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缺失及其矫治

2020-02-22张彧凤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警务课程思政

□张彧凤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有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方面,也有自己的责任田。然而,纵观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历程,考察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目前虽能做到“同向”,实则未能“同行”。警察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即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对其文化品格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2]36

一、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缺失溯因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之所以可以进行“课程思政”,在于其教学内容载体——语言的特殊性。语言是思想和精神的寓所,而思想和精神是语言的实质。[3]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体现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即人文教育。然而,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自开设之初,就是作为服务其他课程的“工具”课程。大学英语正式为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始于1985年,而此前,被称为公共英语的课程主要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之后,历年颁布的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政策与教学实践均指向其“工具性”特征;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4]学术界几乎都认同对大学英语这一性质的定位,主张协调“工具性”与“人文性”。杨忠认为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统一。[5]成镇权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6]王文斌提出外语的教学性和工具性是手段,而外语的教育性和人文性是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重要。[3]15然而,遗憾的是“人文性”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体现甚微。

在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政策指导下,警察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呈现普遍性特征。

(一)“工具性”主导:相关课程政策折射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性质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政策,其教学目标体现出其课程性质主要是“工具性”。

首先,完全“工具性”阶段。即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政策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将英语作为工具,以服务专业阅读。1962年,我国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各类专业适用)诞生。该《大纲》旨在“为学生今后阅读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7]1980年制定的《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草案)》指出,教学内容突出英语语法,只学习英语语言形式,[8]同时体现科技外语的特点,[9]202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的能力。[9]2021985年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本科用)和1986年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均指出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一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10][11]可见,这四份《教学大纲》均体现出“英语即工具”,当然,也折射出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工具性”特征。

其次,“工具性”主导阶段。即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政策在强调语言基础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方法,文化素质的提升等综合能力;但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关注度明显要高于对其他能力提升的关注度。1999年开始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提出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12]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有效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1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年)》提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4]即便如此,其三级教学目标体系与三级教学要求体系即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中,前两个等级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要求明显低于发展等级对其的要求,而更加侧重语言技能与知识。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有向“工具性”和“人文性”齐头并进发展之趋势,但是目前来看,“工具性”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二)“工具性”指挥棒: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现实遭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政策是认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政策,无疑又在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所以,无论是此前开设的公共英语,还是自1985年之后开设的大学英语,其教学实践都在贯彻上文提及的《大纲》《课程要求》或者《指南》精神。而这些政策折射出的大学英语的“工具性”课程性质导向,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观念和实践中均表现出更加重视语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加关注外语资格证书的考取。[2]36

第一,大学英语教师以提高学生语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指挥棒。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进行讲授,[14]并且教师认可其积极作用,[15]832因此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决定了“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目标。[15]825所以,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更多地通过考试分数高低与相关外语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来评价。

第二,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居主导地位。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将外语学习动机区分为基于某一实用的目的而学习语言的“工具型动机”和基于对目的语人民和文化的兴趣而学习语言的“融合型动机”。[16]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过四六级、考研英语得高分、出国留学语言能过关,或者有助于在毕业时找一份要求英语水平的工作,例如外企或者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可见,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居主导地位,所以,语法、发音和考试能力是强项,[17]而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功能并未受到重视。

二、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体现

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年)》,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4]警察院校作为为公安机关培养警务人才的高等院校,其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需要契合警察院校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深挖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发现该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思政”内涵。

(一)警察院校大学英语教育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不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egoism),而是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权利(individualism),每个个人都遵循自由平等的原则,[18]以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为目的。[19]警察院校的学生未来多数要成为警务工作者,在面对工作对象时,不论是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嫌疑人,还是需要被服务的人民群众,都要有以人为本的态度。警察院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阅读到许多经典的表现以人为本的外文作品。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中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的命题,彰显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尊严。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达·芬奇留下了“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拥有生命”的壮语,掷地有声!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感慨:“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的生命与价值通过简短的句式和富含褒义的词汇得到了最崇高的赞美。学生在分析字词、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味以人为本,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成为警务工作者,他们也会在执法和服务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表达人文关怀,从人文精神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规范执法和为民服务。所以,基于类似语料开展以人文本教育,是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二)警察院校大学英语教育体现自我成长的教育

