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大眼光大思路
2020-02-22成兆文
成兆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甘肃 兰州730070)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9年9月18日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表述方便,以下简称黄河战略)需要广阔的空间思维和深沉的时间意识。就全国讲,需要对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和严峻的生态环境现实有所洞察,需要对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面临的发展问题、积累的现实矛盾、担当的历史使命、迎聚的各种机遇有清晰把握。同时,还需要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对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规律、所处阶段和重大矛盾有深刻认知,也需要对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乃至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有所把握,否则就会陷入囿于一隅的就事论事,无法理解推进黄河战略的重大意义,继而影响这一战略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
第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去看待实施黄河战略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在郑州讲话中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都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而做出的重要指示,这无疑是该战略的首要的重大意义,也是此战略的出发点。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黄河清天下宁”的俗语,这是人民群众对黄河流域千百年来运行规律的通俗化概括,既表明了黄河清的重大意义,也反映出治理黄河的艰巨性、困难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开放实践的体系,可以认为,习近平有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指示必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战略之所以上升为国家层面,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黄河流域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就地理属性讲是大江大河、山海湖泊、林田草地的生态系统,而最具有文明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可以说,搞好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几乎等于搞好了全国近一半的生态文明。二是要充分认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严峻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这位母亲病了,而且病的严重。无论是黄河干流还是黄河支流都已经有严重的生态问题,黄河干流过陕西到河南段,多年来已经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悬河,严重威胁着中下游的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1999年3月前,“黄委会”未获国务院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前,由于气候变化与供水矛盾,黄河长期断流,给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当前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最近甘肃暴露出的黄河四级支流的天水市清水河污染事件,是黄河支流严重生态问题的冰山一角。可以预判,随着黄河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严峻的生态问题和生态矛盾会进一步暴露。三是黄河流域积累的严峻的生态问题,不仅损害了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也成为制约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叠加。四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科技力量。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从严治党、强力反腐使得整体党风政风的转变,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结合起来,当下具备了系统解决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准备。五是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分层次、分地段、分时空结构的系统性工程,决定了在战略实施中既要有分工协作,也要因时因地制宜,处理多重矛盾,习总书记明确指示黄河上游要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做好保护工作,解决好水沙矛盾和生态用水与经济用水的矛盾。
第二,要站在脱贫攻坚、共建小康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实施黄河战略的重大意义。黄河流域涉及九个省区,除山东省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之外,其余省区都有脱贫攻坚、共建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尤其甘肃省是脱贫攻坚与共建小康社会的最后进省份,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按照黄河流域地段划分,上游地区以精准脱贫、脱贫攻坚为第一要务,以青海、甘肃、四川、宁夏为主,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必将牵涉到生态消费与生态补偿的问题,这也是生态建设与扶贫脱贫互相借力互相支撑的结果,涉及到生态公正与经济公正问题。黄河中游地区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和河南省区,面临着中部崛起的任务,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具有破除制约经济发展要素、开启经济动能、建成较高质量的小康社会的任务;以山东省为主的下游地区,其重要任务除了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还有带动中上游地区发展的任务等。二是分地区和经济地理实现宜地发展,在同一省区有不同的经济地理,山水粮农工商业的发展都要与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地理相适应,百业之兴既要紧扣黄河流域本有的经济地理特点,又应该与本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整体上都有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三是增加民族团结和国家凝聚力的有力举措,以东西横跨50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和不同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习俗、不同区域经济,实现同频共振,在完成第一个百年任务的小康任务之后,以黄河为纽带,实现巩固脱贫效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小康社会,从而进一步阐释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四是黄河战略具有解决脱贫与致富、生态与发展、竞争与协调等重大若干发展关系的示范平台,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态消费之间的关系疏解通道,找出利益重合点和最大公约数。
第三,要站在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角度看待实施黄河战略的重大意义。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基础性工程,生态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全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是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有力举措。一是黄河战略从西到东,从青海到山东,存在着明显的渐次过渡的经济梯度,在战略实施中可以整合不同的行业、地区优势,实现发展中的产业互补。