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小板比率指数及LSM值的影响
2020-02-21李世朋
宋 莹,李世朋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学部,河南 洛阳 471000;2.焦作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河南 焦作 454000)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发病率高、范围广、病程长等特点,患者可表现为恶心、全身乏力、厌油、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腹胀等,伴随病程延长,可逐渐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肝纤维化、肝脾肿大等,从而增加治疗难度[1]。以往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仅采取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但总体疗效欠佳[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不仅能直接灭活乙肝病毒,且能激活细胞中干扰素基因,促进抗病毒蛋白合成,有效抑制病情进展,改善肝功能[3]。本研究选取我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47例,旨在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小板比率指数及肝脏弹性硬度(LSM) 值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47例(2016年4月-2019年1月),按治疗方案分组,试验组74例,其中女29例,男45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43.57±7.61) 岁;病程0.8~9.7年,平均病程(4.98±1.47)年。对照组73 例,其中女30例,男43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4.31±7.06) 岁;病程0.7~9.8年,平均病程(5.26±1.68)年。2组性别、病程、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二、入选标准 ⑴纳入: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4];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晓同意书。⑵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交叉感染患者;出现肝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精神或行为严重异常患者;心、肾功能严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三、方法 2组均采取常规保肝、护肝治疗。
⑴对照组 采取恩替卡韦治疗:剂量为0.5mg/次,口服,1次/d。
⑵试验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剂量为180μg/次,皮下注射,1次/周。2组均连用6月。
⑶检测方法 采集3mL静脉血,离心处理(3500r/min,15min) 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水平,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比率指数,试剂盒购于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表1 肝功能(±s,U/L)
表1 肝功能(±s,U/L)
组别 例数 AST ALT治疗3月后 治疗6月后142.53±36.27 81.23±12.52 47.35±6.98 56.39±13.31 30.24±5.07 22.31±3.26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3月后 治疗6月后试验组 74 73对照组141.04±34.56 97.41±13.14 65.46±7.57 55.28±12.16 40.15±9.26 35.62±8.43 t 0.254 P 0.799<0.001 7.643 15.082<0.001 0.527 8.062 12.657<0.001 <0.001 0.598
四、观察指标 ⑴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2组血清AST、ALT水平。⑵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以FibroTouch型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LSM值。⑶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2组血小板比率指数。
五、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4.0分析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血清AST,ALT水平,LSM值,血小板比率指数) 行(±s) 表示、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一、肝功能 治疗前2组血清AST、ALT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血清AST、ALT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二、LSM值 2组治疗前LSM值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试验组LSM值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三、血小板比率指数 2组治疗前血小板比率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试验组血小板比率指数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讨 论
表2 LSM 值(±s,kPa)
表2 LSM 值(±s,kPa)
组别 例数试验组 74 73治疗前 治疗3月后 治疗6月后11.09±1.27 7.36±0.98 5.83±0.64对照组10.83±1.45 8.49±1.24 6.97±0.91 t 1.156 P 0.249<0.001 6.134 8.795<0.001
表3 血小板比率指数(±s)
表3 血小板比率指数(±s)
组别 例数试验组 74 73治疗前 治疗3月后 治疗6月后1.58±0.43 0.96±0.35 0.43±0.21对照组1.62±0.51 1.29±0.42 0.61±0.37 t 0.514 P 0.607<0.001 5.177 3.633<0.001
慢性乙型肝炎属临床多发疾患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2.5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我国约有9 000多万,防治形势非常严峻[5]。伴随病情不断发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并发肝纤维化,从而加重病情程度,极大威胁生命健康[6]。
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手段包括护肝、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治疗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疗,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延缓肝纤维化发展,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7]。恩替卡韦属环戊酰鸟苷酸类似物之一,亦属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其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多聚酶启动,抑制病毒基因组反转录链形成,降低多聚酶活性,拮抗乙肝病毒复制[8]。但单一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易出现停药反弹、应答率低等不良情况,整体效果欠佳。
近年研究发现,干扰素不仅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提高抗病毒作用及修复受损肝细胞等作用,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9]。因此,本研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在恩替卡韦基础上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数据显示,试验组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血清AST、ALT水平、LSM 值、血小板比率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联合治疗能显著提升肝功能,改善血小板比率指数及LSM值。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属一种新型干扰素,由干扰素α-2a及大分子聚乙二醇联合制成,可有效延长药物半衰期,使药效更持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本身具有明显抗病毒作用,可通过结合于肝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改变相关基因转录机制,继而起到抑制病毒转录、阻断乙肝病毒增殖、延缓肝纤维化病情进展等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除具有高效抗病毒作用外,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其能有效调节受损肝细胞中相容性复合抗原表达水平,改善各种机体免疫途径,进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及改善患者预后等目的[10]。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药物治疗,能显著提升肝功能,改善血小板比率指数及LSM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