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与超越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扬弃

2020-02-21敖永春张振卿

社科纵横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敖永春张振卿

(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611731;2.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51064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比较激进的一支,以其特有的生态视角和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现行制度框架做了深入剖析,指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走向和必然危机。反观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轨迹,无不陷于自身的制度桎梏而频发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出发,将视角限定在资本主义的消费领域,这样的危机表征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在一种虚假“幻象”中营造消费的“繁荣”景象,外化为各种消费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制度,观念潜移默化地蛊惑着人们走向异化消费。在物欲日渐强烈、消费目的与消费体验日渐转为非理性和空虚化的过程中,消费方式陷入恶性循环。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虚假繁荣正预示着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日渐式微,从根本上看,也表现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一、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重释

(一)虚假消费之实和真实消费之失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需要是人的两大需要。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那些必要的、有益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即为人的真实需要。反之,为虚假需要。所以,虚假消费指的是那些以满足人的虚假需要为目的的消费,真实消费指那些以满足人的真实需要为目的的消费。显然,二者的差别根本在于需要的指向是否真实,所谓真实就是指需要是否能满足人们实现美好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个诉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消费是二重的,即虚假消费和真实消费并存,且虚假消费是一种被提倡、被鼓动、被异化了的消费;真实消费往往被遮蔽和雪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扩大化、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的必然,也是被资本增殖的本性已经设定好了的结果。

“适当的、合理的消费能够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在资本主义社会,虚假消费普遍存在且占据主体。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形形色色的刺激消费的制度、多元的消费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创造虚假需要的氛围,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即使这些需要并不是消费者所必需的,因此,这些措施看似满足了人们的消费,实则是一种虚假消费。从根本上来说,如此种种是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采取的举措,是资本家不断扩大资本规模进而追逐更高利润的必然。

相比较而言,真实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显得比较不值一提,这种消费观念在立场上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不难看出,真实需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的阶段,简言之就是吃穿住行用的日常生活需要。第二阶段为满足人们的更高层次的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如旅游、读书、欣赏歌剧等。对应地,真实消费以以上两个阶段的需要为基础亦可分为两种层次的消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真实消费的基础即真实需要会被各种虚假需要所掩盖,而且存在各种从制度上、观念上、行动上抑制人们的真实需要的阻力。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真实需要会被不自觉地降低、再降低,进而那些鼓吹虚假需要的旗号就会推崇自身,极力创造虚假需要就是真实需要的假象。人们会在这种旗号的指引下愈发迷失和不能自拔,混淆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甚至认为真实需要是低层次的、低级的需要,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在实际消费活动中虚假消费将不断挤占真实消费的空间,不断腐化消费环境,最终使真实消费的“不在场”危机愈发加深。

(二)资本逻辑和消费逻辑辩证统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建立自身的批判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这个客观现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孕育的重要危机。“资本既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又是一个游荡在全世界的‘幽灵’。”[2]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框架内,资本的积累具有一种强制性特质,即忽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疯狂积累和集聚。诚然,“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自我扩张系统”,而“自然界是无法进行自我扩张的。”[3]这必然导致资源有限性和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对立,进而引发危机。

正如福斯特所言,马克思创设了“利润的逻辑学”,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不变的铁的事实,这就为资本逻辑运行必然造成不良的社会和生态后果做了最有力的论证。又如奥康纳的“第二重矛盾理论”所言,资本增殖的本性是生态危机的主因。资本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然会片面、一味地扩大生产,并时刻强调和重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必然致使资源逐渐枯竭和生态愈发恶化。在资本逻辑的前提下,消费逻辑是与其符合的。资本逻辑所建立的那一套经济运行方式是以利润为核心和目的的,因此消费作为社会在生产的最终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资本家获利的重要途径,也是资本得以回笼的重要途径。因此围绕消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又有一套内在逻辑,即消费逻辑。消费逻辑的中心在于如何刺激消费,如何拉动消费和如何扩大消费。

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的一个后果是:人们把满足和幸福的标准定义为对商品消费的占有,人们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失去了消费的理性,物质产品用于满足人的真实需要的作用被妖魔化。似乎,占有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就越幸福成为了许多人的同一追求,人们在社会消费中开始慢慢失去实现自我本真的幸福的诉求,转而愈发不可收拾地被这种资本逻辑前提下的消费理念紧紧束缚。这种境况下,物欲横流,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不是适可而止,而是多多益善。那么,衡量一个人幸福快乐与否的标准就转为拥有更多的更优质的消费品,人们的生活就被物欲所控。综上,一方面,资本逻辑决定和规定了消费逻辑的必然发生。“由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以资本为最高原则,亦即以逐利为最高目的,所以无论其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模式,都在于尽最大的可能来获取利润。”[4]另一方面,消费逻辑反映和体现了资本逻辑的内容并且以更强大的推动力促进资本逻辑更加稳固地发挥剥削和压榨的作用,发挥集聚社会财富、蛊惑人心的作用。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贯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过程。

