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原则

2020-02-22刘艳房王淑杰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战略国家

刘艳房,王淑杰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就世界形势来看,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如何使新时代的中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何提高我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4年雷默提出“北京共识”,认为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创新,已经摸索出一个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新发展模式,从全球化角度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被称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可行性。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给世界金融领域带来巨大损失,促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中国也不例外被卷入到这场经济危机的浪潮当中。但中国通过采用有效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积极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成为应对经济的典范,对世界经济作出重大贡献。此外,2020年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更是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中国制度优势突显,成为世界成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最佳示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面对世界需求,中国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需要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总之,中国发展、中国道路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样板、新选择,中国发展和影响力的上升为实施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国家完整主权形象面临着挑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意味着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向世界展示完整的主权国家形象,但是台湾问题依然复杂,台独分子“去中国化”的行径从没有停歇过,从“两国论”到“两岸一边一国”再到“入联公投”,台独分子一直想方设法在搞“台湾自主”“台湾认同”,为两岸发展和平统一设置障碍,再加上美国、日本台前幕后的支持和干预,增加了打压“台独”的难度和促进统一的阻力。接连发生的香港暴乱就是对“一国两制”的公然挑衅,既有港内别有用心者的组织策划,又有美国和欧洲等境外政治势力的支持和推动,他们里应外合的目的是借“修例”问题向中国发动政治和舆论攻击。

(三)国家安全形象和负责任大国形象面临着挑战

“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方观念“强国必霸”的逻辑。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认为中国崛起后必定要走霸权主义的路径,对世界各国构成现实威胁,尤其中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各种威胁论沉渣泛起,接踵而来,甚至老调重弹,“军事威胁”“经济威胁”“政治威胁”“粮食威胁”“环境威胁”“网络威胁”“文化软实力威胁”等,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造成了不利条件,影响了中国形象和安全利益;二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认识偏见。按照意识形态思维逻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信仰和文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必定要对资本主义国家构成威胁;三是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是很了解,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是“红色独裁”的国家、中国人“懒惰”、中国产品质量“低劣”、中国“落后”等等,因为“道听途说”造成对中国的误解。

“捧杀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美国迫切想给中国戴上一顶‘发达国家’的帽子。特别是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之后,总统特朗普开始在推特上‘喊冤’。”“2018年4月7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大呼,中国被世贸组织视为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待遇和优势,而美国却遭到世贸组织的不公平待遇。”“据《南华早报》消息,美国商务部负责国际贸易的副部长卡普兰,于当地时间2018年4月12日出席位于纽约的一场高端论坛时,说中国应该是‘发达国家’,不能‘假借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大搞‘非市场经济’,从而对美国的战略产业造成威胁。”[1]

现在流行的“中国责任论”“金德尔伯格陷阱论”,包括当年美国提出的“G2论”都是带有“捧杀”目的,通过“抬高”中国的论调刺激中国承担过多的国际责任从而消解中国的实力,拖慢中国发展的脚步。中国当然要冷静对待各种不良论调,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搞好身份定位,积极为世界提供与自身实力和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公共产品,积极承担发展中大国的世界责任,理性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象面临挑战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到改革开放开始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新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宣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此中国开启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篇章。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就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而中国的全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所面临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风险性前所未有。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国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顽疾还没有彻底根除,容易使国内外一些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产生怀疑甚至借机诋毁抹黑中国国家形象。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执政能力、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四个自信”,有力回击诋毁中国国家形象和怀疑中国制度的必然要求。

(四)国家经济发展形象面临着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需应对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新保守主义势力上升新形势,中美贸易摩擦短时间内难以化解,“华为事件”表明美国故意打压和抹黑中国企业,故意夸大宣传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抹黑中国的经济形象。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在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全面战略竞争者”身份不断强化,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崛起;第二,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认可;第三,由于产业结构及美国出口限制等原因,美中贸易一直存在逆差;第四,转移国内矛盾。

2019年底至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一些专家认为,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空前巨大并将长期持续的;全球经济已进入衰退,要做的是避免大萧条;主权债务、公司债务是两个重要风险点;海外的疫情与锁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外贸;2020年中国全年5.5%GDP增长会有挑战,外贸贡献有可能由正变负。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无疑给实现脱贫攻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带来巨大挑战。

