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0-02-22张祎敬雷五明
张祎敬 雷五明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心理疏导。加强心理疏导既是形势所迫,也是现实所需。
心理疏导多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它一般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尊重理解和关心人为出发点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和内心和谐。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方法,既可以运用到心理辅导之中,也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通过与教育对象的交流、商讨、分析,给予教育对象共情、理解和启发,以疏通教育对象的情绪,影响其态度,改变教育对象的认知、思想、信念和行为,达到增强教育对象的社会适应性、消除不良心态、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种心理学方法[2](P273-274)。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及时加以正面引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现实依据
(一)加强心理疏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了社会,每个人也无法离开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及个人的自身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前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目前,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人们面临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加,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极端行为出现,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缓解焦虑,保持心情愉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加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其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做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说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当代大学生良好三观的工作,既要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开展工作,又要尊重个体差异,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可以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从而有效缓解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尊重人们的个性差异、促进人们的自我实现。
(三)加强心理疏导是解决人们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的需要
21世纪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心理特点,他们极具个性,要求独立,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勇于创新,同时也存在依赖性强、交往意识较欠缺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等问题。伴随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及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2019年备受关注的“北大女生自杀事件”和“南京一研究生实验室自焚事件”即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因此许多高校对心理疏导工作也逐渐重视。这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解决人们的心理困扰,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这是教育者和管理者都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一)对心理疏导认识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GPA制度的激励使得大学更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则被忽视,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导致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有甚者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个性发展畸形等。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与要求也越来越多,身处象牙塔中,心理承受能力不佳,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除了对心理疏导工作不够重视,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是人们对心理疏导存在一些误解,片面地将其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混为一谈。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强调解决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而忽视了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解决自身职业发展困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只有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疏导。二是对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也缺乏清晰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疏导都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但一些人认为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独立的,前者是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的,后者则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开展的工作;还有人将两者混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取代心理疏导。
(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代沟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是纯理论性的内容,老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不深入,教材枯燥,甚至有些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地念PPT。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而且多数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较少融合心理疏导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不是平等交流,因此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缺少关心,“以人为本”也变成了一句空话。而心理疏导内容正是从倾听者的角度出发,实际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心理状况,以更好地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
代沟的存在使大多教育者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不要说传授知识了。例如最近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作工作报告时,向教育工作者发出了“灵魂拷问”,“吃鸡、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剧本杀、蹦迪、轰趴、密室逃生,你玩过吗?他们追捧的李现、肖战、王一博,你知道是谁吗?”作为教育者,要尊重亲近年轻一代,才能引领年轻一代。打破教育的代际隔离,加快教育的无隔阂化,就是“灵魂拷问”的核心所在[3]。高校心理疏导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认识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是无法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的。
(三)高校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它需要整合高校内多方面的资源,形成完善的高校心理疏导网络。但当前高校的心理疏导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的心理疏导平台不完善,缺少便捷的疏导渠道,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二是心理疏导队伍有待加强,高校从事心理疏导的专职老师较少,而且由于任务繁重,专业督导和培训的机会也较少。部分高校会要求非专业的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势必会对心理疏导的效果造成影响。三是心理疏导教育在高校教育的整体中被特异化地分割出去,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中心或者学工部成了心理疏导的唯一“阵地”,其它部门并未参与其中。各学院辅导员也由于日常事务繁多,没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心理疏导工作方面,对部分同学的关心较少。
(四)高校心理疏导工作保障体系未完全建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疏导不仅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它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工作处于一种孤立状态,缺乏与学生家庭、社会的横向联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有社会及其家庭的原因,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是其成长中的压力或困难的反映,也是整个大社会问题的折射。”[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简单地开展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这不利于提前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多数高校并没有与社会上一些心理机构和青少年教育机构建立工作联系,不能及时地把握社会的大方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更新观念,营造开展心理疏导的舆论氛围
