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地区502例围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分析
2020-02-20蒋瑜采韦兴高罗雪梁淑青韦宝斌
蒋瑜采,韦兴高,罗雪,梁淑青,韦宝斌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西 柳州 545001
阴道微生态由机体的内分泌环境及其特殊解剖结构以及阴道菌群共同组成。近年来,阴道微生态学逐渐成为临床工作人员和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领域[1]。有研究证实,阴道微生态失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随女性的年龄增长、经期、孕期、更年期、绝经期等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同微生物种群之间可产生互相演替的过程[2]。本文针对围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围绝经期女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因,为围绝经期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到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围绝经期的患者502例作为观察组,年龄40~55岁,平均(46.97±2.11)岁;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044例育龄女性为对照组,年龄25~35岁,平均(29.37±1.97)岁。纳入标准:首次检查并符合诊断者,排除已经阴道用药治疗者。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Comet-800阴道微生态高倍镜检分析系统和Unit-700阴道微生态检测仪及其配套试剂、染液均购自山东济南市仕达思公司。
1.3 检验方法 依据《妇产科学》相关操作要求拭取阴道分泌物[3],并立即送实验室检测。制作湿片进行高倍镜镜检,观察其清洁度、孢子、菌丝及有无滴虫;另外对分泌物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100倍油镜下检测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白细胞数量、病原菌等特征,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1.4 相关指标的判断标准[4-5](1)清洁度的判断标准: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提出的相关标准作为依据。(2)菌群密集度:100倍油镜下镜检,平均每个视野细菌数1~9个为+、10~99个为++、100~199个为+++、200个以上为++++。(3)菌群多样性:根据能辨别的细菌种类分,为1~3种菌为+、4~6种菌为++、7~10种菌为+++、11种菌以上为++++。(4)优势菌判断标准:油镜下看到最多的细菌为优势菌。(5)乳杆菌分级:①大量乳杆菌,乳杆菌菌数在油镜下每视野大于30个为Ⅰ级;②混合菌群,主要为乳杆菌,乳杆菌数在油镜下每视野6~30个为Ⅱa级;③混合菌群,乳杆菌比例明显减少,乳杆菌数在油镜下每视野1~4个为Ⅱb级;④乳杆菌严重减少,杂菌过度增长为Ⅲ级。(6)病原微生物检测:主要检测是否出现念珠菌菌丝、芽生孢子和滴虫等。
1.5 阴道微生态评价标准[5](1)清洁度Ⅰ~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为乳杆菌,满足以上条件则可判断为阴道微生态平衡;(2)清洁度Ⅲ~Ⅳ度,菌群密集度:+或++++,或者未见细菌;菌群多样性:+或++++,或者未见有细菌;镜检发现分泌物中含有假丝酵母菌孢子和或菌丝(定义为念珠菌性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滴虫(定义为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革兰阳性球菌和或阴性杆菌(定义为需氧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线索细胞(定义为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中的任何一项均可判断为阴道微生态失衡。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女性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比较 观察组女性中阴道微生态失衡率为73.71%(370/5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8%(551/1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646,P<0.05)。
2.2 两组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致病菌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女性阴道分泌物检出致病菌AV、VVC、TV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BV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致病菌检出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菌群检测情况比较 观察组女性的菌群缺失、菌群密集度低、菌群多样性低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菌群密集度与多样性过高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菌群检测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阴道特殊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了女性阴道独特而动态的微生态体系。阴道微生态在生理状态和局部理化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6]。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影响阴道微环境因素有多种,其中女性的年龄、经期和阴道内置药物及阴道灌洗等是主要因素[7-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阴道微生态失衡率为73.71%,对照组失衡率为52.78%,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阴道微生态失衡与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的发病具有关联。
通过分析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中能够明确诊断的致病菌比例分别为:AV 14.94%、VVC 11.55%、BV 19.32%、TV 0.40%;对照组中能够明确诊断致病菌的比例分别为:AV 12.64%、VVC 12.93%、BV 13.31%、TV 0.38%。其中,BV的阳性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BV感染是围绝经期女性患阴道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治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时,应注意检测该人群的阴道致病菌,对症用药治疗,避免阴道疾病的反复发生。这研究结果与段文冰等[9]和邹萍等[10]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或许与当地生活环境等有关。
乳杆菌是阴道微生态正常情况下的优势菌,其菌量数占阴道细菌的95%以上,乳杆菌减少甚至缺失后,其他的致病菌就会迅速繁殖,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有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改变、皱襞消失、阴道供血量减少、分泌物减少甚至没有,从而导致阴道黏膜上皮产生糖原减少,乳杆菌数量也跟随下降,阴道内环境从弱酸性转变为中性或碱性,从而失去自洁作用,所以菌群功能异常是围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11-13]。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大乳杆菌的检出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4]。通过分析菌群的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阴道乳杆菌缺失率为51.20%远高于正常育龄女性的29.50%,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乳杆菌的减少或缺失与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的发生存在关联,这或许是导致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菌群多样性反映某一类菌群中所有细菌种类的数目,而菌群密集度则是反映阴道微环境中细菌分布和排列的密集程度,两者都是阴道微生态重要的判断指标。有学者研究证实,不同生理阶段女性阴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密集度具有差异[9]。本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女性菌群密集度异常率和多样性异常率分别为10.55%和9.36%,明显高于正常育龄女性的3.74%和2.88%,其中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减少或许是导致围绝经期阴道炎发生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与正常育龄女性相比存在诸多不同,BV感染、乳杆菌减少甚至缺失、菌群密集度降低和菌群多样性减少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临床医师在诊治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时,应注意检测该人群阴道微生态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的目的,进而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