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旅游文化传播模式的转化与重塑

2020-02-21曹锦阳

社会科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信息

曹锦阳

(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

众所周知,在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不断加强,我国旅游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不断扩大。旅游文化作用于旅游活动的各方面,是区域文化精髓的有力体现,对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不仅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与推广,使旅游产业的文化价值同时兼顾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可以满足当今旅游者情感、体验、心理等一系列对旅游功能和价值的期待,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使旅游产业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拥有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旅游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从传播学的研究角度来说,旅游文化的传播与表达的形式与效果既无法脱离其物质载体旅游资源,更需要信息传播媒介的助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型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产业的各个领域,旅游产业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价值延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媒体时代,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这就使得旅游文化传播在资源的全面整合、媒体的深度融合方面产生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不容忽视的是,当下的传播方式和形态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的重要关口,这其中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也是旅游文化传播突破自身、把握机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正在以飞速的态势向前端、向深端发展,“由于主流媒体的努力探索,不断出现令人可喜的、成功的新型主流媒体成果。一种良性的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正在慢慢的组成”[1]。在这种优势与劣势并存的条件下,旅游文化传播如何与新型媒体进行有效融合,才能够提升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使其以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方式得到传播与接受。使大众通过新型媒体在感官上得到有效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旅游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极大地满足大众对于旅游产业文化价值的期待。不仅是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旅游文化资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重要机遇。

一、旅游文化传播的价值与当今我国的全媒体环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渗透于与旅游产业相关的诸多要素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旅游者和目的地景观文化,同时也涵盖旅游业文化与传播,是以一般的文化内涵价值为基础,综合诸多旅游要素,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特殊文化形态,是旅游活动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取决于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水平,这往往会受到旅游信息的影响。”[2]而旅游文化要凸显和释放其文化内涵与价值,就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某种文化由一个中心区域向周围陌生区域扩散传播或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传播的过程称之为文化传播。”[3]。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旅游文化资源及相关要素在整体上实现了优化与重组,以此使得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异地游览过程中进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存在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同时也存在于不同旅游者之间,更存在于不同地域之间,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同化与优化的过程。

每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旅游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让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等一系列核心价值得到释放并得以有效传播,最终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使得旅游产业得到一定的社会效益,由此产业得以良性循环发展。而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旅游者产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影响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目标,一些地方优秀的文化资源往往具备较高的价值,但其原本的表现形式让当今时代人们无法适应,因此,借助旅游文化传播,创新文化资源的传播形式,能够使这些优秀的思想价值继续传承下去,影响当代大众对于传统道德、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追求和认可,例如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由此可知,旅游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于传播主客体对于文化价值的认同。换句话说,要取得旅游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要旅游文化传播者提高对区域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的同时,也要能够获得旅游者的内心对旅游文化所释放的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因此,旅游文化传播既要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出发,也要能够直击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寻找传播主客体之间共同的对旅游文化的内心认同。同时,旅游文化传播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等一旦为旅游者所接受和认同,将会形成一个稳定性极强的目的地文化受众群体,对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旅游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由旅游企业、政府和个人组成。政府通过一系列传播政策和理念的制定,强势主导旅游文化传播的发展。旅游企业为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配合政府完成旅游文化传播的具体实施。而个人作为前两者的补充,也会基于乡土情结或者个人意识参与到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在具体的传播途径上,政府主要是以相关政策作为引导,鼓励旅游者体验和分享旅游文化;旅游企业则主要通过主流媒体进行旅游文化传播;个人则以社交媒体或口头转述的形式对旅游文化进行主动传播或分享。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丰富并且越发依赖于网络,特别是网络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如微博、微信等,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如阅读方式和接受上也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同样作为旅游文化传播受众的他们在信息接受心理和方式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旅游文化传播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快速崛起的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当前大众对旅游文化信息的接受心理。可以说,旅游文化传播正处于媒介转型的重要节点,在这一时期,既有对文化资源转化和传播的新挑战,也有在与新媒体融合传播过渡中的问题与不足。消极的畏难情绪并不能解决这些挑战与问题,只有积极的转换传播主体的现代化传播意识,探索旅游文化与新型媒体融合创新传播的策略与路径,才能为旅游文化的有效价值释放和传播铺平道路,得到大众对区域文化的认同,进而切实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旅游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传播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前旅游产业文化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对全媒体背景下旅游文化传播的发展方向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策略。