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追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应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量变引起质变,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因此,要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加强宣传教育,通过舆论氛围引起学生对心理疏导重要性的重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或渠道,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微博等不同的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校广播站开通心理健康栏目,线下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各学院制作心理宣传海报进行展览、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各样的活动,学校还可以在校报上不定期发表心理健康文章,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心理疏导的刊物。通过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力消除学生对心理疏导的误解,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克服心理顾虑,引导学生积极地接受心理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受挫能力。同时,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环境对人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校园氛围对学生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心理与意识总是对周围环境反映的结果,我们应该建设一种文明和谐、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融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的基本条件。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对这一角色重新定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相结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融入心理疏导的内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中的心理健康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同时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训练和挫折意识教育及生命教育等课程,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次,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的,这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拥有健康的情绪、合理的认知和良好的性格都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以身作则,身为人师要为自己的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最后,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实际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放下老师的“架子”了解年轻人之间的“流行趋势”,了解年轻人更喜欢的新媒体如:微信、B站、论坛等。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传授知识,心理疏导也更加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好书”更要“育好人”。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做知识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领者。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就业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完善高校心理疏导机制
1.创新心理疏导工作载体,优化心理疏导的实践阵地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多样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创新心理疏导工作载体,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为主题的网站或网页,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资源链接到校园网上,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上开设心理疏导网络课程以供同学们浏览学习。另一方面,建立网上心理疏导平台,让学生能在网上进行心理疏导预约、咨询。利用QQ、微信和论坛等新媒体为学生们创建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在线上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对学生在网上的言论加以重视,及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学校要对校园网络负起监管责任,引导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加强道德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共同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创新活动来完善心理疏导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好机会,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深入基层学习,了解社会现状,正确认识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优势,完善师资队伍
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是进行心理疏导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心理中心的专业优势,从不同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引进更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定期安排心理咨询教师进修和培训等。心理疏导是一项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疏导队伍。高校要提高从业人员入职门槛,拓展选拔视野,积极引进具有心理疏导专业背景的教师,增加专职老师的配备比例,同时也要吸纳不同专业的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加入到心理疏导工作中,形成专兼结合的心理疏导队伍。重视对心理疏导队伍的培训,要对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群体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其心理疏导能力。加强与周边其它院校的学习与交流,发现不足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学校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专职心理疏导专家来做案例督导,定期进行专题培训,并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骨干进行研修深造,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的培训机制。
3.建立心理疏导多级体系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它需要整合高校内多方面的资源,心理疏导工作应由学校统一领导,形成心理疏导多级体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由学校统一领导,形成心理危机干预多级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及学院辅导员的积极参与。学校各部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配合,例如宣传部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宣传,学工部为心理中心提供充足物资,做好保障工作,各学院也大力支持心理中心的工作,积极与专职心理咨询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严格执行专职老师与学院一一对应,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学院内部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提倡朋辈心理疏导,以专业或以班为单位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主要负责关注和汇报班级同学日常的心理健康情况,定期参加心理疏导知识培训,并深入各班级进行宣传和讲解,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及时上报危机情况。同学朋友之间缺少代沟,更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就能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中。
4.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高校心理疏导离不开心理危机的干预、预警机制,这一机制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尽管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但还是可以通过完善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一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确定重点关注对象,针对重点学生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并且定期向学院反馈名单,提醒学院对重点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监测和评估,以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二要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和重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制度,对遭受心理创伤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以降低危机事件后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5]。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做好疏导后的保密工作,只有在保障个人人格尊严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后要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四)构建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保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也需要寻求合力,建立健全心理疏导保障体系。国家和政府应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工作引起重视,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对心理疏导工作需加强监管,规范心理疏导专业人员的考核制度。高校也可以和社会上的专业咨询机构和教育机构合作,例如聘请专业心理机构的咨询师在高校兼职,对相关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学习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至关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庭也需要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家长在关注他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内在世界,运用恰当的心理疏导方法帮助孩子调节心理压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及时向老师反映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实现信息互通,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统筹结合高校建设、政府支持、社会协助、家庭配合,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保障体系,为心理疏导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良性运行提供环境保证。
在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心理疏导工作的成效对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