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书法艺术审美撷谈
2020-02-22曾繁燕宋飞鸿
曾繁燕,宋飞鸿
(1.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2.泸州实验小学校 四川泸州 646000)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有着“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之美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这一讲话精神为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有力引领,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新的使命和责任。精湛的书法作品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诠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是铸育中国灵魂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更加凸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书法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探究新时代书法艺术审美旨趣,推动书法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于书法审美的研究,近代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成果,这里略举数例,管中窥豹。梁启超认为书法是一种特别的美术,并以表现个性为标准,认为书法是最高的美术:“美术的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最高。”[3]陈振濂先生评价:“梁启超是讨论书法美的近代第一人”[4]。金宏伟在《欣赏和品评书法艺术的十大标准》一文中,从传统审美立场出发,提出书法审美(欣赏)有形态美、质地美、韵律美、力感美、气势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风格美、自然美等十个标准。包中庆在《如何品评书法》一文,则从形质、神采、形质与神采的统一等三个层面作了进一步讨论。祝帅先生指出新时代书法建构的过程即为书法“艺术化”的过程,并且“这种书法艺术化”的一个后果,就是书法已经受到西方造型艺术观念及其生态语境的选择和剪裁。人们谈论书法水平的标准与参照系逐渐从古代书论中“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这样的人格标准或者诗词文章等构成的文人修养,转向形式、张力、重心、对比、韵律等元素构成的西方视觉艺术评价范畴[5]。这些研究为我们把握书法艺术的传统旨趣提供了一些的参照。但是,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不同时代的审美旨趣都有新的发展要求。在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并置”的时代,如何认识书法审美,获取书法“美感”,怎样普及书法美育,正确开展“审美”活动,正视当下书法教育状况,如何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遗产,如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持续创新和有效传播,诸等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解决这些问题让中国书法艺术真正成为国际社会认同的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为人类艺术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使命。
一、书法审美的传统
书法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所以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自魏晋以来,书法艺术随着社会时代的更替变化,后人对前人书法艺术的承袭和发扬包含在文化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书法审美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缺一不可。
首先,在文化传统方面,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所以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自魏晋以来书法属于文人艺术,一些大家也同时是文学家、诗人、画家,他们的身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不完全是视觉的东西,艺术是需要滋养的,书家同样也需要文化的、历史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物质、精神、文献等三大系统。这里仅从知识、精神或者思想方面略作阐述。很多时候,人们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层面)即围绕儒释道各家学说进行讨论。由于受官方长期推动,以及史学考证,大约从东晋开始至19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宣传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格局。儒释道不仅成为中国主要传统文化思想,而且在艺术领域儒释道融合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儒家崇尚中庸,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佛家追求佛道的成就圆满。儒释道这三家虽然对“道”有着不同的阐释和体认,但是在根本上应该是一致的[6]。在艺术审美上,儒家的中和、典雅、规范,佛家的因果循环和道家的自然率真在内在思想上并不冲突,在长期的糅合下,也就形成了我国传统艺术自然率真、和谐雅正的审美观念[7]。就书法而言,其审美取向也表现为潇洒自然、和谐美观的观念。对此,诸如“崇尚誓愚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九势》)“书中有禅,禅机通书”等论述可见一斑。以此来看,回到儒释道的文化传统是达至书法之道的必由之路。
概言之,中国书法蕴含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伦理价值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等。王羲之、颜真卿、文徵明的书法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笔墨技巧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背后彰显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道德人品和文化气质。王岳川教授认为,书法艺术的生态文化功能是人性的延伸、文化的持续输出,同时也是文化精神的升华,主要内容更多地是强调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持续发展内容[8]。
其次,在艺术性传统方面,受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绘画、音乐和书法等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其最高境界是崇尚自然和谐、天人合一。虽然书法与中国画、中国古典音乐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本质上都有其一脉相承的属性。达到“同自然之妙有”的和谐境界是祖先对书法最高的审美理想。
