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向前发展①
2020-02-22张惠选
□张惠选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山西警察学院第二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教育工作和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公安厅、教育厅工作部署,总结两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研判、分析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部署未来两年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
一、狠抓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以此为目标引领学院整体发展
2018年第一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会议提出:“到2022迎接合格评估前,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从2018年5月到2020年5月第二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会议前,实现公安技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实现公安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本科专业基本稳定,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明显增多,科研产出质量明显提高,服务公安成效显著。第二阶段,从2020年5月到2022年5月第三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会议前,实现法学、工学、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公安学、公安技术学、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若干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特色彰显,优势突出;个别专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与教学工作相得益彰,为通过合格评估提供强大支撑,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两年来,我们以“1331”工程建设为契机,始终坚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坚持办学规模与内涵质量同步协调推进,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狠抓学科意识和科研意识的培养,狠抓科研队伍的建设,狠抓学科和科研工作基础条件的建设,狠抓科研机制体制的建设,圆满地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学科意识和科研工作意识显著增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意识,是大学学术思想的基本范畴,直接制约着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而理念的形成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升本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无论在治学理校的重大议事决策还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服务中,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对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强调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教师的必修课,不遗余力地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大学文化、学术思想的培育和引导,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的专题、专项活动强化学科意识和科研意识。“警院讲坛”规范高效,逐步成为我院学术交流的品牌平台。两年来学院积极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等知名院士、学者和公安系统专家来校讲学,先后举办了“警院讲坛”学术讲座30期,参与师生近5000余人次,较好地营造了学术气氛。两年来共有4名教师赴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访学,教师走出学院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300多人次。2018年,我院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安检排爆技术研讨会暨全国防爆排爆高层论坛,2019年又圆满举办“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取证技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中国警察法学青年论坛,得到与会专家高度好评,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根据公安部、省公安厅的统一部署,我院每年5月举办一次公安科技周活动,紧紧围绕“公安特色科普宣传系列活动、公安优质资源开放系列活动”等主题,先后组织禁毒防艾流动课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讲座等活动,有3000余人积极参与。此外,不断加强学报工作,成立了首届学报编委会,制定了学报管理办法等。所有这些,都强化了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对本科院校的基本职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研究与教书育人等重大理论的深刻认识。在学科的大视野下谋划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中深化学科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与学术积累反哺教学的意识不断提升。与升本前和两年前相比,我院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意识、科研意识显著增强。
二是科研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两年来学院一如既往高度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硕士学位。两年共引进博士学位人才1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名。11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缘、学历结构得到改善。坚持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2019年我院举办了第一期科研教学骨干教师研修班,120多名科研骨干参加了研修班学习。此外,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公安部举办的学科建设研讨和省教育厅举办的学科创新团队带头人培训班,邀请专家讲授学科与专业建设,开展学术研讨和培训,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夯基固本,科学、持续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在原有的爆炸物品公共安全防控技术、网络安全与电子取证技术、交通安全管理与执法技术、录音检验技术、诉讼改革和公安执法创新等5个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又遴选出民警身心健康研究、扫黑除恶法律与政策应用研究、公安机关治警方略研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慧新警务研究、大数据情报研究等5个科研创新团队。同时确定了禁毒研究、公安院校育警铸魂研究、视频侦察技术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公安队伍评价体系实证研究、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研究等5个科研创新培育团队。遴选、确定学院首届学科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29人,中青年学术骨干42人,使科研人才与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培育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学院科研队伍的建设迈入新阶段。
三是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第一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会议后,我们按照既定目标和路径,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全力推进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两年来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山西省“1331”工程专项资金和自筹配套资金共计1000余万元,建成了交通仿真实验室、舆情分析实验室、电子取证实验室、爆炸物品展示室、模拟爆炸装置体验室、爆炸物理化检验实验室等,完善了录音检验实验室。完善实验实训场所标识标牌、内部管理制度,并初步启动教辅人员的选配工作,这些措施有效支撑了学科研究。在全省11个地级市公安机关和5个行业公安机关、10个县市区公安机关建立了26个教学实践基地,富有公安特色的产学研有机融合的体制基本形成,校局合作的教学科研平台基本搭建。同时,继续注重院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民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禁毒研究中心、司法鉴定研究中心、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警察心理研究中心、文物犯罪侦查研究中心、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民警权益保护研究中心、警务实战技能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单位的后续管理和服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院每年依然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用于创新团队建设、科研立项、科研配套资助、改善实验条件等共计119.16万元;2019年上述资金达到357.6万元。这些专项资金的使用,不仅从物质条件上保障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性。
