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力与审美教育
——培育审美心象思维美德*
2020-02-20姚站军,陈璐
姚 站 军,陈 璐
(江苏师范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新时代世界开始开发出在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中真正综合的心象世界。现象中的可视化世界需要理念世界的智慧指导,这种指导智慧的实践就是见证心象世界力量,心象世界中的实践智慧不仅具有理性而且具有直观的感性,那是一种科学心象世界的实践理性与实践感性的结合体,即是实践性。现象性物质世界到心象性情感世界也包含了心象性世界的感性基础。“心象力及心象思想推动审美的质变量变及质量互变规律,在审美智慧中需要把握最好的限度。”[1]“心象力及心象思想”具有心象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兼具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就心象思想而言,心象包含了“抽象的具体”,而心象力包含抽象力的具体。心象力直接成为具有实践智慧的力量,心象力也成为实践理念世界的关键力量。心象力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人类良心与人类实践的结合力,人类希望人类实践有良心指导,而且良心中具有心识智慧与心预智慧。也就是说人类良心中具有着眼未来的伦理大战略智慧,人类心象力中的心识智慧与心预智慧能动员与开发显在身心力量到潜在身心结合力量的共同发力,更加精准推动人类选择及更加有效推动人类实践。对人类头脑思想整体把握需要释放最大的人类心象力量。这种人类心象力中甚至也可以包含具有伦理大战略智慧的想象力到心象力。从人心敬畏开始,远古人类初心到自由人联合体人类伦理持久。伦理智慧借助想象时空升华到心象力支撑的伦理大战略智慧,可以极大释放、恒久深入、充分滋润人心的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人类生命力。人类心象力不仅可以大大增加人类自我情感调节力,还可以协调人类内部各种分化,不仅可以有助人类更加丰富地认知世界,而且更加有助人类自觉激励自我及人类自由引导自我。真正思想理论家创造德性理念而破解绝对理念,新时代人民幸福之心象世界与人类心实体历史语境的心象世界隐喻。真正思想家包含真正哲学家甚至真正伦理思想家人类智慧及人类历史智慧贡献使命,站在这种使命中包含天、人、地的三命合心,人类心象力也承载了人类心实体使命,古人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立心”与“立命”站在时空耦合中构成心象力融入人类心实体,可以有机推动新时代世界太平及新时代人民幸福。因为天、地、人的三像站立位本质交合在心,而往圣绝学像根也在心,心象力(心像力)融入人类实体时影响万世及使命太平。承载万世不朽与太平使命的真正理论思想家创造幸福实感而批判腐败现象。“执大象”的“象”就展现了我们人生中千奇百怪的形象,也包含了我们人生中各种各样思各种转化过程中的意象与心象。这种象既可以表达出来,也可以藏在心底,可以潜移默化地转化及影响。马克思逝世了,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每个共产主义者的灵魂中,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就成为他们内在的心象。这种心象的力量往往需要说出来,有时候不需要说出来,只需默默地践行。自然而然的美,既可以是独立于我们社会的自然之美,还可以是包含我们社会在内的所有的发自内心的美。到底何为真正自然?功到自然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然之美?不管是艺术、人生还是社会、技术,前面的几个过程都可以上升到艺术,都可以在它们美的基础上继续追求艺术,这本身都是自然。真正的自然是相对艺术而言的,或者说艺术本身,它的最高境界还是要回到自然。我们希望超越自然,最终还是要回到自然。美其实是很立体的,像一种幽灵。比如说,社会美上升到一种社会艺术美,自然美上升到一种自然的艺术之美,追求一种人生艺术,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呢?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境界追求呢?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的现世的追求呢?何尝不是人与人曲折的、更加本真的体现呢?如果没有大美的思维与格局、智慧,那么我们无法真实地把握美的实质和美的应用之间充满了思辨的、互动的过程。科学比如具体的相对论物理科学不完全是我们所说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还充满了灵感。这种灵感本身不完全是那种可以表达出来的,或者用文字、公式表达了99%,最后的1%也无法表达的;而是需要我们的悟性、灵感,跳跃性地把握。各种科学的假设、模拟的情景,也可以说是对科学、自然本身之美追问过程之中我们应该留有的自然美的空间,这些所谓自然美的空间(甚至是科学假设模拟的情境)在自然中也成为不可被忽视的组成内容。就科学人生追求而言,也不是奋斗了就一定有收获,但是没有奋斗一定没有收获。哪怕离成功往往就差一步之遥,但是不等于奋斗就没有价值。换一种人生格局,也许会有奇迹。“大”有多大,“美”有多美?其中的自然之美往往都是相对论本身的,“自然之美”正在突破相对论。大美,要多大有多大,因此就没有狭义和广义了,狭义和广义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所以不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是有相对论存在的,就是相对的有。有相对论还有无相对论,无相对论和有相对论之间还是相对,大相对论破除了狭义和广义。这就是由相对论发展到互对论。心象力比想象力更重要。自然美,要多自然有多自然,自然而然,彻底的自然,也就是超越、超越再超越,彻底的超越。相对自身也要超越,想象自身也要超越。马克思说理论要彻底才能掌握群众。那么,思想也要彻底才能掌握群众甚至真实理解自然。马克思的社会美到爱因斯坦的自然美,再到笔者社会自然或自然社会大美。大科学之美境界足够大,包融足够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格局就会更大。