在审美上,书法一方面表现为与自然万象的审美相联系。可以说,书法艺术来源于自然,反映了自然界的内在精神。宗白华认为,中国书法一贯强调书法所表现的自然万物的生命美感。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9]。鲁迅也曾在《门外文谈》中谈到书法表现的是“不象形的象形字”。其实,这也是与中国哲学的性质密不可分的。
中国艺术核心是自然主义,认为自然产生的奇山怪峰、奇石怪树等自然生态图像才是最完美的。另一方面书法自身笔墨形式构成审美品质。我们可以从笔法、结体、行气、章法、气韵、格调、意境等不同角度欣赏获得美感,以居其首的笔法来说,古代书论有“锥画沙”“印印泥”之说,如唐代禇遂良《论书》云:“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唐代蔡希综《论书法》云:“仆尝闻禇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其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刚劲有力的笔法能在纸张平面上产生立体美感。此外,在经典书论中经常提及的“折钗股”“屋漏痕”“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孤逢自振,惊沙坐飞”“坼壁之路”“夏云奇峰”“目蛇斗”“银钩虿尾”等笔法,也从不同侧面道出书法的质感、力感、势感、节奏感。当然,书法笔墨形式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与书法所表现的自然万象的美学内涵并非割裂的,而是相融合的。前者之美最终仍是体现在后者的意象中,点、画具有线条自身的审美品质,同时也可能具有“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审美[10]。后者的质感、力感、势感,节奏感等是建基与籁于天成、发乎自然的。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合情调于纸上。”[11]总体而言,书法作品一定要求线条骨肉适中,在结构章法上气势连贯,大小、黑白、疏密、浓淡、虚实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
二、书法审美的异化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书法界内外不断反思书法的发展状况,指出了许多值得警惕的异化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书法精神的核心地位被动摇,审美追求跑偏,坚持书道的追求弱化。书法精神说穿了就是书法的人文精神,书法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所以书法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书法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人生,感悟人生和生命的美学意义[12],有了这种精神书法才雅致、醇厚,就有余韵,才能打动人、提振人,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中国民族精神。丰子恺先生说: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一些作品离书法精神的渐行渐远,其实就是因为书者越来越趋向书法的形象学意义而越来越脱离其精神内核,呈现出鄙俗、浅薄、寡淡之气,失掉生命活力,无以承载民族文化魂,乏善可观。书法异化的具体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列举种种现象,比如: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打着“创新”“现代化”“世界化”的旗号,歪曲、篡改传统书艺,雅俗不辨、美丑不分;艺术时尚鼓噪、创作精神平庸、经典书道异化、核心价值颠覆;娱乐至上,抢夺眼球,追求短平快,一味自我宣泄;为应展玩拼凑和制作,奇葩搞怪的江湖书法,用脚写、用嘴写等“推新”“盲书”“吼书”的出现,哗众取宠求“奇美”,委琐小气、匠气经营。表演者的精心网络传播,欣赏者的盲目推崇,都表现出一些人在面对书法作品时病态审美以及主流文化的缺失。
书法审美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客观上,众所周知,艺术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书法也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这种积淀延续如果出现脱节断裂,传承被削弱,必然导致审美观念的混乱。书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许多历史事件的影响,其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国家经历长期的战乱,书法事业的延续性受到严重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文化艺术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也经历了曲折。初期由于国家建设面临的是战乱废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书法这样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严重缺乏物质基础。加之后来的“文革”的严重冲击,留下的教训可谓十分惨痛。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人人自危,许多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被错划成“右派分子”,政治运动连年搞,书法家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开展研究和创作,也难以具备创作的物质条件。特别是文艺观念和创作方法上的分歧,被当作“政治问题”处理,被看作是对立的阶级力量之间的斗争,艺术家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极大扼制[13],书法遭受致命打击。所幸,“文革”的错误得到纠正,“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积极拨乱反正,书法也逐渐复苏。当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书法整体水平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层面上。后来的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到90 年代末期这段时期,人们的思想禁锢一下子被打破,压抑已久的沉闷思想空前释放,加之开放的闸门轰然打开,滚滚西潮使人们陷入一种既兴奋又慌张的无所适从、眼花缭乱的状态,一些人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巨大冲击,囫囵吞枣,简单套用西方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基础主义等等各种“主义”,并试图用这些“主义”来改造中国的书法,“个性解放”“艺术创新”泛滥,于是,“现代书法”和“流行书风”充斥书法界,书法审美鉴赏标准乱象丛生。当我们今天仔细审视,那些“现代书法”和“流行书风”其实非常肤浅稚嫩,是缺乏锤炼功底和积淀修养的。西方的各种“主义”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的文化背景和积淀的传统风格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富有成效的作为,对书法艺术诱导、塑造人方方正正、刚柔相济的内涵和传承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高贵品性缺乏独到深刻的领悟和形象生动的再现。受此影响出现的所谓“探索”,尽管其在形式上、视觉印象上有所变化,但在技术含量和内在意蕴上非常匮乏。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张扬、浮躁,揭示的还是作者们内心的焦虑和彷徨。片面追求形式设计和视觉冲击,不可能有经久的审美价值。
