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思维引领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基于民族治理主体关系维度的考察

2020-02-20欧阳康熊翔宇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主体民族

欧阳康,熊翔宇

(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4)

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目标,是56 个民族“多元”的色彩溶入中华民族“一体”的本质之中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同时还确立了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构筑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方略,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方向①参见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这一系列的蓝图、目标、策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思想工作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推动了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理念的转变,其中关于民族治理主体关系的论述为新时代开展民族事务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阈。

一、新时代多民族国家国情的新研判

恩格斯说:“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82。这说明,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产生亦是如此,从时代发展看,它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时代坐标”下产生的,这体现了时代思维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具体来说,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对多民族国家国情,尤其是民族主体关系状况的阐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清晰认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只有清晰认识多民族国家国情,厘清民族问题的症结,才能科学制定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才能做好民族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国情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②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1(4)。。“特色、有利因素、财富、优势”是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国情的精准判断和全新定位,将“多民族”视为一种“中国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这凸显了“多民族”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优势,体现了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自信,凸显了国情认识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理论升华,新时代必须继续予以坚持。“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优势”,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运用,“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向,揭示了民族交往、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遵循,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性主体与56 个民族主体之间关系的时代表达。“一体”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整体性,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导向和目标;“多元”体现了中华民族是由56 个民族主体构成的多民族色彩,是民族和谐共进的动力和特色;中华民族“一体”包含和统摄“多元主体”,同时,“多元主体”构成和凝聚中华民族“一体”,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多”丰富了“一”的内生性,“一”揭示了“多”的同质性,从“多元”凝聚成“一体”既符合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特点,又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

(二)精准把握民族关系发展的脉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正确看待民族关系,是合理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前提。对于正确看待民族关系,首先,要看到民族关系的主流,不要被个别人的言行,极少数人的极端行为所迷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主体之间相处融洽、和谐互助、共同进步,虽然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阻碍民族团结进步的因素,但这些因素都是“小插曲”,因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势没有改变,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时代步伐没有改变,各民族主体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改善民生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其次,要正确看待民族关系的光明面,自觉抵制负面影响。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能把某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这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生在少数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对于个别主体或极少数人组成的主体性群体的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言行,应当慎重对待,不能以这些主体的个别行为来判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自治地方;不能以偏概全、以一代全,不能只看阴暗面,却看不到民族团结的光面明和民族主体关系的和谐度;不能以局部的问题、个别的问题来否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民族主体关系的融洽度;更不能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利用个别主体或个别事件恶意挑拨、肆意炒作以致破坏民族团结和民族主体关系。

(三)科学分析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实践成效显著,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关系是和谐融洽的,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全球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下,民族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剖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突出矛盾并指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研判,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利用所谓的“民族问题”来制约、消耗甚至分化中国。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暴力恐怖事件,与西方国家或敌对势力颇有关联,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国际人道主义原则,而且公然践踏了国际法关于国家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醒,那么,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做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工作,搞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思想阵地建设,还要处理好民族国家主体与民族地区主体之间,各民族主体之间,中国民族国家主体与其他民族国家主体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定位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变,其中把发展的“不平衡”提高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新高度①参见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民族领域的具体表现,这说明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国家原有重视的基础上迎来了国家推动发展和自身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国家作为整体性主体统筹民族地区主体的发展,民族地区作为民族治理的主体要借助国家主体的整体性力量,以高度的自觉性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期,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只有遵循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奋力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大思路,才能实现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新目标,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辉煌。另外,习近平同志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对新时代民族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并提出,“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民族工作,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这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体布局、系统统筹、科学实践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各民族主体“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这是塑造新时代民族主体关系最生动、最贴切的表达,也是新时代民族主体关系的理想样态。

正是基于以上对新时代多民族国家国情和民族主体关系的新研判,习近平同志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和民族主体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全新的战略背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转变民族事务治理理念,重塑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

二、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理念转变与主体关系重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新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中央对治疆、治藏方略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从“援疆”到“建疆”、从“援藏”到“建藏”的治理理念的新时代转变。结合上述论述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中华民族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整体性主体,56 个民族也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各民族主体都要加强自身的治理主体意识,以积极的、自觉的、有责任的主体身份参与中华民族主体所进行的总体建设之中。民族关系是否融洽、民族事务治理是否成功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民族治理主体之间在思想观念和实践行动这两个方面的一致性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为出发点,尝试对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关系进行观念重构和内涵阐释。