(三)消费方式程式化扭曲化空虚化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有许多论述,归结来说,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程式化、扭曲化和空虚化特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了异化消费和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阿格尔对异化消费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剖析,且认为异化消费是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马尔库塞认为消费主义价值观建立于虚假的需要基础之上,它所倡导的消费是与人的内在本质需要没有任何联系的异化消费,也就是说强化了异化的生存方式。由此看来,异化消费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一道促成资本主义消费的粗暴、泛化、畸形和无节制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呈现出“三化”的特点。

第一,程式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告的出现似乎使得商品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变得由繁至简,商品被看做满足人的需要和消费的具有无限魔力的东西。在种种既定的消费规则中,人们越来越依附于商品消费,使得消费行为本身成为程式化的活动。似乎只要通过买,通过大肆的消费这样一种简单的社会行为就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第二,扭曲化。纵观人类文明的几个形态,原始文明时期人们的消费尚处于起步阶段,那时的消费基本上是人们共同的消费,同时还是比较绿色环保的消费。原始文明时期的消费基本上不具有的对自然社会的永续发展造成破坏的倾向,由于大部分产品是自给自足而且产量有限,所以从消费意义上来讲基本是以满足人的真实需要为目的。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存性消费大大增强,但是总的来说该时期的消费仍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观念占据主导。虽然这一时期封建等级消费十分严格,但是整体上来看消费方式还是比较理性。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物质生活资料供过于求成为普遍现实,社会财富极大增多。尤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奢侈浪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并没有因由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和真实需要的充分满足而变得幸福;相反,人们失去了原有的消费理性,消费方式变得扭曲化。

第三,空虚化。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获得商品是为了占有,占有更多的商品似乎是幸福快乐的必然逻辑。商品不再是满足人和服务人的对象,而是变为了奴役人、牵制人的异己力量。“消费使人们对需要的本质产生困惑。”[5](P76)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落寞,消费活动的被动和不自由通过种种社会活动表现出来。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对物质和财富占有的恐惧和不自在,这种恐惧和不自在又会不断加深人们占有物品的欲望,越占有越空虚,越空虚越要占有。如此循环,人们与幸福背道而驰。

二、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解密

(一)受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生产条件总是在一定的财产、法律和社会关系中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否能够和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条件保持一致,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能力。”[6](P100)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异化消费,追求虚假消费以及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呈现出的固化特点等无不是因为在其高度化程式化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无不受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生产力而言,工业化的大发展,机器化的大生产,科学技术的一次又一次创新运用无不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攀升。在此前提下,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了巨大的、全面的提高。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被牢牢地与资本逻辑的前提捆在一起,资本主义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等内容被资本主义的资本气息所笼罩。由于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是以获利为目的,那么消费自然而然成为获利的手段。资本家想尽一切办法扩大生产、聚拢资本,想尽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危机会以矛盾对抗的方式调整供求关系,但也会给生产带来麻烦。因此,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他们会采取一些制度、法律和政策等措施调整生产,但是归根结底来讲这些措施并不以减少或者降低资本家的利润为目的,或者出于道德良心而采取退让。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通过各种花样翻新的产品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磨灭人们对这种异化行为的抵抗,麻醉人的理智,进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得以长久。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服从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现实,通过调整人们的生产关系使得人们适应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实际,不断沉陷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虚假繁荣之中。其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另一个角度来讲还使得人的生存方式不断与自身相背离。人们为了更好更多地消费,转而把不自由、不具创造性的劳动作为自我满足与实现的手段,如此,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一种不为消费者自身,而为消费者之外的某种力量而进行的活动。这种力量将人们的消费观异化,将人们的消费行为异化,将人相互异化,总之,人的原初的消费目的即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已经渐行渐远。从以上分析可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上的。同时,资本主义的保持高生产的趋势必然使得生产关系与其不断符合,进而一并在营造资本主义的高消费环境、创设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消费制度、实施资本主义商业活动的过程中推动消费方式与其符合,为其服务。