以思想之心指导人生之命,以人生之命支撑生活之力,以生活之力丰富思想之心。思想之心与命运之实,初心与使命的思想理论家的历史智慧与时代担当念念不忘,请永远牢记。不仅是知识传播,而且是透过知识看到知识创新的奥妙及不断获得新知的智慧探求及启发甚至引导,不仅是爱知识,而且是爱智慧,不仅是爱智慧,而且是享有智慧生活,比如思辨生活的崇尚还是彻底拥有生活辩证?既包含物质生活内在辩证,也包含心灵生活内在辩证,还包含心灵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生活辩证?新时代人民幸福之心象世界在人类心实体推动中真实前行。心象力融心实体具有真正领导力的大命运智慧融大科学智慧、大教育智慧,心象力及想象力推动美育与体育结合的大教育智慧,心象力及意象力推动文艺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大教育智慧,心象力丰富了心境实力,不仅是我们的心情我们做主,而且是我们的美好命运我们做主,如果什么都没有了,试问还有时间?时间没有定止,耐心等一等说不定什么都有了。如果说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你没有看到自己长处的价值,或者你没有充分开发你应当有的长处及充分大胆甚至淋漓尽致发挥这种长处应有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对整体人类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对祖国的价值,也是对你自身应当有的价值。一个一无所有的阶级为什么就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看可以拥有整个世界?拥有所有可能性的选择,不怕不拥有什么,就怕失掉了心象具有的想象到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性的无穷力量也是真正哲学家的力量,也是真正哲学的奥妙,真正的哲学家永远拥有无穷的可能性思想甚至可能性遐想,真正的哲学永远具有无穷可能性心境。放下了所有包袱的心情还有焦虑?放下了所有隐患的人生还有长夜难眠?大命运智慧不仅具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境,而且这种有胆有识的智慧能在小人生到大人生中成为一个民族的力量、一个国家的力量,甚至是整个人类在风险社会中安心立命的力量。我们能心象到最美好的生活状态是可以概述和表达?我们能心象感受的最糟糕的人生状态是可以表达和概述?在这两个极限之中一生一世一手为最美好的结果做最大的奋斗、尽最大的努力,另一手为哪怕最坏的结果做好迎接的无畏,最坏的打算与最好的努力的大人生智慧,首先使得对自身命运具有真正领导力。
新时代哲学的使命就是我们需要真正的哲学家让哲学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家不仅永远站在时代思潮的最前沿,而且能为改造世界具有大命运智慧推动及贡献真正时代引领力与领导力。超越情绪、超越偏见、超越所谓本存的人性局限,人性局限的突破就是真正人性自由智慧的获得。具有真正领导力的心实体融心象力的大命运智慧融大科学智慧,心实体与心象力联合推动哲学大科学智慧特别是其中审美科学智慧及战略科学审美,不仅是生产力的锦上添花,甚至可以成为生产力的原创先锋,正如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引领社会科学,哲学的公共性不仅在思想理论界得到认可,而且在各种实务实体界可以用真正哲学家的实力体现,真正哲学家的境界可以突破有形空间的公共性到无形空间的公共性,这种无形空间的公共性内在具有的心境,这种心境体现的超越性及跨越性可以让哲学家的真正特质气质充分体现,在一般人内心超越跨越十次时,真正哲学家可以在同时空超越跨越千次甚至万次。原创思想旗帜引领的大哲学及真正哲学家时空不仅可以人在场时亮剑心实体或心实体亮剑,而且原创思想智慧之场具有无穷吸引力之心象,也就是心象力引领我们审美具有无穷想象力及源源不断表达出我们意象之心声。几十年河西看现象学之意象力,上千年河东和河西都看心象学之心象力。人类心实体推动新实体,人类新实体之大格局或顶层境界最终体现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就是公共性。战略经济中相对于美国中国主要是能源瓶颈问题,军事实力中相对于美国俄罗斯主要是军费瓶颈问题,而中国与俄罗斯各自的瓶颈可以互补,不仅在关键瓶颈上可以互补,在中美贸易战中甚至在美国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后,中国的巨大劳动力资源及作为全球第二经济实体的基础和俄罗斯的巨大自然资源潜力及包含北极在内的能源储备可能构成天然互补,而且中国联合大命运智慧驱动的顶端科技开发驱动可以弥补各自的短板。新时代人类新境遇需要人类心象力,也就是说与过去告别,而最大的告别就是彻底解放所有约束人类最大天赋的已有短板束缚甚至长板束缚,人类不仅需要突破已有短板束缚,而且需要突破长板束缚,因为这些长板都可以直接跳过,因为这些长板可能让人类得意一会儿,但终究是人类顶级长板追求的束缚,人生大舍大得顶级境界就是失去了长板(甚至不需要问原因了),甚至丢掉了许多似乎很难得或者很难以恢复了的长板,还是一种顶级长板新境遇新动力而已。这种动力甚至看似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发生。但是在顶级长板新境遇中那些挫折,恰好是成就最大最杰出使命。就如杂交科学比杂交水稻还厉害的科学境界到杂交科学心象力。