自我成长教育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引导学生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会管理自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成长。作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链的重要一环,警务工作者必须要时刻学习有益于应对工作的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这一情况启示警察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自我成长的素质。这就要求警察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针对学生的自我成长教育。“自我成长”是大学英语教学经常涉及的主题。教学实践中多次涉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于语言分析,学生可以更细致地理解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到社会需求,再到尊重的需求,最终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实现需要身心健康、持续学习以及诸多其他支撑因素。此外,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涉及“自我成长”的篇目,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二版)》第四单元Section A的话题是“如何留下好印象?”(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第八单元Section B的话题是“提升创造力的方法”(Ways of Increasing Creativity);《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二版)》第十单元的话题是“情商如何开发?”(How to Cultivate EQ?)等。学生通过研读文章,可以感知体悟非母语文化对于自我成长的具体建议。这些蕴含着自我成长教育元素的资源,是警察院校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

(三)警察院校大学英语教育蕴含深厚的情感教育

杨叔子先生讲:“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或情感。”[20]18那何为情感教育呢?就是引导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知“骨肉情,手足情,鱼水情,故园情,爱国情,民族情,友情,爱情,恋情,乡情,如此等等”,[20]18成为有感情的人。警务工作者不仅是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执法者,也是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有温情的社会服务者。警察院校的学生未来成为警务工作者能否对国家,对人民心存感情,发自内心地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读书期间的情感塑造极为关键。对此,大学英语教育责无旁贷。情感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大显身手的领域。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二版)》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半涉及情感相关话题,包括体育运动教练与学员之间的情谊、青年男女的恋情和爱情、父母子女骨肉之情、家园爱国之情等等。这些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教育资源是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可引导学生做情感丰盈的人。

(四)警察院校大学英语教育贯穿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21]反省,才可以更加接近本质和真相,以寻找现有判断的偏误;批判,才可以更好地纠正偏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人们会无力盲从。批判性思维对警务工作者尤为重要。在美国,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警察教育的核心要素。[22]76“缺少了批判性思维的警察教育,将导致警察无法辨清不可预期的假设、发掘不被人知的策略、理解与判断现实环境。”[22]76批判性思维的理念贯穿于大学英语教育全过程。批判性思维训练内化于大学英语课程教与学之中。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与反省相关学习内容,并且延伸讨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表达“认可”或者“反对”的态度,从而接纳或者排斥特定的价值观。在主题延伸讨论过程中,尽量融合警察职业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刻感悟理解与警察这一职业相关的事实和观点。这样的批判性思维熏陶将会帮助学生将“反思”与“批判”不断内化,从而为公安一线输送更多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警务人才。这种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而实现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实现途径。

三、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应用原则

警察院校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应该以培养合格警务人才为导向,关键在于“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设计要科学,最终以实际思政效果为落脚点。

(一)“不成才,不思政”:以培养合格警务人才为导向

现代社会,合格的警务人才不仅需要熟知公安工作所要求的法律知识和其他业务知识与技能,更加需要具备人文涵养;不仅需要有优良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职业操守,更加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情怀,关注自身、促进自我成长与完善,对世界心怀感情,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以,警察院校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也要忠于培养合格警务人才的目标。譬如,尽管外语课堂氛围较为轻松,上课方式也较为灵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多,学生被频繁引导质疑、讨论、分析、推理、表达,但是,学生不被鼓励过度张扬个性,而是要树立国家和集体的荣誉感,为未来成为警务工作者而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打下基础。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教学话题深度关联的内容,以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警务人才。

(二)“不科学,不思政”:以科学设计为关键

目前在专业课、通识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存在四个问题,即将“思政课程”纳入“课程思政”的规划与建设;将“课程思政”资源梳理后进行宣讲;“课程思政”成为标签,导致形式化、同质化;以争名逐利为鹄。[23]这些问题反应出“课程思政”落地过程中存在不科学性。因此,警察院校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一定要科学合理。外语课并非“思政”课,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被隐含在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之中。即便是相同的语言教学材料,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解读,“课程思政”的触发点、感知点和落脚点便会相异。所以,要绝对避免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政化”,避免将“思政”元素梳理而统一化,避免盲目效仿而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形式化,避免以“思政”为名,争名逐利的空洞化。总之,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所以,探索警察院校大学英语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方式极其重要。