(一)传播渠道有待疏通

我国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在文化传播上仍坚持以传统媒体为主,甚至排斥对新媒体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融合程度偏低,无法有效实现分众化传播的现状。首先,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旅游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仍集中于主流报刊、电视台、广播等文化媒体。由于互联网的特性,导致一些舆情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从业人员对互联网媒介的使用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畏惧网络媒介会对旅游文化信息产生的歪曲效果,而不愿与其进行接触,不仅放弃与门户网站和社交平台的合作,也抗拒利用公众号、网络直播、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与网络旅游平台的合作也是浅尝辄止。这种畏难情绪导致旅游文化传播的传播渠道严重受阻,失去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网络受众,自然也无法达到以有效传播塑造和推广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最终目的。

其次,即使有些地区的旅游开发者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和新媒体对于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没有将媒介融合考虑在其整体传播规划之中,特别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仍然使得旅游文化传播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塑造存在一定的不足。旅游文化传播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宏观形象的传播,意在借助传统纸媒和电视太等大众媒介的权威性树立宏观正面的形象,在专业旅游网站上对旅游目的地的资讯和线路进行简单公布,而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上则只是一些与区域旅游文化相关的政策信息解读的传播。虽然基于不同的新媒介传播特点,各种媒介看似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传播旅游文化信息,他们也许不会产生同质化的宣传效果,但媒介融合的程度偏低,造成了旅游文化传播的随意化和片面化,可以说,这些传播形式的内容并没有在整体上形成对旅游文化的“合围”与突出,因此无法完全满足当前旅游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要求。

(二)旅游文化传播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是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各地区的政府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配合以良好的传播理念和媒介运用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一些地区的旅游文化传播的主体之间由于在跨行业的合作交流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旅游行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不利的情况导致有些地区的旅游文化传播理念难以实现。比如地区保护主义的存在,一些既得利益者想要维持原有的传统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对符合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旅游文化传播理念形成了一定的阻挠。在这种理念之下会侵害到旅游者的基本权益,导致旅游目的地环境与形象受到损害,更破坏了旅游目的地对区域优质文化的输出。一些官僚主义问题还使得政府对旅游文化传播中出现的实时问题反应迟缓,无法及时的提出问题并解决,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

在本质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区域旅游产业对自身的文化传播理念没有一个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定位。因而出现了旅游文化传播效率低下,形式僵化等问题。有些地区对旅游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核心缺乏深刻认识,在媒介选择上坚持以传统媒介为主,甚至排斥微博、微信、直播等分众化的互联网媒介,导致旅游文化传播无法与全媒体进行深入融合,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效率低下。传播内容和传播影响过于集中在传统媒介上,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于自说自话,无法满足当代旅游者所需的多元化的游览要求。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旅游文化内涵的输出,但在文化传播的接受形式上造成了缺陷,旅游者只能空洞地接受其文化“说教”,而不一定能够真正接受和认同其文化内涵。当然,没有一种文化内涵和形式能够满足所有旅游者的游览需求,但这种完全不顾旅游者接受意愿的文化传播方式必然无法良好地权衡当今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关系。