一颗美好的心灵之象应当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之中,呈现在人生千奇百态的过程中,展现在各种心向到意向的表达之中,不仅激励着自己,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自己伟大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是内在的真正的心象力,这种美好心象力可以感召更多的人去发现美、创造美。同样地,心象思维对美学的发展也发挥着莫大的作用,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贯通于美学的发展历程,更是推动了现代美育活动的发展。笔者认为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见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与审美哲学中心象力有某些启发相关,老子认为最伟大的形象没有形象,进而提倡一种自然、不刻意的道德哲学与审美哲学的融合思想。审美教育与美学思想之间关系密切,美学思想指导着审美教育的实践,审美教育则实现美学思想的追求。因此,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思想为当代审美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践行目标,正如审美心象力思想思维贯通于审美教育的过程之中。心象力在美学到美育中肩负创新的使命,打破制约认识美的束缚,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要以一种美好心去对待。有时生活中所产生的偏见也只是代表两种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建立在审美价值观上的美育,同样具有反思与思辨的色彩,要求人们要反思已有的知识,运用心象力以及心象思维去审视现象,在天地之间不断去追问美是什么。审美心象力思想指导在审美教育方面创新实施,同时审美心象力也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传统美德思想赋予更为确切的实际意义。在审美教育推动中,审美心象力培育审美自信心及支撑审美使命,就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而言,除了一般审美理论学习之外,主要在于结合各种审美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审美智慧的审美心象力及应用审美心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主要有:心象力与审美教育培育心象思维自然美,心象力与审美教育培育心象思维社会美,心象力融合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培育心象思维综合美。就教育意义而言,心象力融入美育培育心象思维不单单能够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能解决社会中复杂的社会事件。
一、心象力与审美教育培育心象思维自然美
从诞生之初,人类就身处于自然界之中,与自然之间紧密联系。从美学层面来看,自然与美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美学发展早期围绕宇宙论展开关于美的形而上学讨论,宇宙“乃是一种‘神妙的百音盒’”,认为宇宙是“美的源泉”,[2]一切美的事物皆来源于宇宙。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对于美没有准确的定义,却依旧能够绘制出图案和花纹,这些图案与花纹都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其自然的形态存在于人们对自然的感知之中。
近代清华大学美学泰斗王国维教授提出的:美育即心育。他在《人间词话》中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就是美学自然境界的表现,同时也表现了在不同心境下美育给人带来的不同心象感受。关于美,苏格拉底曾说过:“应当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都描绘出来,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美好。”[3]人类诞生之初就有了各种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帮助人们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的美。感官化的美没有内化于心,这些美便只留存于片面之间,这些美也是暂时的。人的五官直面天地之美,也直面人的内心的感受,如何成为人内心对美的感受,需要通过进一步升华,赋予这些审美对象以人的情感,以主体的角度进一步去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而审美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培育人们的心象思维,用心去贴近自然,突破原有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原有的审美桎梏,于大美的天地宇宙之间寻找美。自然而然的美,是独立于自然的美,没有任何扭曲的、过度的、刻意的、修饰的美。美始于自然,也终将回到自然之中。因此,审美教育告诉人们美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就是帮助人们走出审美桎梏,走进自然。