(二)受制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看,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直接体现。前面分析到的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正是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经济基础,这里不再赘述。而同样,这种消费观,或者更直接来说,这种消费观所代表的消费方式事实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西方意识形态的统领作用,囊括其中的也并不只是消费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并揭露了消费方式所指向的消费观和消费理念。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所以西方社会所建立的那一套强大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来讲是服务于政治的。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人们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并非子虚乌有。在面对庞大的商品体系,丰富的商品选择中,人们自然也会产生一种对商品占有的反思、对消费情绪的反观,对自身消费行为的审视,甚至对幸福快乐和自我实现的重新认识。

诚然,人们的消费方式并不是没有被触动,社会的不公平、失业等现象也会激起人们的反抗和躁动,会引起人们对自己的权利和幸福的捍卫。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依然稳固,人们在消费方式的反思中产生的抵触情绪并未严重伤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为了更加稳固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社会自然会有一系列对应的、有效的制度措施来缓解、消解这种抵触情绪,试图在看似让步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方面和财富分配调整等方面采取行动。但是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支配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来看,无论社会消费方式如何调整,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全局上撼动资本家、统治集团的利益,这是不容置疑的最大现实。所以,资本主义大力倡导的民主、平等、博爱等具有西方意味的价值观并非如其所言的那么光鲜亮丽,民主、平等、博爱不过是统治集团和资本家的利益的体现,不过是少部分人的意志的集中。对于广大的普通人来说,上述价值观并非能在他们那里得到彻底地落实,因为统治集团和资本家是不会容许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虽然如此,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依然对民主平等等抱有极强希望,企图在支持统治集团的政治活动中获得自身诉求的重视。殊不知,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已然深深陷入西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中。消费方式只不过是意识形态指挥下的棋子,每个人都在失去自我。

(三)囿于资本主义制度框架

无论是生产方式也好,意识形态也好,最终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范围和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站在生态批判角度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审视不仅是针对消费方式本身的审视,也是放眼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对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审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生态必然是绝对对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来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是被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资本主义和生态对立,生产目的和人的自我实现的对立是两条清晰的线索,它们指引我们深入这种对立背后的深层次的顶层设计,即资本主义的制度建构。纵观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不难发现制度的设计和制度的确立无疑是在根本上、国家层面上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出了规定。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通过革命途径确立资本主义政体和国体,这就是最大的规定。这种规定是以资本家为中心的规定,是以资本逻辑为思路的规定,是以剥削统治为手段的规定,是以不确定的危机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规定……“只要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发财致富,哪怕洪水滔天,寸草不生,也在所不惜。”[7](P102)

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制下变得功利色彩浓重,它在诸多消费活动和商业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资本不择手段地获取高额利润的现实。一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异化消费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甚至提出要用生态危机论代替经济危机论。从积极方面来看,这是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是对其畸形消费的批判。这对我们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建立新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都有重要启发。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生态危机虽然是威胁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重大时代难题,但是它并不是造成资本主义走向腐朽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它至多算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生态方面的一种体现。经济虽然决定政治,但同时也是服务于政治的。应当明确,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更新、发展都是以资本主义政治的前进为导向的。故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在根本上来看不仅决定于经济形态,也受制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定。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种种倾向无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对其所做出的规定,无论是公共消费领域还是私人消费领域,人们消费方式的选择都脱离不了制度上的屏障,这既是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显著表现,更是其不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三、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扬弃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扬弃并不是将目光停留于资本主义的现实和现在,而是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考虑。基于此,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批判是为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扬弃上。

(一)在廓清消费理念中变革消费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消费观念直接产生于消费环境当中,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加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假消费盛行,真实消费立场失语,这首先体现在消费观上,也就是消费观念上。因此,重新认识消费观念是冲破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观念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大发展在带来科技创新、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极大改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如此,不得不赞叹这种发展对人类文明历程的贡献。但是,物质财富的增多也带来了人们真实消费的相对缩减。换言之,物质财富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的虚假需要和虚假消费而生产出来的,那么真实消费在人们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随着虚假消费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变小,故这种缩减是相对的。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变革这种消费观念就必须认清消费理念的问题出在哪里,有何危害,然后才能从根本上变革消费观念。

第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消费理念对人的危害性。资本主义消费理念是占有且越多越好,但是许多占有的并不是真实需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但资本逻辑盈利的目的会通过制造各种或明或暗的幌子来鼓动人们进行消费,这也是毒品为何屡禁不止的原因。此外,这种扭曲的消费还会对人的精神产生危害,比如为了占有就必须强迫自己努力赚钱,甚至做不愿做的事。