(三)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不理想

旅游文化传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以及外界对于区域城市、乡村文化,乃至政府能力等的整体性认知。可以说,由于部分旅游产业对全媒体利用的不充分,加之不同地区之间,尤其是国内外的文化传播壁垒,导致旅游产业文化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不够理想,缺少能够在整体上引发大众共鸣的旅游文化品牌以及相应的宣传。比如一些地区的历史文化虽然丰富且不失特性,但由于多年来在旅游文化宣传上的不重视,导致整个区域的文化形象都是刻板而缺少活力的,对于寻求多元化、新鲜感、体验性的当代旅游者来说,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他们对当地的旅游文化形象仍然停留在以传统观光为核心的初步印象中,“只见景而不见人”,不能完整而深刻地体味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

(四)旅游文化传播缺乏竞争优势

旅游文化传播在本质上应为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因此其传播定位应适应本地的实际情况,更应注重对于区域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涵挖掘。而有些地区往往无法为其旅游文化宣传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文化定位,导致各个景区在建设、宣传和营销上“各自为政”。比如,诗书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冲突,建筑文化与景观文化的冲突等。这样模糊的旅游文化传播定位无法有效展示区域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无法适应当代旅游产业向着更专、更深的产业链发展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区域优秀文化内涵的对外传播。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旅游产业的灵魂是文化,而对旅游文化传播定位的不准确,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是“致命”的。没有统一的对外文化传播,根本无法建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本特色,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解时无法准确地感受其基本面貌,长此以往,旅游目的地将无法保证在旅游产业中的既有地位,甚至由于过于“粗放”的文化展示而遮蔽其本身的文化氛围与内涵,在本就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将毫无竞争优势可言。

我国一些地区的旅游文化传播缺乏竞争优势还表现为文化传播内容不够严谨,笼统模糊。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文化传播内容都集中在“美”“好”“善”等大众化的正面概念上,但怎么美,如何好,因何善却无法在旅游文化传播中给予应有的诠释,这种笼统的概况性传播在旅游者看来,多数景区都出现了文化内涵的同质化表达,在削弱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同时,也束缚了自身的产业发展和文化输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根源在于部分地区过于保守的文化态度,首先文化过于封闭,在“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影响下,不善于释放自我;同时,由于长时间的文化封闭,导致自我膨胀现象出现,认为只要是生活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就是好的,无法对文化资源进行分层次考察与辨别;再者,在封闭和自我膨胀的意识下,人们本能的抗拒改革,无法接受旅游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和变革,这种保守的文化意识虽然初衷是对区域文化的保护,但不免落入地方保护主义的泥淖中,必然会影响旅游文化传播在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旅游文化与新型媒体融合创新传播的策略与路径

新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正在以飞速的态势向前端、向深端发展,当下的传播方式和形态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的重要关口,我国各经济产业在这其中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也是旅游文化传播突破自身、把握机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加便捷的海量信息获取,在资源的全面整合、媒体的深度融合方面产生了更加迫切的需求。旅游文化传播应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引导下,在力求创新、突破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下,在旅游产业文化价值的迫切需求和呼吁下,旅游文化传播应时刻与最新的科学技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技术应用上实现“+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历史转变,在传播信息、传播途径、生产流程等各个方面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多元化、先进化且对受众选择产生积极影响的传播策略。

(一)提升景区吸引力,实现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良好的传播效果能够提升旅游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在如今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不遗余力地提升旅游文化的影响力,不仅能够打造精益求精的旅游文化内容和传播形式,同时能够实现旅游目的地自身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旅游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则来源于精品意识的树立,旅游文化传播的精品意识就是要寻找行之有效的传播形式,以及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传播内容。具体而言,应在吸引力上切入,以承载旅游文化信息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为基本要素,通过转化带有地域特色或者特殊意义的文化内容进行传播,比如塑造具有文化魅力的旅游形象标识,文化手册和纪念产品等。值得注意的是,承载旅游文化信息的精神载体的吸引力塑造上,不能流于表面,应深入挖掘其地域精神文化内涵,如一些民俗类和风俗类产品的开发,应以旅游者切实能够体验和认可民族文化为己任,而不是只是标榜新奇与参与,或者一味地灌输民族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如音乐节等交流类的旅游文化承载物,有些开发者为迎合青年旅游者品味,在音乐节上安排当前流行的音乐作品,而忽略了对能够凸显出区域文化特色的作品的关注。