四是科研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两年来在原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山西省有关进一步赋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自主权和加大知识价值在绩效分配体系中的比重等精神,先后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补充规定》《学术研究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和处理细则》《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管理规定》《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院系两级以系为主”的科研管理体制,压实了教学单位学科建设和科研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了科研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人负责制,实现科研过程的责权利相统一,放管服相协调;进一步规范科研立项、项目评审、推优评优等方面程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努力解决科研经费报销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的问题,出台相关规定,省减报销审批环节。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面保障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五是学科专业体系更趋合理。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是学院发展的基础。在第一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会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又多次征询有关部门、专家对学科建设专业规划的意见建议,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8—2022)》,完善了学科、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的科学化、持续化和规范化。同时,紧紧把握公安技术一级学科获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立项建设的有利战机,全力以赴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科学布局、强化内涵,确定了公安技术一级学科民爆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与电子数据取证、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刑事物证应用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初步明确了公安学一级学科文物安全与文物犯罪侦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民警心理实验与训练、公安禁毒社会化科技创新、公安执法规范化等五个研究方向,开设治安学民爆公共安全和侦查学文物犯罪侦查两个专业方向,使我院的学科体系、专业布局更趋合理。
六是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成绩突出。两年来全面实施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申报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的强制申报制度,加大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的配套奖励,认真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宣传组织和报送,立项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升。2018年我院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较之2017年数量翻倍。2019年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又增长92%。课题质量也明显提升。学院狠抓科研项目的管理服务,确保课题研究顺利,科研经费使用合理、有效。
七是科研产出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砥砺前行,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两年来全院共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57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篇,学术专著类42部,获得警务实用新型专利8项。同时,一大批科研人员深入公安机关,潜心调查研究,利用专业技术和知识释疑解惑,服务公安、服务社会。两年来,60多名教师被省内外公安机关邀请作专题报告,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河北、山东政法机关提供司法视听技术咨询59次,技术专业培训12次(800余人);为公安机关提供防艾禁毒技术培训15次(2300人);为各级各类学校作防艾禁毒讲座65次(25200人),培训师资900多人。10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二、正视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努力方向
以国家对教育工作、公安工作、科技工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为遵循,对照我院确定的“特色鲜明的一流公安院校”建设目标和2022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指标要求,我们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科研队伍结构仍不尽合理。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也较低;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45岁以下中青年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比例偏低。同时,在科研队伍中高端人才、学科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二是科研基础条件方面尚有较大差距。赖以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验实训的基本条件,建设尚不到位。我院批准建设的10个科研机构、10个科研创新团队刚刚起步,机构、团队在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凝练科研方向、培育团队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少差距。三是科研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面向公安机关横向课题的数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是理论创新滞后于公安实践,贴近实战、服务公安的原创性、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公安理论引领公安实践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五是,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重要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足,科研组织能力、组织效果尚有一定差距,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和创新严重不足等,已成为目前我院科技兴校的主要短板。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学院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发展,影响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勇于面对,下大气力解决。同时,这些问题又是在学院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反映,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加以解决。
三、未来两年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任务、措施
根据学院发展战略部署,从现在起到2022年5月之前为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第一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实现法学、工学、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公安学、公安技术学、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若干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特色彰显,优势突出;个别专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与教学工作相得益彰,为通过合格评估提供强大支撑,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为此,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明确具体任务,部署未来两年的工作。
一是编制研究指南。为保障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高效、持续推进,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8—2022)》,及时细化有关学科建设规划,编制2020—2022年科学研究指南。科学研究指南的编制,一定要坚持立足于公安、服务于实战的原则,根据新时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和战略要求,特别是根据3月25日副省长、公安厅长刘新云同志有关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警务改革的新趋势,重点加强网络安全与执法、公安情报学、食药环侦查、侦查学、禁毒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公安机关全面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公安工作在上述学科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管理难题,形成学科、科技工作问题与研究攻关指南。“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大家保持定力,深化研究。
二是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升本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由不注重科研、不搞科研到注重科研、想搞科研的巨大转变。随之而来又将面临由想搞科研到会搞科研的再度转变。从本质上讲,这一转变体现在广大科研人员逐步养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即具有与大学发展相适应的学术素质。这一转变过程将是长期的,伴随学院发展始终的;又是复杂的、艰巨的,涉及到每位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在一些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缺乏必要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理性地观察发现分析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学科前沿选题和急需解决的实践难题,或确定了选题又苦于无从下手,研究质量不高。这恰恰是现阶段队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突出表现。因此,从现在起要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学术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将集中两年时间全面实施以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的创新素质提升工程,用于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办好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创新素质提升班;通过个人申请、学院推荐,每年选拔10余名中青年骨干赴国内外高水平学校培训学习;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和专业知识高级研修班,有效发挥带头人作用。
