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临床特点及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分析

2020-02-22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肌酸激酶周期性肌力

王 勇 杨 静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部,安徽合肥 230061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ypoPP)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瘫痪和血清钾含量降低为特点的遗传性钙通道疾病,部分患者伴有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增高,其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尚不十分清楚。现选取我科2008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53例HypoP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08年7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住院患者53例。<20岁1例(1.9%),20~30岁19例(35.8%),31~40岁17例(32.1%),41~50岁10例(18.9%),>50岁6例(11.3%)。依据原发病分组,其中原发组35例,继发组18例,其中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例。其中男51例,女2例;年龄16~74岁,平均(35.9±11.8)岁。原发组平均年龄(36.5±12.8)岁,继发组平均年龄(34.7±9.8)岁;原发组男女性别比为34∶1,继发组男女性别比为17∶1;两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发病前有诱因者38例,其中原发组26例,继发组12例;两组发病诱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原发组中29例首次发病,继发组中9例首次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整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如肌无力程度,肌力水平按照6级分级法0~5级[1]记录;具体分级:0级为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1级为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为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3级为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为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5级为正常肌力。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如血钾及CK水平、甲状腺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治疗上依据血钾水平及胃肠功能情况予静脉及口服补钾治疗,同时予以原发病治疗。分组情况:依据原发病分为原发组和继发组,依据肌酸激酶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表现及检查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肢体肌力、血钾水平以及心电图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患者CK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所占比例为69.8%;原发性HypoPP患者血清CK增高占74.3%,继发性HypoPP患者血清CK增高占61.1%;两组患者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2 两组临床表现及检查比较

2.2 CK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

依据CK水平分为正常组与升高组,CK增高组和正常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有无诱发因素、既往发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升高组病程时间长。见表3。两组患者在肢体肌力、血清钾水平、心电图异常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CK升高组与正常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4 肌酸激酶升高组与正常组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比较

2.3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

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肢无力明显的急性进行性四肢无力。入选病例无呼吸肌受累。患者中血清钾水平在3.0~3.5mmol/L有5例,2.5~3.0mmol/L有16例,<2.5mmol/L有32例。心电图异常45例:1种异常表现27例,2种或以上异常表现18例。具体表现:PR间期延长1例,ST 段下移8例,T波改变19例,U波出现16例,QT间期缩短1例。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3例,窦性心动过速7例,频发房早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室内传导阻滞1例,CRBBB 1例,CLBBB 1例。

3 讨论

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包括家族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familial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FPP)和特发性周期性麻痹,FPP西方国家多见,特发性周期性麻痹我国常见。研究认为,FPP是因低血钾诱导骨骼肌细胞异常去极化导致肌肉兴奋性降低的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2-3]。继发性HypoPP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等,最常见为甲亢性周期性 麻 痹(thyrotoxic periodic paralysis,TPP)。引 起HypoPP的甲状腺毒症常见病因包括Graves病、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与高功能腺瘤[4]。文献报道[5]TPP发病率以亚洲地区人群最高,罕见于西方人群。国内一项回顾性分析报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周期性麻痹的发生率为4.9%,男性占96.7%(58/60)[6]。研究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周期性麻痹是钾通道KCNE3基因Arg83His突变所致,可伴或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7]。研究认为,HypoPP与细胞外K+浓度变化有关,而主要分布在骨骼肌细胞膜表面的Na+-K+-ATP酶活性及其转运功能可以调节细胞外钾的浓度[8]。甲状腺激素对Na+-K+-ATP酶活化作用主要包括上调酶基因转录和增强其内源活性[9]。

本研究中,继发性HypoPP占18例,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1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例。发病时有诱发因素占71.7%,其中感染是主要诱因;原发组中有诱发因素占74.3%,继发组中有诱发因素占66.7%。王薇等[10]报道,原发性HypoPP发病前有明确诱发因素占40.9%,各种诱因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别;甲状腺毒症继发组发作前有明确诱发因素占68.2%,饱餐或饮用甜饮料和剧烈运动为最常见的两种诱发因素,共占80%。一项纳入72例TPP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劳累、饮酒、受凉和饱餐以及血钾水平均为TPP发病的影响因素[11]。

本组53例患者中有37例HypoPP患者血清CK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所占比例为69.8%;原发性HypoPP患者组血清CK升高占74.3%,继发性HypoPP患者组血清CK升高占61.1%;两组患者中CK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升高组和正常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有无诱发因素及既往发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血清CK升高组病程时间长;两组患者在血清钾水平、心电图表现,肢体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认为,HypoPP患者血清CK升高可能因骨骼肌钙通道异常导致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肌细胞有关酶释放入血[12]。有文献报道41例原发性HypoPP患者中有25例(占60.9%)患者血清CK水平升高[13]。有研究显示在血清CK升高的HypoPP患者中,其病程延长、表现肌痛和心电图异常者增多、血钾水平较低[14]。本研究未发现CK升高组与正常组患者在肢体肌力、血钾以及心电图异常方面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HypoPP患者血清CK水平升高,血清钾镁离子水平降低是重度肢体瘫痪的独立危险因素[1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继发HypoPP患者血清镁离子水平与肌肉瘫痪程度显著相关[16]。

对于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诊治需注意病因诊断,避免诱发因素;随着病程延长血清肌酸激酶升高亦是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临床中对于合并CK升高患者需与炎症性肌病鉴别;患者予以及时补钾治疗预后较好。

猜你喜欢

肌酸激酶周期性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数列中的周期性和模周期性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基于扩频码周期性的单通道直扩通信半盲分离抗干扰算法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