第二,要认识到资本主义消费理念的逻辑偏差。看似通过消费人们获得了生活需要,获得了心理满足。但是资本主义的消费理念并不是适可而止式的,它是一头欲望的洪水猛兽,人们在久而久之的熏陶下并不是为了幸福而奋斗,反而是为了买这个行为、为了商品而奋斗,这种逻辑上的偏差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要在廓清消费理念中变革消费观念。在前述基础上,变革消费观念意味着要突破原有的狭隘的消费理念,树立为幸福而奋斗的目标。适度消费原则、健康消费原则、可持续消费原则等等都是需要把握的原则,是为人自身的实现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消费观念的变革不仅是批判现在,更应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人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做的一种改变。

(二)在突破消费模式中创新消费方式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的消费模式是一种被资本控制的模式,不是消费者主动的、理性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显然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利益集团的,也即是说人们的消费模式并不是全面的、积极的和健康的。由于为少数资本家和统治阶级所服务,这种消费模式最终损害的必然是广大消费者或者说劳动者的利益。人们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消费模式是被动的、被支配的,这种支配的力量被资本家通过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所掩盖,导致人们在认识上出现错位,进而避免人们对物与物的关系背后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控诉。人“始终是一种生物有机体,又是一种社会有机体。”[8](P230)因此,人难以离开社会所确证的条条框框的规定。越是受资本主义消费模式的支配和控制,人们越是感到空虚、乏味和劳累,人们不得不为了更多的占有商品和无限膨胀的消费欲而拼命工作,拼命赚钱,这对人的身心无疑是巨大的压迫和损伤。也许在某一阶段相对实现了人们的占有欲和消费欲之后人们会有片刻的、短暂的满足感,但是它稍纵即逝,因为按照这种消费模式的设计,会有更大的占有欲和消费欲向人们袭来。在这种消费模式中,人们始终是被动的,是为他人服务的。因此,要想形成新的消费方式,就必须捅破资本主义消费模式的那层虚假的表皮。

第一,认识到资本主义消费模式与人的内在本质需要的对立性。资本主义的消费模式强化的是异化的生存方式,因此虚假需要占据消费活动的主体。人的内在本质需要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人自身的发展。打破对立,消费模式才能为人的内在本质需要和现实发展所服务。

第二,认识到物与物之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幻象的批判,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掩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有机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同样强调这一点。资本主义消费模式是掩盖这种关系的直接表现,人们在这种消费模式中看到的是交换,是商业的流通性,但是这之后的人对人的控制却是最值得关注的。认识到这一点,是从社会关系调整上来突破消费模式的有力举措。

第三,致力于为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共同追求,因此致力于此便是为自我实现而下功夫。自我实现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目标的实现和幸福快乐、全面发展的实现,创新消费方式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重心,遵循健康、适度和理性、节制的原则。自我实现是他人的实现的前提,正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消费方式的创新不仅是个人的,也是他人的,更是全社会的,还是子孙后代的。

(三)在消解异化消费中构建生态消费

异化消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它直接地指出资本主义消费模式方式的虚幻性,单调性。“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9](P494)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失去了自我、个性和创造性,很多东西都控制于科技,人的价值被不断消磨。因而,人们开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去找寻自我的意义,到虚假幻象的消费中去找寻自我实现和创造性。人们生活着更像是生存着,所有的消费变成了实现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这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不恰当的补偿。”[10](P232)异化消费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结束之后对人们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本应通过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以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但是现实是人们受异化消费的影响反而在精神上变得更贫穷,思想上更穷困。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发出了生态消费的时代强音:“生态消费是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为前提,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明的消费行为。它是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1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消费的理论并没有非常系统完善的体系,但是梳理其基本观点可以发现生态消费“需要转变经济主义的发展方式、管理方式和满足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12]

第一,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就是要实行健康化、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让科学技术的利用在人类能动自觉地理性引领下进行利于消费者身心发展、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生产。只有绿色消费的要求变为绿色生产的行动,绿色消费才能是真正的绿色消费。

第二,协调消费。协调消费就是要在消费过程中兼顾多方面诉求,兼顾消费的层次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的消费是协调的,均衡的。要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环境需要、生态需要迈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第三,和谐消费。和谐消费主要是指人的消费方式要和自然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与人自身相和谐。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自然界是物质前提,社会是交往平台,人是主体和中心。异化消费对这三者的损害是严重的,要减少自然危机、社会危机、人际危机,势必要树立和践行和谐消费理念,使得人的消费从一开始就有危机感。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