“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4]人类的“高级属性”即想象力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人类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有形的极限节点,应当在想象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心象力。心象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发展。想象力是大脑思辨的结果,是现存事物的一种绵延,而心象力是站在更高的格局——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层次上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美,构成一种真正的大美。不是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人类社会的自然化,自然的社会化,需要有一种美的眼光,自然与社会相互欣赏,自然的人化和染化的自然需要相互欣赏,上升到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因为爱而去伸手行动,将审美的大战略和伦理的大战略结合起来。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细枝末节需要慢慢揣摩自然之美,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局的眼界,用一种大视野去看待问题,去发现美,从一个广大的视角去培育审美能力。
二、心象力与审美教育培育心象思维社会美
审美教育,不仅是一个提升人类审美能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美德教育的过程。审美教育与美德教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5]美育培养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伦理价值观,而在美德教育中,想象力、美的心理、伦理道德体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象力作为一种辅佐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心象;心象思维使美育之美德教育不同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其他学科。当代社会中,大环境中个人经济问题大多被解决的前提之下,亦即物质生存的需要被解决之后,人们也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当再上一个层次,解决社会存在着的问题。正因如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们也应当关注到一些之前被忽视的精神层面的发展。这时美学到美育的社会心境培育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可以说人生气象到社会气象的深层之思就是人生心境到社会心象。心象力融入人生美育及社会美育的必要性和公用性是无法想象的,是超出想象的,能够探索未知世界。心象力推动美育心象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学科之中,而是穿透于各个学科之间。在科学创新和研究的道路过程中,科学家、学者也不可拘泥于某一单一的学科之中,应当要学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渗透。美育和德育联合创新,道德教育、道德想象力结合起来,相互交叉,实现实际运用上的创新,面向每一个美育教学者,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各类学科中的一线研究员,进而影响着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会公民,提升公民的整体审美素质及美好素养。
人处于社会之中,首先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人们需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究自我生命之中的美。生命的美是融天地、自然于一体的大美,保持青春的活力,这是一种思想的力量,审美思想的力量。精神到肉体,生命本身就包含一种美,是一种超越存在的象征性的美。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单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意味一种影响久远的人类精神与文明。“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说:‘逐渐表现为与向上的生命力相反之趋向,身体中物质的惰性,达到某一程度,不能为生命力表现之工具时,生命便离开物质世界,而复归于其自身了’,这里的生命所指乃精神生命。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凸显为其精神维度。从‘生命的生殖力和扩散力’到‘生命的冲动力’,再到‘观念力’和‘精神力’,生命‘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6]生命的精神层次的美需要不断挖掘心象力潜力,超越现实层面的束缚,跳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生命没有大美的智慧,人就无法体会到美的实质,生命一个充满思辨的、互动的过程,贯穿着心象思维,无法用文字、公式表达出来,只能凭借悟性、心灵去跳跃式地感受和体会。各种假设、设想某一个情景,追问过程之中拥有自然美的空间,在自然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那一部分内容。丧失对追求美的动力,丧失审美的对象,人类的生命历程便丧失了意义。对于生命,我们需要保持不竭审美活动动力,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在高度理性化的时代,理性主义者倾向于机械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整体地看待问题,这些做法往往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不能实现之治根、治本。