二是对照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把黄河流域打造出黄河经济带,实现流域内的产业整合互补与协同发展,这也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大大改善流域内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四是宜地发展、分类施策的发展思路形成系统化的一多关系,既围绕黄河做文章,又突出各省区的特色优势,有望走出山水粮农工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五是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拓展空间,黄河流域的省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利用黄河战略的平台,四川、山西、河南和山东省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更加深入广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是对“一带一路建设”国内主体的扩展,既丰富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也将带动上述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要站在弘扬黄河文化传续中华文明的角度,去看待实施黄河战略的重大意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主要的发祥地和传续地,黄河文化从古到今蕴含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一是发掘、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守护中华文明根魂的行动,黄河战略必将是文化上的守根固魂行动。讲好黄河故事,发掘总结黄河文化中的精神价值,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华文明薪火永续的基础,随着黄河战略的推进,黄河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因子、鼓舞人心的道德观念、价值立场都会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要以黄河战略为契机,实现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也有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不屈不挠治理黄河水患的宝贵经验与故事,从黄河文化里既可以发掘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资源,又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补充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三是把贯通流动的大河变为融通奔腾的文化之河,打破因地理阻隔、行政区划导致的黄河文化的不连贯性、破碎性,让黄河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大动脉,九曲黄河,百川归海,代表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血性和历久弥新的命运共同体,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来源,冲破数千年来囿于一隅的小农眼光,以不舍昼夜的自强不息精神和涵纳远方走出崇山峻岭的豪迈精神,给黄河文化更加广阔的阐释空间。四是做足水文化的文章,黄河文化一在黄河之“黄”,容易生发黄土地黄皮肤的亲缘性认同,黄河文化二在黄河之“河”,不拒细流、有容乃大,河之本质更在为水之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周行不殆,黄河之水性,代表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应时变化、敢走远方的民族精神的另一面,尤其是其道家智慧的一面更为突出,这也会成为当下和未来的精神资源。五是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母亲河,黄河中上游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流经地多有少数民族,以黄河文化为精神纽带,更加具体生动讲述流域内相通相似的故事,将把黄河变为一条精神纽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第五,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待黄河战略的重大意义。这个角度既要立足于当下,也要放眼于未来,既要吃透中国国情,也要把握国际风云变幻,既要对现实实践有清醒的把握,也要具备深厚的历史情怀,对我们的来路有清醒的认知,才能把握住未来大势。同时,既要知政策、懂法规、明指示,也需要知不言之说,弦外之音。对于中央的大政方针,领导干部不能妄议,但学者的天职是“蠡测”,是合理性推断,假设性论证。一是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国际经济发展动能下降,国内经济发展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变轨,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仍然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国内相对过剩的产能和资本非常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对生态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期。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从广义上讲,不仅仅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需要国际间的合作。目前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面临着国际环境恶化、敌对势力封堵打压的艰险局面,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局部出现倒退倾向,由此,黄河战略既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示范效应。三是通过实施黄河战略,可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尤其是讲好黄河故事,发扬“大禹治水”“红旗渠”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抗压能力、适应能力,非常必要和及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大力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敢于和善于的斗争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四是生态治理是底线,高质量发展是目的,从治理到发展,从西部到东部,从生态到经济,从国内到国际,从过去到现在,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工程,实现这个战略目的,必须有能力打破各种地域的、行业的、行政的、文化宗教的甚至是国际的壁垒与隔阂,构建一个广义的命运共同体,由此,实施黄河战略,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一个时空融通的大业,而不仅仅是拘于一域一业一事的临时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黄河流域治理都有指示,他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的九省份,除过针对性指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外,话题最交叉重合的、讲的最多的是黄河生态的治理保护问题,可见,这一问题在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习近平郑州讲话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五个方面,前三个集中在生态文明建设,后二者是生态保护问题上的拓展。同时,总书记还强调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问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事关黄河流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战略,由此,实施黄河战略,应把握几个原则,分别是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与长远性。
系统性是讲黄河战略不仅仅是生态治理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是牵涉到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一个一个小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整体又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必然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把这些行业门类割裂开来、画地为牢,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整体性就是要把黄河流域本身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着重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树立一个大黄河流域观,把过去分散的隔离的黄河流域片段,整合为一个有层次、有要素组合、有差异又有统一的整体,需要思维的打包,把对象要化零为整,尊重多样性的差异,找出共通性的本质。
协同性主要是指在战略实施中的工作方法问题,需要东西联动,中央和地方联动,需要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力量,形成合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消耗,既要分工协作,也要职责明确,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加强顶层设计非常必要,可以设想,在具体的实施中,一定会牵涉到不同的利益主体,构建一个事务与利益协调机制非常必要。
这里的长远性是指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百年大计,慢不得也急不得,需要把握好实施的节奏与时间点,不能图一时之快,急于出政绩,也不能久拖不决,迟迟没有进展。正如总书记所说:“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更要有长远谋划的雄心壮志,掌握好工作节奏和长远擘画,避免寅吃卯粮的短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