(一)民族治理主体关系模式的观念重构

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不可能是一种互为他者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共生共荣的、互为主体的关系,也就是说,各民族之间应当摆脱主客对立的关系思维模式,少数民族不是一个特殊的被帮助的客体,其自身就是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这种对民族关系的新认识是在对民族关系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结果。具体说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民族关系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关系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发展齐头并进,但是在民族关系实践中,存在着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民族主体关系错误定性为“汉族与其他民族”二元关系,从而异化出“主客”关系,更甚者,则出现将个别少数民族神秘化、边缘化的情况,加之存在“支援与受援”、“发达与落后”、“施惠与感恩”等单向度的惯性思维,进而将少数民族有意或无意地演绎成客体、他者、对象。在这种错误的民族“主客”关系思维模式下,少数民族成了“外人”,多民族成了“负担”,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民族问题被等同于少数民族问题,这种错位的思维模式甚至将极个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与这个民族进行捆绑,从而出现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少数民族,对一些少数民族进行了一些伤害民族感情,甚至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毋庸置疑,久而久之,这种“主客”思维下的民族关系必将催生和刺激“两种民族主义”的滋生,进而影响民族团结进步。进入新时代,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必须遏制其发展,否则将造成民族分离,甚至对抗。对此,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强调,两种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27。,都必须坚定地予以驳斥和反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鲜明特色进行了强调,并从优化主体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路向,他提出,“那种把对民族当作‘包袱’,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②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民族论坛,2014(12):13。各民族之间是“手足相亲”的关系,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③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民族论坛,2014(12):12。。这些论断,坚决反对把少数民族当作“包袱”、“外人”的错误认识,否定了“二元关系”、“主客体关系”等民族主体关系思维模式,强调了各民族间互为主体的关系模式,并突出了民族主体身份的平等。

(二)民族治理主体关系的新时代内涵

正是这种主体间的民族主体关系思维模式改变了传统“主客”关系的错误认识,强调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重视其中任何一个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平等性和互容性。换言之,主体间关系论主张“存在”表征的不是主体性或客体性,而是主体间的交往、相融与共生。习近平同志在民族工作中多次谈到三组关键词,分别是三个“一”,即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是统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三个“共”,即中华民族共同的事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三个“交”,即民族主体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显而易见,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传统主客关系思维所衍生的二元对立理念进行匡正,并对主体间关系合理性和时代逻辑进行了证成,从而实现一种互为主体的新时代民族关系理论。

这种新时代民族关系理论具有一些显著特色,具体而言,一方面,它突出中华民族统一性的特质。“一”代表统一性、整体性,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代表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最高利益。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也必须是“一体”下的多元,对多元的认知也必须建立在对“一体”的认识基础之上,“一体”是中华民族“多聚于一”的本质属性和未来走向。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一家亲”强调了各民族都是大家庭的成员,各民族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家庭,缺一不可。习近平同志对“一”的强调,既非追求同一性和均质化,也并非主张取消民族差异和进行民族同化,而是追求建立在尊重差异性基础上的共同性和统一性。这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我们提出坚持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就是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④习近平.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EB/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6-01/31/c_135060747.html。强调“一”,就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突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勾勒中华民族共同愿望。

另一方面,它明确各民族间的关联性、平等性和共生性。“交往、交流、交融”是以交往为手段、以交流为方式、以交融为目的,以交心为旨归,让各民族走向行为一致、观念共通、情感共鸣、文化共享的状态,让各民族主体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从而达到心心相印,进而破除各民族主体在行动中的不协调,在思想上的不同步。“共同”突出多元主体间的和谐共进、平等互助、相融共生关系,而非“主客体”关系,它凸显各民族是共同主体、是掌握中华民族命运的主人,强调平等主体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共性集合体。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基于共同祖先、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信仰构成的共同体,各民族在一起同呼吸、共甘苦、共命运。各民族要想实现“共同”当家作主和“共同”繁荣发展,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民族关系从“主客二元”模式向“主主共生”模式的转变不仅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关系的重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亮点。在这种“主体间民族关系”思维模式下,各民族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团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型民族治理主体关系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三、新型民族治理主体关系助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引领。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是一个包含法治、社会、发展、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复合型主体。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是民族事务治理的核心要素,民族事务治理目标和价值追求服务于民族事务治理主体。民族事务治理主体本身既是治理主体,又是治理的目标和治理的服务对象。因此,处理好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关系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理顺法治维度的民族主体关系,为民族事务治理提供法治制度保障

在新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民族平等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思想认识高度,提出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本之一,民族平等是我国宪法法律权威的体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平等理论政策的充分肯定,同时,这也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坚持。习近平同志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民族事务治理主体是民族事务治理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动者。因此,民族事务治理的“社会条件和规范便存在于一个既有的秩序之中”③[英]布莱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7。,而法治无疑是这种秩序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法治不仅赋予了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在处理民族事务的过程中所享有的平等权利和义务,同时,赋予其处理民族事务行动的合法性。

民族平等,特别是民族主体权利的平等,这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奋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体基础。只有民族平等,特别是民族主体权利平等,才能使民族主体获得经济上的发展权利,政治上的参政议政、发表诉求的权利,文化上的民族身份、国民身份权利。民族平等,必须保障公共政策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保障各民族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在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同一民族、同一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政策的差异性程度,让各民族主体能够在法治的范围内活动、交往、行事。各民族主体,应当在国家民族平等理论政策的引导下,在宪法、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主体权利的保障下,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维护民族平等,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在处理民族事务时,要坚持共同奋斗、互助合作、团结共建,以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定、和谐、团结的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环境。