在主观方面,主要是一些人沾染了过重的功利,无论是书法学习、创作还是评论,功利指挥棒随处可见,舍了本逐了末。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如果没有提前去架构文化理想,社会价值判断与行为导向就会异化为“时间就是金钱”的唯一标准,文化创造的终极指向降落为价格指数[14]。在物质至上和商业化的思想下,名利的驱策使得人们从事书法学习的动机变得不再纯粹,书法艺术精神的传承面临新的危机。这种消费主义主导的书法文化,书法媚商、拜金倾向必须批判和矫正。
三、新时代书法审美的重塑
异化的产生并不可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过度的试错。重要的是经历了种种迷茫之后,我们在试错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当今时代,我国科技、经济、文化艺术等全方位发展,是历史上最繁荣、最强大的时期,新时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笔墨如何成为民族新的标志、民族文化新的符号,书艺何向?笔者的体悟是:
(一)明确方向
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书法在新时代文艺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必由之路。作为书法家,不能囿于书斋书法,要紧密联系社会各方各面。书法活动是千百万人的事业,要有大量“粉丝”参与,才能形成良好的书法氛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高雅文化艺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书法家要尊重人民的新观念,顺应人民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烛照生活,让更多的人分享传统书法带给人们的愉悦和精神享受。同时,书法自身的发展如果脱离人民也是无源之水。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熊猫、黄胄画的驴、启功写的字,为什么老百姓喜欢,而“丑书”不能引起老百姓共鸣,只是昙花一现?根本就在于服务人民的站位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而决定了它的传播力和美誉度。
其二,坚持植根传统。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脉络,汇聚着儒、释、道对天人关系思考的审美超越。传统书艺是发展书法事业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5]书法事业要发展、要昌盛,必须承载历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虽然时代发展,但是抛弃掉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不守传统规矩法度,说变就变,幻想“超越”,随意地写,那不是书法,人走字也就灭失了。就像没有舞蹈基础的人跳舞,表面似乎有情,实属轻狂,并没有舞蹈的韵律美。
其三,坚持书法与汉字的一体性。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汉字构形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因,文字的特性决定了书法的特性,其特有的视觉形式形成了我国书法艺术,这是历史形成的共识。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汉字是书法的载体,汉字的书写是汉字的艺术实践过程,书法赋予汉字舞姿,只有表现出魅力四射的汉字舞姿,才是好的书法。因此,在书法审美上,一个基本的视点就是看作品是否脱离了汉字基础。有些人认为艺术就可以自由发挥,书法离汉字渐行渐远,向绘画上偏离,甚至干脆弄成图画,这决不是书法发展的正途,应该予以摈弃。
其四,坚持创新引领书法新发展。传承和创新在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中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链条,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创新,传统也无从谈起,推陈出新是书法创作的辩证法则,优秀传统本身是创新的结晶。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6]时代在变迁,审美要转型,书法不能滑入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今天人民大众的审美旨趣,是唐代、汉代、明清时代书法审美的升华,是符合今天这个时代要求的美。在时代的崇尚、时代的脉搏和时代的审美中,我们要赋予书法新的内涵。
(二)加强书法教育
人才的培养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关键所在。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列入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方案,各地纷纷掀起一股“书法潮”,书法教育呈现一片大众化的景象。笔者调研了解到,目前泸州书法家协会,泸州硬笔、毛笔书法协会会员有700多人,近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书法爱好者涵盖学生、教师、公务员、社会自由人士等众多方面,可以说书法的群众基础良好。但爱好者更多地只是停留浅层次上,而对书法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了解还非常欠缺,将其上升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则是凤毛麟角。因此,书法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要提高书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书法教育有利于中华民族性特征的发展,这种作用已经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所证实。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少年儿童时谈到:“几千年以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17]书法教育是国家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两大战略交汇的落点之一,开展“书法进课堂”工作,帮助受教育者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信仰。书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等综合效应,书法艺术的熏陶有助于推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找准书法教育的功能定位。书法教育应通过专业技法和审美的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技法教育是基础,一方面应强调遵循古法,坚持以古法为基础,以汉字为主体,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都要符合基本的技术性规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坠入泥古的误区。同时要明确不能局限于技法的传授,应透过技法体现中国的道德、审美和文化内涵。这就是常说的书道。停留于技法,培养出的只能是一个写字匠,而培养书法家或者具备书法审美素养的人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技法与理论教学中做好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技道并重是在书法教育中应该遵循的规律。书法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使学生懂得或者了解掌握一些书法艺术方面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生活、人生的审美过程中提升其人格魅力,培养热爱生活和追求真、善、美的能力,增强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和创造力,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做一个更好的人,能够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最后,优化书法教育的各种要素。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书法课时保障不到位、书法教师不足、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有关部门和受教育者要统一认识,扭转旧的应试教育思维,切实在课程安排合理化、教学方法改进、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和保证条件等方面下功夫,搭建起各个年龄阶段的的书法教育体系,统一书法教育大纲,持续推进,把书法教育融入课堂和课后服务,延伸到学生的兴趣小组,持续推进书法教育上新台阶。
