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理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2020-02-21宋凡金杨启莲

社科纵横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矛盾变化

宋凡金杨启莲

(1.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2160;2.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216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这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变革作出的客观清醒的判断。这个判断将对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战略规划、战略部署等,产生根本性影响。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必须理解和把握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一部分,有两个重要判断: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把这两个新变化放在一起讲,因为这两个新变化本身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在根据和重要特征。当然,改革开放近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变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这是量的积累而带来的质的飞跃,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一代接一代、一茬接一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光明前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每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都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和改善,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四大宣布,“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这就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十六大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就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三步走战略”和“两个百年目标”,使小康社会建设从“总体”到“全面”进一步延伸。党的十八大又开启了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的征程。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P8)。这就为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雄厚基础,也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将实现“基本现代化”到“现代化强国”的跨越增添了信心,更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根据。

二、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这个规律源自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为社会革命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社会革命又促进或加速了这些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变革。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根本对立的,由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对立的。要解决主要矛盾,必须消除基本矛盾的对抗性质,这就要求从根本上变革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反地,主要矛盾得不到解决,基本矛盾也得不到缓解。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没有消除社会基本矛盾,但却改变了基本矛盾根本对立的性质。基本矛盾性质的改变,也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其性质而言,生产关系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是能够保护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但这种适应和促进、保护和服务,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有一个不断调整、完善、成熟的过程。在先进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条件下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各方面的体制并不一定都能够有效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落后、封闭、僵化的体制还会桎梏甚至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的改革,破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思想障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对稳定,由于改革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而带来的变化,同时,也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步解决,将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反过来,又大大增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活力和生机。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关系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出现新变化,但矛盾的两个方面实质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并没有变。所谓新变化,从需求侧看,人民的需要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增长,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社会就不能进步。人民群众在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广泛而多样化,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在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在民主、公平、法治、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会日益凸显。通俗地讲,以前人们求吃饱,现在求吃好;以前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从供给侧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原来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得到根本改变。现在的社会生产,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远好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或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形。十八大以来,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八十多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无论从哪方面看,我国已基本走出了社会生产落后困境。但必须看到,当前社会生产能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因素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新期盼的满足和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就表现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并且,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的主导因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要注重研究经济结构性问题,紧接着又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敏锐观察。我们必须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1](P307)。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优化供给结构和质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四、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党的中心工作根本任务的辩证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关注社会矛盾的变化,并根据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一年后的二大,党认识到了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还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革命的第一步还不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我们党适时地提出了最低纲领,确立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是发动群众,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解决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沉痛教训。1956年,基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P396)并由此制定了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实现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由领导革命和武装斗争到领导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根本转变。遗憾的是,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却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P353)。继续强调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地解决这个你死我活、不可调和、根本对立的矛盾,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据此制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最终导致了影响全局,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教训,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的转移,这无疑是对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否定,是对用解决阶级矛盾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办法的抛弃。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更为规范简洁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P63)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正确回归,并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个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表述一直延续到党的十九大,它的历史贡献在于:使我们党始终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为了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规划自己的战略步骤,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促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五、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搞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都是关乎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判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都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对于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会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划分的主体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社会主义本身发展阶段的划分。马克思晚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两个阶段的划分。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社会,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还不成熟,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还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在低级阶段的基础上,其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各方面都有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摆脱了旧社会的痕迹,共产主义社会才进入了其高级阶段。后来,列宁把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与其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相区别。然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可以划分阶段,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的实践,无论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没有做出更加充分地回答。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划分成若干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的第一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他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和“完全建成”作了区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的教训后,意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4](P2010)。并认为,中国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要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一百多年的时间。毛泽东同志的这些重要观点,为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深化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认识,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作了重要铺垫。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到某一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断。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体,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有自己的突出问题。但是,有一个矛盾的解决制约着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各种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国社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第二,划分的根据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入社会主义的,不仅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而且从新中国建立到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阶段也非常短暂。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加之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以上基本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的根据在于: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已经实现,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得到了满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P11),这是我国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主观因素。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面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这是我国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客观因素。

第三,划分的意义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既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定位,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定位。这一重要论断提出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左”和右的错误。否认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基本事实,试图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就会犯右的错误。不正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作超越阶段的决策,做超越阶段的事情,就会犯“左”的错误。无论是犯“左”或右的错误,都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都应当加以避免。二是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生产力改变不发达状况。“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就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论断提出的意义在于:一是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革”结束后,囿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贫困,人民物质生活贫穷窘境,党和国家借鉴历史教训,果断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上。经过几十年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国家实力得到前所未有增强,党的影响力得到极大认同。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发展的艰难性。偏向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难以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后产生的对文化、政治、生态等更高的美好生活需求。新时代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要求全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到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将是长期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也将是长期的。即使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主要矛盾会得到缓解,但不会彻底解决。推动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仍然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因素。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既明确了奋斗目标、努力方向,也明确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就一定能够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矛盾变化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从9到3的变化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鸟的变化系列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
对外汉语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新探——以初级阶段听说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