美育表面上看似无用,然而实则是无用之大用。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且明确的界限。美育跳脱出原有僵硬的学科划分界限,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学科之中,而是以一种全局的视角培育人类的全面视野。蔡元培先生在论及美育内涵时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为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美育。”[7]120美育与一般人文学科有一个相似点,即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在美育的过程之中,人类从自己的感性经验出发去认识世界。而与众不同的是,人类由感性经验出发,美育培养人类在客观世界中探求美的事物的能力。马克思曾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8]人的五官、四肢、躯干,每一寸肌理都在感知世界的美,更重要的是,人的五官感受结合了人的社会经验,不再是单纯的感官感受。五官感受结合发散性的心象思维,在美的规律中去思想遨游,这并不是意味着美育没有尺度,这不是一种完全的无,而是与有相反的那一面,以及大我和小我并不是完全对立、相互否定的。当主动在自然之中体会到什么是美的时候,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改变,并以美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这便是美育所要探寻的一种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美,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的美,具有价值恒长久远的社会美德意义。伦理大战略智慧具有这种价值恒长久远的社会美德意义,伦理大战略智慧实质是既包含使人心感动的伦理智慧,也包含使人心感召的大战略智慧,伦理智慧驱动良心及德性到德行。良心驱动道德自律,德性孕育道德自愿,德行承载道德自由。新时代中央顶层领导力心象力包含新时代伦理大战略智慧站在各种人生甚至大人生各种境遇各种情境中的运用。民族国家甚至人类大人生正当行为选择离不开伦理性智慧结合战略性智慧的国家心象力甚至人类心象力,新时代心象力智慧不仅可以承载伦理智慧中的道德自律,而且可以承载伦理战略智慧中的道德自觉,伦理大战略智慧既包含基本道德原则,也结合境遇伦理甚至道德价值考量具有伦理智慧的人类行为的正当性,心象力推动伦理大战略不仅启发我们更好理解已有知识,而且启发及引导智慧思考及智慧性想象各种伦理情境中练习培育甚至检验人类良心功力及实践智慧。伦理的价值到伦理大战略,伦理使命之一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甚至有道德的人类;就新时代而言,新时代伦理使命还需要培养可能具有伦理智慧的人、甚至具有伦理大战略智慧的民族国家及人类社会。伦理大战略智慧是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最大融合,是德性与德行的最大结合,是道德与幸福的最大结合,是人类良心与人类实体的结合,是个性健康幸福与共性健康幸福的结合。就伦理智慧而言的人类幸福生活也需要物质基础及健康生活,还包含心灵素质及人格情操,及不忘记人生幽默甚至大人生幽默中破解精神困惑。新时代中国伦理大战略主体心象力在人类社会实践舞台中承担各种角色,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三、心象力融合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审美教育培育心象思维综合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
审美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教育过程,其中包含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心象思维良性循环及美好互动。换句话说,教育者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以及提高其审美活动能力;受教育者则以情感体验的形式,接受审美意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美育活动,脱离教育者或是脱离受教育者都无法完成。
(一)心象力与审美教育中教育者的心象思维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方法、教授知识以及答疑解惑的人。教育者在任何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大体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美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等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教育者应当本着心象力支撑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德原则进行心象思维美育活动。