(二)加快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宣传工作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旅游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思想宣传工作,需要从业者站在媒介受众的角度,把精准的、正面的文化思想真正建设在人们的心里,并由此确定旅游文化的宣传方向、关键点和突破点。在十九大报告中,“融合”这个词出现频繁,成为广泛谈论的热点,引发了民众极大的关注。许多媒体以不同形式推出当代产业“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的热点问题,从不同行业、不同层面出发,站在不同社会角色的角度对产业“融合”的内涵和要求进行探究,引发十九大精神推广的热潮,其中针对旅游产业的便是其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核如何通过旅游文化传播得以积极的释放,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具体而言,对旅游文化的传播模式进行有效调整和重构,联合全媒体或融媒体机构,推动融合发展。主要利用已经融合了现代化科技的主流权威媒体,最好是建有自己的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拥有能够合理调配整合资源的联合作战协调机制,使得旅游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向更加全面、内容生产的整体构架布局更加合理。如在主流媒体新闻版、周刊专版和国际版上结合各版本关注领域、把现场采访和专家点评结合,对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旅游文化精品进行连贯紧密的报道。并利用精准的数据、客观的事实进行切实的文化内容宣传,并及时地把握住舆论引导主动权,在第一时间有效地、正确地引导舆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可以通过大力推广重大报道台网一体化统筹机制,形成旅游文化信息交流共享模式,建立重要信息报道的“融媒体编辑部”,进一步推动台网融合进行旅游文化信息导向的发展。比如,在G20杭州峰会召开期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时间”栏目,实行移动视频直播,并与《中国青年报》协同融合,充分利用其在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上的优势,不仅使得峰会传达的重要信息和精神得以及时地以创新的模式,有效地传播,还在报道期间,充分展现出杭州地区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内涵,间接地推动了区域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使得在G20峰会前后的苏杭地区迎来了一场文化旅游高潮。另外,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实现旅游文化传播与媒体融合发展,合理利用一些已经在大众信息传播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信息平台,如在微博、豆瓣和微信公众号上建立一个有着旅游文化信息交流板块,建立一个能够迎合希望了解目的地旅游文化信息的民众的网络共享平台。因此,在当今形势下旅游文化传播体系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做出媒体融合的选择,媒体融合是科学的选择,也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

(三)创新传播内容,打造特色传播模式

对旅游目的地的持续性的良好传播效果需要旅游文化传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传播内容与模式。现在是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时期,门户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时代已经真正进入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在中国,利用手机上网的用户量已经超过电脑端的用户人数,移动设备给用户带来的方便快捷使得其迅速成为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人民日报社的移动客户端的人群下载量达到1.54亿,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络信息平台上聚集着海量的网络用户,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用户也不计其数。不仅如此,这些信息传播平台在海外也拥有相当庞大的粉丝量和订阅数。这些都在宣示着当今旅游文化传播的发展无法绕开连接如此庞大用户群的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这一形势,打通移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成为旅游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也成为旅游文化传播在全媒体时代重构的主要战场。