三是进一步抓好科研队伍特别是科研团队建设。要全面贯彻我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9-2022)》,大力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践行《学术研究规范》,不断提升品德修养和学术修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与此同时,要根据现代学科极度分化与高度融合的聚散共生规律,着力抓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在遴选首届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学术骨干的基础上,强化后续服务管理力度。职能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教学单位要狠抓落实,共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精选科研课题、凝练科研方向,协同攻关深入研究,发挥团队整体效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最佳效果。到2022年力争培养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或引进学术领军人物2-3人,稳步增加高端人才的数量。在现有的爆炸物品公共安全防控技术、网络安全与电子取证技术等10个科研创新团队和5个科研创新培育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力争推出1-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实现跨越发展。
四是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础。要彻底解决实验条件建设滞后的问题。继续按照既定方案使用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山西省“1331”工程专项资金,推进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根据学院旧校区置换的实际,学院积极取得省财政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完成了交通管理工程与执法实验实训中心、公安民警心理实训实验中心、公共安全实验实训中心、警务技能综合实训中心、体能综合训练与测试中心、警务技术实验实训中心、网络安全与大数据中心、公安实战VR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等八个中心的专项资金建设立项工作,总投资6700余万元。在不远的将来,我院实验实训条件将从根本上得以改善。但是,把八个中心建设方案实施好、落实好,尚需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共同奋斗。同时,要继续压实系部的科研主体责任,依托教学单位进一步加强民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机构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学科研究不断深入,科研平台的作用不断发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研究中心的整体实力,到2022年力争建立1-2个省级科研创新中心。
五是进一步完善科研机制体制,大力培育科研文化。从建立健全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大局出发,在“三定”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出台以《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为核心的相关制度体系,完善绩效分配制度,补齐短板,从根本上解决升本以来科研工作内生动能不足的问题。不断完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架构,适时设立有关专门委员会,全面发挥学术委员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坚决落实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责任和管控制度,继续提升“警院讲坛”交流平台的影响力,邀请更多学术精、影响大、实力强的专家学者和实战精英登台讲座,持续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支持教学系部定期组织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继续加强学报工作,提高入选论文质量,逐步把学报建设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刊物。
六是进一步加大协同创新力度。要全面贯彻“开放活校”、协同创新的原则,继续落实与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有关职能部门、系部要认真研究拓展合作空间,主动寻求机会,取得更好实效。要根据公安院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全面加强与公安机关科研创新协同力度。出台横向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从政策上支持、保障协同创新。在已被批准建为教学实践基地的11个地级市公安机关、5个行业公安机关和10个县市区公安机关范围内,选择5-10个研究资源条件较好、富有特色和研究价值较大的公安机关,确定为研究基地,整合校局资源,协同攻关,力争建立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要充分利用公安机关和公安实战的问题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与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公安民警联合建设科研创新团队,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集中若干重点研究方向深化研究,形成优势。
七是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做精做强特色项目。要按照学院下发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8—2022)》,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建设,适度控制学科专业发展的规模,在法学、工学、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之下合理开设本科专业,在合格评估前本科专业原则上稳定在15个以内。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公安技术一级学科民爆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与电子数据取证、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刑事物证应用技术四个方向的研究,公安学一级学科文物安全与文物犯罪侦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民警心理实验与训练、公安禁毒社会化科技创新、公安执法规范化五个方向的研究。开设治安学民爆公共安全、侦查学文物犯罪侦查两个专业方向。使我院的学科体系、专业布局更趋合理。同时,巩固传统优势,做精做强特色。按照规划引领、政策倾斜、协同创新、持续扶持的原则做精做强爆炸物品公共安全教育训练基地(民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公安部民警心理实验(山西)中心(公安民警心理实验与训练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文物犯罪侦查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山西省“1331”工程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上述三个中心的基本条件建设。继续加强司法鉴定中心的规范化管理,使用自身积累资金实现设备更新换代,提高效益。
八是进一步提升课题立项、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从今年起要把科研项目管理服务的重点,转移到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上来。加强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组织动员工作,继续实施副教授以上、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强制申报省部级科研课题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强制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制度,并把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情况纳入科研工作二级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同时,出台制度,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利用科研资源实行院局合作、院企合作,申报各类横向课题。到2022年在稳定省部级科研课题数量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国家级研究项目零的突破。要引导科研人员整合资源、引申研究,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多出成果,多出好成果,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造条件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平台,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的转化应用。
九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质量。进一步贯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双创”政策,把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对科研创新工作的领导、支持,切实把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抓手常抓不懈。鼓励组建与科研创新有关的学生社团。各系部都要根据专业特点组建大学生创新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要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尽快完善大学生优秀科技创新先进评选、考核制度,引导、鼓励、支持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
十是全面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要继续营造尊重科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学术生态。要逐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解决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要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档案管理,全面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