教育者进行美育时应当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不同的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美育活动的实施并不是僵死不变的过程。蔡元培先生在区别美育与宗教时曾说:“1.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2.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3.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7]180从表面上看,这是将美育与宗教区别开来,但这也是揭示了美育的独特性,给美育教育者提供了启示;美育并不是对受教育者强制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美育是“进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更合乎人性的教育,一种更加贴合受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美育活动中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进行互动,关注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符合时事的方式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不是将受教育者置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是要将被教育者置于主体的地位,进行符合被教育者特色的教育,让被教育者惬意。要把美和育结合起来,在快乐的环境中,去实施美育活动,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便是“美”。美育是“普及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到每一个受教育者,而不是轻易地将受教育者拒之门外,用心去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用心消融不同主体之间的隔阂。
(二)心象力与审美教育中受教育者的心象思维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大多处于一种被引导的地位,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教育活动。由于美育的特殊性,美育活动也对受教育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心象力融入审美教育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心中的惊喜,为整个人类世界培育具有心象思维的内在乐趣。自然之美到社会之美,美育培育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受教育者走出自我情感的桎梏,用心去感受自然与社会的美。
休谟提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是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支配旁人的感觉。要想寻求实在的美或实在的丑,就像想要确定实在的甜或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9]受教育者并不是通过美育学会如何给美进行定义,这也无法得出一个普遍有效的结果。受教育者在美育过程中,学会的是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中去,用心感受美的存在,而不是徒劳无益地去追求一个固定的美的定义。追求美不限定环境,不限定时间和空间。即便是艰苦的环境,仍然能够从中发现美的身影。针对某一固定的审美对象,不同的审美视角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意趣。受教育者要将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实现具有思辨的、哲学价值的美,而不是割裂的、片面的美,丧失了一定智慧的色彩。受教育者在美育活动中并不是僵死地阅读美学著作,而是付诸行动,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寻找美,以带有个人特色的“奇”方法、“奇”角度追求奇美。追求的方式有不同,但终会追求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感受到人生的美。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站在太阳系、太阳系之外等广阔的视野中,去看待问题,以发散心象思维探索更多的奇迹之美,这便是美育。审美的力量推动我们去不断创造,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未来和命运。
另一方面,美育虽然不同于德育、智育,但仍与德育、智育存在相似之处。美育并不是全然通过情感体验进行教育的活动,而受教育者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自我情感体验进行审美心象思维提升。美育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将学历、经历、心历三历结合为一体。这里的“学历”并非是人们在学校毕业时有的一纸文凭,而是指理论知识的学习历程。“学历”为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探索世界而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理念,以理性的角度去对世界进行审美活动。“经历”则是以人类的活动为基础,进而为人类审美活动提供经验,相比于学历,经历更多是从感性的角度去挖掘和探索美的影子。最后,“心历”是集合前面二者于一体的,同样也是连接“学历”与“经历”的一个桥梁,连接感性与理性,同样也会触通人体内的各个感官,综合人对于审美对象的总体感知和理性思考,进而进行更加深刻和有意义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促进,其中审美理想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的追求,而且它是审美趣味的升华和结晶,连接了心想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