在旅游文化的传播内容上,虽然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涌现出新的传播手段和渠道,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但这也导致了在庞杂的信息中对内容的选择要求会更高,内容的好坏更容易显现出来,民众判断信息的能力也会日益增强。同时大众群体拥有着绝对的选择权,通过内容上的创新来获取大众的信任和关注就成为旅游文化实现媒体融合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文化内容的真实性是创新的基础。在传递真实文化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对文化内核的深挖和全面观察,在理性分析真实信息的同时融入对中华文化的正面情感,这才能体现旅游文化传播的独特性和人性化,让受众更容易产生信赖。旅游文化因此更具凝聚力、更能引起共鸣,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主流价值观进行积极地引导,让传播内容在旅游者中间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发挥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最大价值。显而易见的,在如今这个碎片化、信息庞杂的网络化时代,受众容易受到非真实信息的诱导,凸显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才能让旅游产业具有长期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能够反映文化功能价值的信息报道尤为关键。如在旅游公众号、网页等平台上将内容重点更多地落脚在民俗文化等更接地气的话题上。在宣传标题上也适当地投放入情感,让旅游文化传播变得有血有肉,也有效地引导舆论,例如《谁不说咱家乡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全媒体时代旅游文化传播与新型媒体相融合所应坚守的信息传播的自然规律和重大责任,同时也紧紧抓住网络社交时期以用户为中心,支撑内容为王道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全媒体创新与旅游文化传播相融合时,应充分考虑大众信息读取偏向,不仅应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时应进一步融合当前党的重大主题和政策,让目的地旅游文化的与时俱进,打造更具实用性的旅游文化传播内容。与此同时,应把重要主题进行解读并配上可视化等创新信息传播形式通俗易懂地传达。比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意义深入融合于旅游文化传播中进行表达,打破了新闻报道本身的一个严肃固化形象。这也说明了无论是旅游文化,还是我国正在建设的精神文明等重大课题,想要走近社会和民众,需要用与民众同频道的、简单易懂的表达发布广大民众切实关心和关注的内容、接地气的报道内容,时刻站在民众的角度、以民众的需求为中心,让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越是走近基层走近事实,就越能听取到心声并获得信赖和关注。

(四)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加速智能化建设

当今的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为旅游文化传播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方位、多形态的媒体方阵。他的载体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纸质载体,而是开拓出一个拥有网站、广播、手机报等十多种载体媒体王国,其使用群体以海量计算。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冲击使得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发生了快速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旅游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顺风而行。借助科技的发展之势,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自身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并进一步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智能化拓展。比如面对突发的景区舆情,如何有效及时地进行对外宣传。2017年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机器人在二十五秒内完成五百多字的内容报道并配上四幅现场拍摄图片,利用机器人在恶劣环境下快速完成舆情数据的挖掘、分析和文字报道的自动生成。可以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旅游文化信息传播在内容生产、传播途径的分派、广大用户信息的读取和反馈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具体措施上,当前全媒体的智能化建设正在向着稳定的云端存储、内容的垂直整合、场景化的需求呈现、紧密联系互联网的发展这几个方向发展。“通过智能化的新型媒体平台,让报道内容的生产整合更具效率,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更强、更具趣味性。”[4]。旅游文化传播与其相融合也应以旅游者的互动性和接受性为基本尺度。比如,当今旅游文化传播应充分发挥网络与数字新技术,借助大数据分析处理庞大而杂乱的信息、利用无人机航拍出气势磅礴、生动具体的全景图片、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技术手段为民众呈现出极致的多维的感官体验。不仅如此,利用大数据可以保证碎片化的信息被有效地放入拥有有效目的的“篮子”。旅游文化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指导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打造高水平、系列化、微博微信客户端多向化的宣发专题。以“全媒体平台”为重点,在传播过程中,以文化信息的提取、制作、转化和传播上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文化信息采集工作由烦琐的机械化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文化信息生成形式和传播路径更加多样化。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发布VR①虚拟现实技术,英文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信息于一体,以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予人们沉浸体验的技术。实况,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通过手机和电脑,可以实时观看景区的动态,通过选择性地滑动就可以通过不同视角、全方位地观看,配合文字或音频讲解,感受景区的文化氛围。在旅游文化传播的智能化建设上不断开拓,这些举措也获取了旅游者热烈的反响。还可以利用全景场景技术,拍摄旅游目的地的三百六十度全景组图,旅游者不用亲临现场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物的结构和景观的组成。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专门网站、客户端、主力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连续不断打造出图片表格示例、第5代HTML、微视频等不同形态的形象化直接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并创建报道专题内容、热搜词汇及话题、形象标签,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的互动更加持续而有效。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游信息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订阅信息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展会信息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等一会儿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