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0-02-22窦娟芳李含琳
窦娟芳 李含琳
(1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70)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资本的历史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不断扩张,不断使生产关系演变为赤裸裸的资本关系的历史,是一部资本关系不断累积的历史。”[1]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技术构成,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马克思曾对恩格斯说:“无论如何你会承认,由于考虑到了资本的有机构成,许多一向似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都消失了。”[2](P166)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其存在的状态和发展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资本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可变资本比重减少,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一、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身处工业革命的辉煌期,主要研究物质生产活动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通过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找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一切商品的价值量都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若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就会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资本家通过劳动分工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
马克思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不变资本而言,机器设备是企业生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先进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生产技术的提高、机器设备的更新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知识时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不单纯依靠机器设备这类“硬实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诚信和商誉等“软实力”。二是就可变资本而言,是劳动者通过让渡自己的“活劳动”换取的经济补偿。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社会总产值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Y=C+V+M表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少付于工人实际工资的部分。三是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之外,仍然以资本的形式为资本家所有,而作为可变资本的劳动力只有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才作为单个的资本存在。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前,不参与市场的流通,并非商品,更非资本,只有当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时,两者都以生产资本的形态参与生产过程,资本家会暂时拥有其雇佣工人的使用权,并利用其创造新价值的能力为自己创造更多剩余价值,但资本家并非对劳动力获得像不变资本一样的所有权。
2.区分资本价值构成与技术构成。弄清资本价值构成和资本技术构成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资本有机构成的关键因素,资本技术构成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生产,需要按照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但并不总是正确反映资本技术构成。
例如,首先,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中投入和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其价值也会随之增加,但并非按照同等比例增加,因此,会出现资本有机构成的发展变化超前于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现象。其次,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两者之间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构成相同的资本成分之间的价值构成不同,若A产业用预付资本的30%购买原料等不变资本,而处于相同技术构成的B产业用10%的不变资本推动相同数量的劳动力资源,这鲜明地反映了资本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之间的不同步变化。最后,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一个部门的产品可能作为另一个部门的生产原料被投入生产。因此,一个部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上一级生产部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比如,汽车制造业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不仅能够反映汽车制造业技术构成的变化,也会反映钢铁制造、皮革制造、玻璃制造等上一级制造业的生产率发展水平。资本有机构成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资本价值构成,只有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才是资本有机构成。
3.厘清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中可变资本部分被不断压缩,生产中呈现的价值并不是由不变资本转化而来,而是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这种新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可变资本的补偿,即作为再生产的生产成本重新投入到了生产领域,另一部分成为了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积累是资本家不断扩大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资本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资本有机构成的两个组成部分,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变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时发生价值转移,在价值转移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值的部分为劳动力所创造,单纯的生产资料无法实现价值量的变化。一切资本都在流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价值,而是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通过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扩大投入,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化时代,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就是说,技术资本在价值增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同等数量的劳动力能够推动比以往更多的生产资料,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推动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二、新时代中国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特点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在特殊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的研究成果。但是,其理论同样适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邓小平曾经说过,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就目前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制度和体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在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上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
所以,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技术进步与构成比例变化、对一般产业工人的就业影响等仍然适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创新与资本机构、就业结构以及投资变化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说过的“资本时而在一定技术基础上持续增长,并按照它增长的比例吸引追加的劳动力,时而有机构成发生变化,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缩小”[3](P691)的问题,深入研究创新与就业的关系、投资与就业的关系、资本与就业的关系等。
1.增加人力资本是创新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学习实践等形式投资于劳动者身上的资本,是社会财富的主创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虽并未直接提出或者运用人力资本一词,但其在《1840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才”一词,认为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尤其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时,认为可变资本中的劳动力资本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技术进步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而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4]在资本有机构成中,不变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实现价值的转移,而作为可变资本的劳动力会创造比自身更高的价值,这也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真正创造价值的不是物质资本而是劳动力资本。
2.高级人力资本比重的增加更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逐渐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政府对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家支出比值较大,培育了大量经营管理人才,出现了许多发展行业的领头者,并有了一些成功的经济发展案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知识精英在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力资本服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对于高级人力资本的培育放在发展的关键位置,增加从事创新工作的产业工人、科技研究者、技术发明家等在可变资本中的比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的投入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长期投资,也是实现经济发展超越的主要推手。
3.有机构成变化促进经济结构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领先的科学技术支撑下的信息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疗等迅速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结构被打破,出现二元并存的经济发展局面。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对长久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重工业的发展也使得经济增长结构严重失衡,企业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上都缺乏竞争力,资本有机构成中可变资本的份额下降,不变资本的占比增加。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远高于第二、三产业,无论在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变资本还是以机械化为主,所以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例大于可变资本的比例,资本有机构成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呈提高的趋势。”[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方面发展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非物质形态的资本投入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物质能源消耗型向高新技术生产转变,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本小、效益高、周期短的信息化大生产依赖技术、知识的创新,使原材料、燃料等传统大机器生产中重要生产资料的比重不断下降,即可变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上升,不变资本比重相对下降,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结构发生改变。