(五)国家文化形象面临着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文化繁荣发展,为人民大众精神领域的交流和心里释放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尤其是信息技术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但是一些非主流思潮对主流思潮形成挑战,尤其是西方不良甚至反动思潮每时每刻在侵蚀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包括国外妖魔化中国的各种言论和各种“中国威胁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复杂,常常使主流意识形态处于失声、失语的状态。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从外部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依然盛行,其凭借种族和文化优越感对外灌输所谓的“普世价值”,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潮和舆论对我国大众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攻击有增无减,用娱乐文化、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对中国青年进行侵蚀。文化话语权、舆论话语权弱势,“使得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中国的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反差’。”[2]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复杂多变,但有一些社会思潮是反复出现的,构成了社会思潮的基本画面。”[3]有主张全盘西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认同西方“普世价值”和政治制度改良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有用传统马克思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新左派思潮,还有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指导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哲学领域的抽象人性论和异化思潮,还有中国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与之相伴的还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官本位主义、民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所呈现的复杂化、多元化、异质化的总体特征,对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和挑战,对中国树立文化强国形象造成障碍。

(六)国际话语权形象面临着挑战

媒介话语权是大国较量和博弈的焦点之一,媒体作为政府无形的“代言人”,充当着政府耳目喉舌,也是引导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西方国家媒体相较于中国媒体具有优势,一直左右着世界舆论的风向标。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大媒体传播能力,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强势话语权,成为西方国家挑衅中国制度的工具。即使中国媒体一直努力改变当前不利局势,也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些方面也值得反思。比如:2020年02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主持网上例行记者会上对《华尔街日报》发表辱华文章要求《华尔街日报》公开道歉并查处相关责任人问题作出回应,耿爽在记者会上明确指出,“对于发表种族歧视言论、恶意抹黑攻击中国的媒体,中国人民不欢迎。鉴此,中方决定从即日起,吊销《华尔街日报》三名驻京记者的记者证。”[4]中方关于该事件的决定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正义之举,却引起了美方“报复”。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和人员的正常新闻报道无端设限,不断升级对中国媒体的歧视和政治打压,特别是2018年12月美方要求有关中国媒体驻美机构注册“外国代理人”。这次,美国又在2020年2月将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随即又对上述五家媒体驻美机构采取人员限制,变相大量驱逐中国媒体记者。这场关于新闻媒体的较量实质上是国家政治交锋,也给我国舆论话语权带来巨大挑战。由于西方媒体话语在信息流量和流向方面、议题设置和评判标准方面都占有优势,就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舆论话语权有些被动。总的来说,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面临的国际话语权挑战仍然严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应对原则

(一)遵从国家形象本质属性原则

1.整体性.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诸多子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整体考虑,不管从战略目标到身份定位,还是从指导方针到战略手段,都是出于整体性考虑,其目标就是构建中国良好的整体形象。

2.实践性.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形成于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践,通过实践形成了国家形象战略理论并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加强了国家形象战略的实践,从内政到外交,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通过一切治国理政的实践积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和改进国家形象。

3.人民性.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宏伟目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直接目标是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国内,树立政党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根本遵循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国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赢得国家利益,其根本遵循也是以人民为中心。

4.时代性.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更加明确了战略方向,从战略布局到战略手段,既着眼于中国进入新时代历史发展的新方位,又着眼于世界进入新时代格局的新变化,也考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新挑战,以此为背景构建的中国形象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民族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思想理论源泉,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继承、发扬和在新时代的最新呈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聚焦,是中华儿女共同理想和愿望的表达。

6.世界性.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国家都是这个大舞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国家形象战略不仅着眼于本国人民的利益,同时还要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利益。当今,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始终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防范化解风险,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具有世界意义,这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遵从历史生成逻辑原则

从新中国70年的征程岁月来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一切以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国家形象战略,但都始终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终极目标,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国家形象战略制定的根本宗旨,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适应时代发展步伐作为根本要求。在历史维度上,各时期接续发展、层层递进。

1.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树立了“站起来”的国家形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如何改变当前中国贫困落后的局面,成为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国内外环境,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还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建设,尤其是全面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构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外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打击了入侵者,极大地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国际事务中,积极开展外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中日建交,真正树立起“站起来”的国家形象,彰显了新中国独立大国形象。

2.经过改革开放树立了“富起来”的国家形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该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阵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三大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国内外环境和历史条件着重回答了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一直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与时俱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步伐,使经济更加发展、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并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

3.进入新时代踏上了树立“强起来”国家形象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踏上了树立“强起来”国家形象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局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国际形势下,在国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不断推进中国实现创新性发展,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着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国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遵从内在逻辑统一原则

