前,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划,国家发改委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关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已经完成,制度体系已近完备,对晋城而言,就是要瞄准国家、省对晋城的科学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主动抓好落实,深入谋划转型发展。
二、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立足发展实际,发挥比较优势
在全国、全省开足马力竞相发展、争先恐后狠抓项目落地的进程中,晋城应充分考虑各种有利、不利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全力抢占市场,打造品牌。目前,市委已在为全市把脉基础上提出构建“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的产业格局,要求泽州围绕煤化工转型、铸造业进园区、丹河新城建设,集中资源打歼灭战;阳城围绕陶瓷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做精;沁水围绕煤层气,下大功夫打造煤层气基地;高平围绕台湾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生猪产业,着力打造非煤支柱产业;陵川围绕王莽岭、康养产业,打造“太行天堂”,把生态优势最大化;开发区围绕光机电、富士康,二次创业,二次转型,打造“世界光谷”。另外,也可结合本地传统优势,将一些特色产业,如阳城县的蚕桑、陵川县的中药材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也意义重大,大同云州区的黄花产业应成为我市发展特色产业的榜样和目标。
三、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发挥本地企业家的创造精神,增长其见识,开拓其视野
在服务、推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支持各级协会、商会通过参观、研讨等各种有效方式,全面解放企业家的思想,让他们增强转型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鼓励他们抢抓机遇,盯紧科技发展走势,瞄准行业尖端科技,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动实施中德合作项目,通过集中培训,让晋城的企业家形象直观地感知世界的发展变化,了解先进地区企业发展状况,其思路值得推广。
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没有招商引资,难有晋城转型。集聚新动能发展的各类要求,结合我市资源禀赋,立足实际招商引资十分关键。要紧密围绕“五个三”战略部署,围绕全市“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产业布局,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要突出产业链招商,依托本地企业,通过以企招企、以商招商等方式,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经济发展。要突出专业化招商,继续引进高素质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团队,通过组织好高平“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拜祖大典等系列活动,郑州招商大会,“新时代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山西(晋城)经贸交流恳谈会”系列招商活动,首届“泽商大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开展论坛、推介、对接和洽谈等重点招商活动,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突出社会化招商,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建立健全相关奖励制度,营造人人热情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目前,阳城县出台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即是拿出真金白银激励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的好办法。要激活本地民间投资,切实树立一家人、一样亲、一把尺的理念,落实好国家、省、市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尽快谋划包装一批好项目,想方设法推动本地民营企业家投资投产,这也是招商引资的应有之意。
五、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政府越位与缺位的问题
对于企业选择的转型路径、转型项目,政府要积极支持、加以引导,但不可越权干预,影响企业的正确决策。要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完善“一颗印章管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机制三大审批制度基础上,大力倡导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说了就算,定了就干的工作作风;坚持拿数据说话,以实绩检验的结果导向,支持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创新精神,努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着力加快开发区建设力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击黑恶势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干部入企”制度,切实安排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深入各类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存在问题,对于影响企业转型发展的肠梗阻,要一竿子插到底,找准问题症结,形成制度办法。要用好金融手段,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积极解决企业转型中的融资难题。创新社会培训内容,大力为本地企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推动劳动力对新产业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