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三重维度*
2020-02-22郭益海
郭益海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都始终将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与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突出强调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历史、现实和国际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
一、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历史维度
1939 年,顾颉刚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引起了当时国人的关注和学界的大辩论。“中华民族是否是一个”这个问题,实则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中华民族在构成上是多元的,论证的核心是这些多元成分是不是构成了一个整体。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核心问题,而如何回答和认知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历史起点问题。
1988年8月,费孝通先生受邀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演时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论断。正如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同样是一个由各具个性的多元组成的统一体。回顾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程,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连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的必然结果。
最早随着夏、商、周在中原地区的兴起,中原的居民在与周边其他氏族、部落等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族群。经过长期与周边族群的多元融合,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500余年各地人口的流动、各族文化的交流,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人口居多的民族实体——汉族。“正因它具有对各种民族成分与文化因素都兼容并包的特点,才具有强大的涵化力,不仅使其族体在后世发展中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1]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大迁徙、大混合、大融合。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向四周持续辐射,把他们吸收成汉族的一部分。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少数民族在为汉族输送新鲜血液的同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也在向周边迁徙,充实了其他民族。元朝时期,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进一步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徙融合,形成了元朝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清朝时期,统一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民族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的发展进程。
剖析这一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多元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实体,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族因素。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汉族作为中国历史过程中的核心民族,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日益壮大的同时,也在渗入其他民族聚集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2](P17)二是政治因素。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2 年,汉高祖刘邦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经历了由统一到分裂割据再到统一的两次大循环,但是在自秦汉所奠定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建构的保障下,大一统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也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三是经济因素。历史上养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先民的东亚大陆,既有农耕区,也有游牧区,各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流互补是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疆域因素。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伊始,特别是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终于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这个辽阔的疆域四周有天然的限隔,内部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地理单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必备空间。五是文化因素。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经大体形成。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逐渐形成。历史上经过长期的文化互补和民族融合,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先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统一的自在的民族实体。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2](PP43~44)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国内各民族的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民族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是命运相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危机挑战面前,各民族迸发出了高涨的爱国热情,齐心协力、团结拼搏、战胜万难,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体性,捍卫了祖国的大一统和领土的基本完整。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是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前提。
回顾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团结奋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2019 年9 月27 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3]正是在这种精神纽带的联系、激励下,“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4]这是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基因和精神内核。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各民族发展在历史进程中既有博弈也有交融,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各民族之间才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在个性中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共性。[5]这是今天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动力因素。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多民族、多文化恰恰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6](P147)
二、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现实维度
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现实维度,可以从三个层面阐释。一是从中华民族成分构成上来看。正如前文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并未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而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更不是民族消亡的时期。民族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就要处理民族问题,就会涉及民族关系的处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团结协作,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安全、发展,共同创造了诸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给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关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影响。能否处理好民族关系,直接关系到各民族力量和智慧的凝聚,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来看。1957 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应该认识清楚,如果不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的。要摆脱这种状态,只有我们五十多个民族,大家合作起来,共同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要建设这样的国家,不能单靠汉族。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展,但是可开垦的土地已经不多,地下资源也不如兄弟民族地区丰富。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是祖国工业化的有力后盾。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独发展。因此,各个民族必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共同发展的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7](PP367~368)周恩来还以当时的新疆为例,突出强调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必要性。他指出:“以新疆来说,那里有石油资源,有各种有色金属资源,有可以开垦的农田,适宜种植棉花,但这只是好的条件,不要忘记那里还有困难。新疆水利不够,要大大地改善水利系统,才能够开发。交通也很困难,不仅要修通从兰州到新疆的铁路,而且要修通北疆到南疆的铁路,才能开发。要开矿、垦田,可以用机械,但最根本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要有资金,一是要有人力。即使有了机械,也还要有人力、财力才能得到发展。仅仅依靠新疆一个自治区的五百万人口,不可能积累多少资金,而且人力也不够。必须要靠全国的力量,国家的力量,中央的力量,把我们计划经济中能够积累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投资到新疆增加财力,从内地动员一部分人力到新疆增加劳动力,这样才能使新疆大发展。这就必须民族合作。不能设想,新疆孤立地只靠现有的人力、物力,就可以解决问题。”[7](PP376~377)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基于各民族的差异性——由于民族自身、历史、现实等因素所造成的,实现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我们应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坚决反对那种割裂民族关系或自外于中华民族的错误观点。
三是从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宗旨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从逻辑关系上讲,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宏伟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然也需要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然也就是每个民族共同的梦,也是每个民族自己的梦。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详细地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道路保障、精神力量和力量源泉。中国力量源自何处?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明确指出,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8]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目标来看,这是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宗旨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还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矛盾,需要有效地去应对、抵御和解决,表现比较凸显的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削弱、歪曲甚至是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行径;价值多元化以及国内外多种思潮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冲击;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裂图谋,等等。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的工作更加艰巨繁重。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克服诸如此类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重要理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9]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写了“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贺匾。同年,习近平总书记为祝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题写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贺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题写了“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贺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写了“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题词。同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写了“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贺匾。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10]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11]
总而言之,巩固发展民族团结,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力量保证。
三、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国际维度
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交换程度也会随之不断加深。生产力水平越高,交换程度就越深,交往层面和交往程度就越广、越深。这种经济层面的交换,客观上促进了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范围愈加广泛、交往程度愈加紧密。同时,资本在为了获取更大利润的驱动下,势必要打破一切影响资本要素流动的桎梏。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大幅度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这一目的,不仅加剧了资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流动,也极大地刺激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特别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向全球展开的极具掠夺性的扩张,更是加快了跨区域、跨族际的交往流动。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原有的障碍逐渐被打破,原本没有联系的开始有了联系,原本联系松散的开始变得更为紧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每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最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2](P39)“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2](P51)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宏伟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社会生产和分工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2](P68)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阐述了此种理念:“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3](PP403~404)分散在全球的、原本封闭自守的市场状态被打破,经济一体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市场的开创,创造了世界历史,使原本分布在各地、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下的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度逐渐加强,特别是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世界变得愈来愈像一个地球村,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整体性更加凸显。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它势必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往带来巨大的变革,所有民族不管身在何处,无论是发达的还是落后,都势必被卷入其中,全球范围内跨区域、跨族际的流动是客观趋势,哪一个民族都无法置身事外。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中讲到:“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4]2015 年3 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旨演讲中全面阐释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1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发展实际提出的科学理念,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它既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民族交往理论一脉相承,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和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得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纵观世界风云,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民族既充满机遇和希望,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另一方面反观美国等西方国家,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以美国为例,近年来种族问题频发,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化。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代价破坏世界秩序和损害别国利益,而中国平稳有序的发展,正在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日益强烈的对比激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基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精神恐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围堵遏制。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计划”到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印太战略”,不难看出美国将全球战略中心聚焦在亚太地区的企图,其重点遏制的对象无疑就是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尤其是特朗普政府,近年来更是高频次地炒作一切可以炒作的涉华问题,竭力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在此国际形势下,如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如何更好地处理国际事务,这对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更加凸显出了在国际视野下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即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发挥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小结
历史是基础和前提,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既是对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的回顾和总结,同时又是面对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新时代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作为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政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要增强共性认同,特别是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为自身实现梦想、为全人类和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