(二)融合社会维度的民族主体关系,为民族事务治理奠定社会和谐氛围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0。,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体现了民族团结与各民族人民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密切相关,突出了民族团结对新时代处理好民族关系意义重大。对于如何搞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民族团结是人心工程,因此要善于团结群众,抓住人心,加强各民族主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来实现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发展创造一个共居、共学、共事、共享的社会环境,“只有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各民族由衷认同和守望相助的共同体”①范可.家国情怀与守望尊严是民族相处之道——与纳日碧力戈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6(4):66-73。。

从国家、民族地区、发达地区三方面的关系看,在中央的带领下,发达地区应提升民族地区建设的积极性,把民族地区民生建设放在对口援建的首位,让核心资源向民生领域和基层倾斜。民族地区要打破制约自身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夯实本地发展的硬件设施,建立本民族地区与内地在社会总体建设中的全方位联系。从教育层面看,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五个认同教育,加强民族主体间的相互认同。搞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让高素质人才在民族主体的交往交流中发挥标杆作用。办好民族地区的内地教育班,让年轻一代的各民族主体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进步。在民族地区推进双语教学,搭建各民族主体交往交流的语言平台,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标准语言,还要鼓励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让语言成为各民族主体沟通交往的桥梁。从法治层面看,各民族主体在处理民族事务时,必须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严格适用法律,在处理涉及民族主体关系的法律问题时,必须按照问题的本质属性和类型来进行处理,不能因为当事人具有“某个民族”的民族身份而逃避问题、绕开问题、甚至掩盖问题。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要将“民族问题”去敏感化、去政治化,在处理民族事务的过程中要树立法治化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既能降低司法运行和维稳的成本,又能维护各民族主体权利,增进各民族团结,凝聚各民族主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三)协调发展维度的民族主体关系,为民族事务治理夯实物质基础

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民族事务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从发展的地理维度看,国家(Nation)、民族地区、中东部地区都是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主体是高于民族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主体,是统摄型、引领性主体,国家主体应当通过调动各类型主体的积极性来凝聚集体合力、打破发展瓶颈,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夯实动力根基。

良好的民族事务治理环境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经济结构。马克思曾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夯实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筑牢经济结构,这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内部结构合理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口建设和帮扶,实施差别化民族区域政策,统一协调和调动各种资源。国家是民族事务治理的引领主体,民族地区是民族事务治理的创新主体,中东部地区是民族事务治理的支援主体,处理好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国家应充分调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潜力,也要明确中东部地区在帮扶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成功与否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中东部地区都应当明确自身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民族地区主体和中东部地区主体是一种团结互助、互帮共进的关系;发达地区主体是支援与交流型主体,中东部地区给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是供给型主体;民族地区是受援与自主创新型主体,民族地区为中东部地区提供物质资源、打造生态屏障,为中东部地区对外交流提供地域互通平台。民族地区应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要从“输血式”的被动发展转变为“造血式”的主动发展,把中东部地区的支援同本地区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铸牢精神维度的主体关系,为民族事务治理织染文化聚合效应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凝聚各民族关系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认同建设对于解决民族问题、引领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应该说,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49。上述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双重阐释,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民族问题症结的精准把握,这与以往将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相比,更加突出了新时代凝聚民族精神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各民族都是精神维度的民族事务治理主体,精神维度的主体关系是基于民族主体的文化认同建构起来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构筑各民族主体关系的桥梁。中华民族文化由各民族文化组成,各民族文化的相融共生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汉族主体应尊重少数民族主体和少数民族文化,“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是不对的”③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7。,各民族主体应当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是不对的”④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7。。中华民族由56 个民族组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和民族融合的趋势要求,在肯定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大前提下,再强调和突出中华民族认同。要加强中华民族认同,首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它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它决定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外延和维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它力图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其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每一位民族主体把中华民族的“种子”埋藏于内心深处,让中华民族观念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再次,创新各民族主体加强文化认同的方式、形式和载体,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手段,只要是符合道义和法律,都可以拿来为构建新型民族主体关系服务,为加强文化认同服务。文化认同的聚合,既可以引领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民族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引领。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思维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又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时代情势进行了总体研判,这种剖析为新时代民族事务理念的转变和主体关系的重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背景,这种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和治理主体关系从“主客关系”到“主体间关系”的重塑,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治理理念的时代引导和主体维度的治理策略。本文我们从法治、社会、物质、精神的角度来探讨主体关系,旨在为全面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主体关系进路,以期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主体基础,更重要的是,以民族治理“主体关系”的新时代建构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主体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