1.局部形象和整体形象相统一

如果把国家形象战略看作整个系统,那么“一方面,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不存在没有要素的系统,没有要素的系统只是一种‘空’系统,从而也就不是现实存在的系统。另一方面,要素是系统的要素,不存在完全脱离系统的要素,完全脱离了某一特定系统的要素,也就成为了另一独立的系统。”[5]国家形象战略系统包括诸多构成要素和主体,局部形象与整体形象相统一成为必然要求。

构成要素方面,要素形象与国家整体形象相统一。国家形象战略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支撑要素,目标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哪一方面缺失必将影响到国家整体形象。基于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定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证了国家形象战略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构成主体方面,个体形象与国家整体形象相统一。这里所说的个体,是指国家形象的各构成主体,包括普通民众、家庭、各种社会组织、党和政府等。如果我们把国家形象看作是整体,而个体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个体形象与国家形象可以看作部分与整体、个体与组织、要素与系统的关系。”[6]根据“木桶定律”,虽然盛水量的多少由短木板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否仅仅依靠短木板就可以发挥效应,显然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木板的相互配合。引用到国家形象战略当中,也就是说国家形象战略必须依赖于个体形象,要使国家整体形象战略目标符合个体共同意愿,不然会使国家形象战略缺乏根基,避免 “一损俱损”的结果。也不能忽视国家整体形象的力量,个体形象要服从整体形象的目标,实现效能最大化。因此,首先需要增强个体国家形象观念意识,引导个体积极维护国家形象,培育共有国家形象观,自觉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作贡献。其次国家形象战略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做好宏观布局,统筹和协调,形成联动机制,为树立良好国家整体形象而积极努力。

2.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相统一

国家形象塑造时,要实现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的统一。但事实上由于世界各国信息资源的不平等,信息传播过程中,话语权往往掌握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再加之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影响,各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便会无限夸大中国现实中存在着的某种负面新闻,不惜对中国妖魔化。而就中国本身,也存在树立“唯我独好”国家形象的现象,对于问题通常会选择回避或不谈,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眼中的中国有些“背道而驰”。因此,各国民众便会对中国长期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产生怀疑。这样的问题也屡见不鲜。比如借新冠病毒疫情暴发,西方国家借机“见缝插针”,抓住一切机会对中国制度进行抨击,使某些国家或者社会公众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产生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因此,中国既要重视内部形象建设,加强党内建设树立政党形象,加强监督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政府形象,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公民形象等。又要重视外部形象(本文称国家形象)建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创造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传播等手段树立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安全形象等,实现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的统一。

3.软实力形象和硬实力形象相统一

软实力与硬实力作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我国国家形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应该只有‘肌肉’和硬实力,还必须拥有‘大脑’、思想和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战略,也不应该只有出口的世界级品牌产品和对外投资,更应该有文化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性。”[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可以说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成就更为显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充分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就文化软实力而言,相较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却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辐射与中国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符的情况,离我们所要建立的文化强国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富起来”目标,如何在新的矛盾之下,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树立“强起来”的国家形象,着力解决的就是软实力的问题。但绝对不能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对立起来,而是需要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一方面,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基础,促进软实力发挥内在凝聚力量。另一方面,硬实力需要软实力发挥推动作用,促进硬实力更好的发挥外在效能,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4.形象价值生成与形象价值传播相统一

国家形象价值承载的是中国价值,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价值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意味着中国价值也具有两个特性。普遍性即共性,这使得中国价值得到世界认同成为可能。特殊性即个性,也就决定中国价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模式,也为建构中国价值国际认同增加困难,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划分范围来说,国际视角下,中国价值是与西方价值相对应的价值。国内视角下,中国价值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的综合体现。”[8]也就决定中国国家形象价值生成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时代表达,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然而,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来谈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价值是很难实现国家形象价值目标。归根到底是要求如何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实现国际认同的过程。从现实来看,世界对于中国的认同仅仅停留在经济上的认同,而更重要的是实现价值认同。也就是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一方面,中西方之间由于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价值认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中国由于长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上趋于保守,常常是“做好”却“说不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失声”“失利”“失踪”的状态,着力解决的是既“做好”又“说好”的问题。基于此,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崭露头角,关键就是要实现中国价值“走出去”,“走出去”归根到底就是中国价值传播的“走出去”。也就是,新时代国家形象战略必须以中国价值为依托和支撑,以中国价值传播为目标,是价值生成和价值传播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中国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面对机遇,就要不失时机,巩固和夯实基础,发挥优势营造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面对挑战,既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应对,从而实现转“危”为“机”。当然,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主要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共同服务于国家形象战略目标实现,这需要以应对原则为指导,做到战略举措、战略目标和应对原则有机统一,才能让新时代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战略国家
国家公祭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国家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战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