4.有机构成的提高加快国家财富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主要是在讨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资本利润率带来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要看资本家将资本投资在购买机器等生产设备还是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不变资本在生产中的投入增加,机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效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得以增加。此外,劳动力资源的节约,使生产的可变资本投入量减少,导致了生产成本降低。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尤其是科技的创新,“无人工厂”的出现,将劳动力资源和流动资本的消耗降到最低,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以最低的投资生产出更多高质量产品,增加国民收入的总量,加快了国家财富的积累。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扩大再生产和社会公共积累的增加有效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整体范围内受到重视,劳动者成为生产活动的主人,不再是资本生产的工具和被剥削的对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三、新时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主要是由于机器设备的使用,代替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岗位减少,可变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下降,不变资本比重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发展的必然,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带来的有利影响。融入世界市场,获得发展机遇。世界市场的出现,种族与地域之间的局限被世界生产所打破,物质和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中国应积极利用世界市场这一平台,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科技的持续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中国的发展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得到更多有利的发展资源。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打破传统的二元制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人口的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告别“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强国”。努力提高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品牌和核心技术占据国际市场的一席之位。降低单位商品的能源资源消耗,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形成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其他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和领域,就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投资形式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投资环境趋向良好,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大量新兴产业出现,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具有重大意义。“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员就业。而第一产业只可以解决1个人员就业,第二产业可以解决1.7个人员就业。”[6]三大产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能够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生的不利影响。机器排挤工人,失业率增加。“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7](PP238~239)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不变资本占比高的企业将会对不变资本占比低的行业和领域产生威胁,大量劳动力因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被淘汰,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利润率平均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排挤工人,大量工人失业,无产阶级贫困化加剧。
经济危机潜伏,发展矛盾尖锐化。繁荣之后,危机四伏,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生产的规模化导致了无政府主义的出现,无产阶级的生活失去了最后的保障,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更为严重,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环节,货币不仅扮演着流通手段的角色,还有作为货币资本的作用,这种生产和再生产都以自发的形式进行,很难保持稳定和平衡。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无法摆脱自身存在的弊端,导致经济危机频繁出现,小资本家面临破产。愈演愈烈的商业危机使得完全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比例大幅增加,社会革命的爆发成为必然趋势。这种危机无论对贸易逆差还是顺差的市场都会产生影响,发展中各种矛盾尖锐化,这将不再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市场危机为主要表现的小范围失常。
创新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投入的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在技术层面不断进行创新,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垄断,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机制还不完善,技术创新尚不成熟,发展战略调整困难。作为工业生产的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但无论从劳动者素质还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许多企业的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处于生产链的薄弱环节。
四、新时代中国应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对策
现代经济发展中一般采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将投资、消费、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一方的消减以另外两方的加快发展为补充,但这种弥补方式治标不治本,虽短期有效却长期无法适用,经济的长期有序发展必须要从经济发展结构本身找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资本有机构成出发,寻求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手段和机制,降低发展成本,增加发展成效。
1.动态分析资本有机构成,促使经济增长最优化。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马克思在前人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体现,完全符合马克思所处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投入的资本、劳动力数量一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力的投入越多,可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越多,产出则越多。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技术的创新,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推动同等数量的生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越少,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利润率就越高。无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发展只是加快了劳动者价值创造和生产资料价值转化的速度,并非直接创造价值,就好比“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的利润来自于可变资本而非机器一样。因此,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动态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各部分之间的占比,使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最优化。
2.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发展结构也呈现出一些不合理现象,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链不完整,产品的附加值及利润处于低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缩小发展差距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要着力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走出了劳动力支撑传统制造业高耗能、低效益的怪圈,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还需要用技术和人才改变以往经济发展依靠能源、资源的陈旧模式,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投入中的比例,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3.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求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生产力的进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要服务于现实的生产力。“科技创新要不断突破,大力发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增加科技供给,为创造美好生活引领消费需求,实现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8]技术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能够改变产业结构、缩短经济周期、提升经济效能。要从“中国制造”就是“廉价制造”中走出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由中低端制造业占主体向高端制造业迅速崛起转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教育,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之根本,重视科学技术就必须要从教育入手,将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改革教育制度,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摆脱从业人员素质低、高技术人员贫乏的困境。此外,还要努力转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促使城市下岗职工转行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新生就业岗位,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差距,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5.强化政府职能,稳定宏观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科技创新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都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政府职能的强化可以提供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政府虽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但却是科技发展和新动能开发的规则制定者,可以直接调节科技投入的量,以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发展,为合理有序地开展业务提供合法的途径、创造有利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经济发展有制度保障、有技术支撑、有政策福利。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企业发展经营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化企业建设的步伐,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使其走向市场并接受市场机制的考验,在创新的压力和利益的诱导下促进国有企业的良性循环,将其打造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领头者,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政府还需要实施完善的创新激励体系,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和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有利的融资环境和安全可靠的信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