(三)改善书法批评
书法批评一直是推动书法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书法艺术的繁荣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从技法剖析、风格识别、文化精神审视、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批评,可以发挥鞭策、启发、矫正与保护等作用。近些年来,书法批评的视阈趋于开阔,正面导向的声音也有所增强,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从事书法批评者量少质弱,具有影响力的批评文章亦不易觅见;态度上随意性大,自以为是,跟着感觉走;浮躁批评方式叙述多、溢美多,甚至存在加入炒作行列、逢迎讨好问题;评语的表达晦涩、玩概念现象突出,等等。诸等现象需要思索,需要改善,才能赢得真正的书法批评尊严。应着力加强书法批评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准的书法批评队伍,坚持以“二为方针”作为书法批评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站在历史、现实、文化、艺术的高度,恪守普遍认同的书法自身的客观标准和独具的审美体系,遵循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注重作品的传统底蕴的演绎、意境的营造、个性情感的传达和唤起美感的浓度,运用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日常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形象、风趣、典雅地进行表达,将书法批评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时代,促进书法艺术振兴繁荣。
四、余论:翰墨润警魂
“笔墨修身,书香益人”,早已为人们普遍认同。鲁迅先生认为我国文字具有三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首先是一种空间艺术,是汉字书写的独特艺术。书者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求得美的体验而极力展开想象,摄取世间美好物象运化于笔墨之中。因此它的美育功能十分突出。书法艺术的空间形式主要表现在线条、结体、章法等方面。书法点画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美、力遒美、运动美(或横如千里阵云,或竖如万岁枯藤,或点如高峰坠石,或撇如建兰之叶),结体上有婉转、雍容、飘逸、精整……之美,章法上有起承转折、穿插避让,浓淡相宜、虚实恰度的和谐美,意境方面诸如飘逸美、奇崛美、清秀美、险劲美、超妙美,等等。在长期的书法训练创作欣赏中我们能由浅入深不断得到美的体验与愉悦,从而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净化心灵,获得上进的力量。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书法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历来受到人们重视。书者通过“以字正心”端正思想行为;练习和创作书法凝神专注的状态对于启智大有裨益;练笔与创作时书者必须长时间保持身正、背直、臂张、足稳,悬肘抬腕,用手、肘、臂、足来调动全身的气和力,从而气血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这是很好的健康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民警察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18]这是人民警察的警魂所在,是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高指引,也是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目标的最高指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警、民警具有基本的综合素质,而这些基本的综合素质历来是警察院校和公安机关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各个阶段强调的,甚至是人的终身教育都必须坚持的。书法的独特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近年来公安机关和警察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动。例如:公安部长期坚持联合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摄协共同主办“全国公安系统“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至今举办了5届,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警界书法家及高水平的作品,他们当中不乏破案能手、治安尖兵、警务工作先进模范。地方公安机关也高度文化育警、以文化警,如四川省公安厅为推进公安文化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2019年10月举办“四川公安文化(书法、美术)骨干培训班”。各地公安机关以书法为载体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例如在抗疫斗争中,全国公安文联书法家协会迅速组织开展“抗击疫情·警徽闪耀”主题书法作品展示活动,持续传播正能量,为各方协同防控疫情助威,提振战“疫”精气神。在警察院校方面,有的院校已经或准备开设书法选修课,有的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书法专题培训。2019年5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全国公安文联联合举办了“公安书画名家进公大”活动。2019年5月,新疆警察学院举办“不忘初心、翰墨传承”主题书法交流活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2019年11月,河南警察学院隆重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王安邦书写习近平用典书法作品展。
总体而言,警察院校和公安机关的书法教学、练习、创作和欣赏不断呈现新热度,书法育警力度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不足,普及面和深入度上有待提高,许多学警民警对书法审美认知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对此,应进一步在阵地建设、人才建设、品牌建设、机制建设和保障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好地营造美育的浓厚氛围,体现广大民警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增强公安警队软实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