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抗疫治理中的专业优势①
2020-02-22关信平
关信平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严峻考验。如此大规模的疫情防控行动需要有一套综合性的治理体系,其基础在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社会工作能否有效参与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于整个抗疫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能否有效参与取决于整个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成熟程度和准备情况。因此,应该就此次抗疫治理中社会工作参与的情况,总结专业社会工作的优势和成绩,并认真分析还存在的弱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规划。
一、疫情防控需要专业化参与的治理体系
此次紧急状态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在党和政府组织下全民参与的一场全国性特殊应急治理行动,其制度基础和行动体系是基于我国长期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我国过去十多年以来建立并逐渐完善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制度及行动体系,以及从十九大以来加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努力,在这次疫情防控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的作用也初步展现。
社会工作参与抗疫治理,或者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参与各类应急治理行动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应急状态下的抗疫治理需要在政府统一组织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启动并有效开展社会动员、组织安排、沟通协调、激励安抚、行为调适等方面的行动,要求在一段时间里维持其高效率运行,并且能够随时应对新的情况而加大或调整工作力度和方法。面对应急状态下抗疫治理的复杂性和紧急性,社会工作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弥补传统行政力量的不足。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帮助政府做好应急状态下的紧急社会动员、相关信息的发送、收集和分析研判、具体行动安排、以及做好沟通协调等方面工作。有社会工作的参与,可以使这些行动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更高效率,并降低紧急应对措施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在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联络,帮助政府了解民情民意,也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尤其是提高对政府特殊时期管制措施的理解与支持。再一方面还可发挥其独到的专业优势,大量开展对一线工作人员心理支持、对病人及家庭和其他受疫情影响人员的心理舒缓服务、以及对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特殊保护等工作。因此,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抗疫治理和其他应急治理行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进展及在此次抗疫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不足
此次抗疫治理中我国年轻的专业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开展了专业服务。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全国性专业社团积极行动,动员会员单位在本地政府组织下积极参与,为抗疫治理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支持。各地许多社会工作机构也在政府安排下积极参与抗疫工作,与社区组织配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社会工作能够参与此次抗疫治理中,是基于过去多年来社会工作发展所打下的基础。一是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通过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考试积极推动专业人才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二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初见成效,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岗位开发设置和各个专业领域的发展中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三是过去几年里民政部门积极推动“三社联动”,使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和配合性进一步加强。四是社会工作教育研究有较为长足的发展,除了大量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之外,还可以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专业支持。五是我国年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在发展中经历了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灾难性危机事件的锻炼和考验,初步取得了参与应急危机事件的经验,并且发展起来灾害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在理论和操作上都有一定的积累。所有上述这些发展对此次社会工作参与抗疫治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此次抗疫治理中也暴露出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些弱点。从已有的报道看,一是在参与抗疫治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方面,很多地方基本上还是依托现有的行政体系,抗疫治理队伍中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身影还不够显著。二是从采用的方法上看,许多地方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行政手段,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还不够明显。有些地方甚至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办法,虽然其动机是为了疫情防控,但由于方法不恰当,也引发了群众的非议,效果不佳。三是由于专业社会工作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困难群众保护的漏洞,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一些严重后果,令人惋惜。
这些弱点的暴露,促使我们认真反思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各个方面都应该认真思考,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的要求,我们在制度和能力上还有哪些短板。首先,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应该认真反思近年来对待社会工作发展的态度和政策。是否真正理解和落实了十九大关于社会治理“专业化”要求?是否真正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一支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本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否落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是否充分?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是否充足且水平达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目标?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其他举措是否落到了实处?对于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来说,应该认真反思其专业化水平是否达到高水平社会治理的要求?在平时社会工作服务中有哪些专业优势?是否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是否有参与应急治理的预案和专业准备?对于社会工作教育者来说,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各个领域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要求?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人才是否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有明显超越非专业人员的优势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专业社会工作建设的主要议题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的重要论述,摆在面前的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议题。
第一,认真研究平常社会治理和应急状态的抗疫治理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工作参与,让社会工作有更好的机会发挥专业作用。对于政府、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来说,都应该从“平战结合”的多维角度,将专业社会工作更加充分地纳入到社会治理体系中,给专业社会工作更多发挥作用的空间,并赋予其更大的责任。在平时,应该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当成推动落实社会治理专业化的主要抓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在居民需求评估、社区问题分析、社区服务项目设计、社区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并且,重视社会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和长期效益,避免采用简单粗暴和负面后果大的方法,而着力推动专业方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在平时就应该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分析居民家庭和社区面临的各种风险,研究设计各类危机干预和应急处置的预案,设计和演练“平战转换”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并训练应急状态下的紧急应对能力。一旦出现危机事件,确保政府可以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而实现在应急状态下既快速准确有效,又有条不紊地开展应对工作。
第二,认真研究如何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使社会工作更充分地发挥专业优势。一是对社会工作教育部门提出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对社会工作教育来说最关键的议题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社会工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看其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能否真正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和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尤其是各种难题,让居民群众、社区、各类组织和政府都能体验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专业优势。为此,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一方面要继续跟进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前沿,推进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扩展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并细化和深化社会工作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要促使社会工作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与本国实际密切结合,让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价值伦理等都能够植根于本国实际,能够在本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真正有用。二是要对一线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一线社会工作者肩负着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的直接责任,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努力通过专业手法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继续学习和实践锻炼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要对各种社会风险高度敏感,具备解决应急状态下紧急响应的专业能力,储备“打硬仗”的功夫。
第三,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夯实重视社会治理专业化和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保障。应该更加重视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而逐步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认真分析现有的政策和规划中提出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举措哪些还没有很好地完成,其原因何在,并在新的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具体措施。二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中更加重视专业化发展和加强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当前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加强社区党建的过程中,重视将党建工作与加强社会治理专业化协调起来,通过党建工作去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也通过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和人才队伍的长足发展来进一步体现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社区党建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基层社区党组织应该带头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专业化和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信任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理解、尊重和重视他们专业知识和方法,为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专业优势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好的条件,并积极支持和督促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三是提高社会治理领域领导者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此次抗疫治理中的一些问题再次提醒,对专业化要求较高的工作领域其负责人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应该重视培养基层社会治理主管部门领导人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尤其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基层社区党组织的负责人和主管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工作知识,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其专业知识与其主管工作的岗位职责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