(三)“无效果,不思政”:以实现育人效果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课程思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之一,依托专业课和通识课教育,更加深入地滋养学生的心灵,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育人效果更明显。在警察院校,大学英语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民生,也关注自我生活,引导学生认同职业价值与提升职业素养,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期待学生成为牢铸忠诚警魂,守护一方安宁的合格警务工作者。这是警察院校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初心和使命。

四、警察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警察院校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要遵循前述三项应用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创造性开拓实践路径。

(一)发挥教师榜样作用,体现师者言传身教

在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看待教学?如何面对课堂?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看不见的“课程思政”。警察院校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尤其凸显。

第一,警察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政治底线。警察院校的绝大多数外语教师毕业于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外国语言学、文学及文化相关专业,系统接受外语专业教育多年,语言功底扎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多少存留被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所以,外语教师要明确身份定位,其首先是一名人民警察,同时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学中将西方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优秀的文化资源融合于外语人文教育的同时,坚决抵制与警察院校教育宗旨相违背的思想。

第二,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相关行为中践行人文精神。教师应该欣赏每位学生,肯定其价值;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备好每一堂课,投入真情实感上好每一堂课,不早退,不拖堂,及时答疑;应该批判地看待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率先垂范。

(二)立足课堂教学,融入相关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为此,警察院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应该在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研究校情和学情,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教学活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人为本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情感教育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不动声色地实现价值引领。

第一,学生代表使用英语报告出勤情况(Attendance report)。警察院校一般都会要求在教师开始讲课前,由警体委员向老师报告本堂课学生的出勤情况。大学英语课上,教师可灵活调整为每次课由不同的学生代表使用英语报告到课人数、缺勤人数以及缺勤缘由。这一任务占时半分钟以内,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中,所有学生均有机会感受如何使用英文表达特定的规则,潜移默化熟知“规则”意识。第二,“中国在世界”(“China in the World”)的英文展示(Presentation)。每次课由两位同学分别用英语展示近期国际上有关中国的报道、评论等,要求简单明了,每位同学时间控制在两分钟。这一任务帮助学生在阅读相关报道过程中培养国际视野,感受世界眼中的中国变化。第三,关于中国历史事件、特有节日、习俗等和中国人物、事件的介绍与词汇学习(Cultural vocabulary learning)。深挖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这些“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第四,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思辨话题(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批判文本,提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跨文化理解力,提高思辨能力,指导自身实践,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三)设计课下活动,拓展课后补充

课堂之外有关外语人文教育的活动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唯有设计合理的课下活动才能使学生投入更多时间,拥有更多机会,从而浸润在外语人文教育的“思政”隐性滋养之中,潜移默化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养成。

第一,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初衷,为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的相关资源。例如,在讲授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这一课文之前,给学生提供介绍美国福利制度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文章,以及国内外对近几年我国进行的脱贫攻坚战和精准扶贫措施的相关报道。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比较充分地理解课文主题,质疑和思辨相关观点,从而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讲授结束之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相关内容的网站链接和参考阅读书目。增加有针对性的阅读输入,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学生可以细致深入了解中美社会福利制度的利弊,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知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优越性;同时,根据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认知到肯定自我价值和与人积极沟通的重要性。

第二,立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特点,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提高听说交际能力的活动,如热点话题讨论、“英语角”等,提高思辨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如英语演讲展示、英语辩论、英文话剧表演、英文写作比赛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活动,如参与某些高质量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学习、讨论,观看某些平台的网络讲座,如慕课、TED、爱课程等。这些第二课堂活动经过有针对性的设计与选择,更能博得学生青睐。这样的活动不仅通过语料输入和输出训练外语技能,同时既可以引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某些缺失的理念、知识和意识,又可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定期开展英语主题演讲展示。由学生自行组织,英语任课教师指导,每月一次,每次数名同学参与,围绕“奉献、责任、自信、生命、价值、成长、创新、爱”等主题,参与表现计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这一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锻炼其自信乐观的情感品质,同时结合相关警务案例,深入感知这些主题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工具性警务课程思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环球警务专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