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2-18段俞西梁静
段俞西 梁静
【摘 要】 目的:了解全国流动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升流动产妇产前、产后保健服务利用水平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的流动孕产妇中,产前检查达标率为73.30%,产后28d访视达标率为75.00%,产后42d内健康检查达标率为84.90%。流动妇女孕产妇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建立健康档案、接受生殖健康教育、产妇建档时间、流入地所在区域、流入社区类型对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有显著差异。结论: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强生殖等健康知识的宣传,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强化流动妇女孕期保健服务利用意识,以提高孕产妇保健的利用情况。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Logistic回归模型
文章编号:WHR2019055014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utilization of pregnant and prenatal health care of the migrant women in China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of prenatal and postnatal health care for the migrant women. Methods: Using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investigate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2016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of China's migrant. Results: Among the migrant pregnant or parturient women in this survey, the compliance rate of prenatal examination is 73.30%, the compliance rate of interview in 28 days after child birth was 75.00% and the compliance rate of health examination in 42 days after childbirth was 84.90%. Factors of the age, education, employment status, establishment of health record, acceptance of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the time of filing time, inflowing area and the type of the inflowing community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utilization of pregnant and prenatal health care of the migrant women. Conclusion: The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 of the migrant should be actively promoted to increase the health records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acilit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services for pregnant women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pregnant and prenatal health care.
[Key words]Migrant;Pregnant and Prenatal Health Care;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隨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给流入城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1]。流动人口普遍存在着健康素养偏低、对自身健康关注度不高、健康
服务的利用不足等问题[2]。目前,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举家流动为主[3]、农村流出为主,人口相应的处于育龄的流动女性比例增加,她们的女性生育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其孕产期服务利用水平低[5]。孕前保健与孕期保健、产褥期保健同属于围产期保健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6],作为弱势群体,其孕产期保健情况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7]。孕产妇产前检查、产后28d接受健康访视、产后42d内接受健康检查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系统管理孕产妇健康状况的重要环节,流动孕产妇妇幼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需要有效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8]。了解孕产妇的健康状况,对其进行科学的健康指导,可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9]。
本研究基于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流动妇女的孕产妇保健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7省份的数据进行分析。此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的流入人口。本研究选取样本为在2015年1月及以后生育子女的女性,共计1053人。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流动人口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收支情况、既往流动与就业情况、居留与落户意愿、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婚育情况和计划生育服务5个部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访问。产前检查次数是否达标(达到5次及以上)、产后28d内是否接受产后访视、产后42d母亲是否接受健康检查这三个指标作为因变量,并分别赋值为0和1(0表示不达标,1表示达标)。人口学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流动特征(流动范围)、经济社会特征(产妇就业身份、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家庭月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的时间)、社区层面特征(流动区域、社区属性)反映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配置水平作为自变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流动妇女孕产保健利用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流动孕产妇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053名流动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8.46±3.79)岁,其配偶平均年龄为(28.70±4.27)岁;孕产妇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者较多,占62.20%;农业户口为主,占84.52%;省内流动者居多,占有56.10%,其中省内跨市流动占39.51%,市内跨县区占16.33%;居住地为省会城市的流入人口占30.05%;多数流动妇女参加医疗保险,占比84.81%;51.38%的流动妇女孕产期无固定职业,31.34%的流动孕产妇属于自营劳动者;流动孕产妇家庭收入平均为(3862±2549)元。
本次调查的流动孕产妇中,建立健康档案比例为53.94%,接受了生殖健康教育的比例为84.81%,产前检查达标率为73.30%,产后28d访视达标率为75.00%,产后42d内健康检查达标率为84.90%。
2.1.1 流动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教育程度、配偶年龄、配偶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社区类型、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户口性质对孕产妇产前检查是否达标有统计学差异。年龄、教育程度、配偶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流入地所处的区域、居住社区所在地、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对孕产妇产后28d内是否接受访视有统计学差异。年龄、教育程度、配偶教育程度、就业身份、家庭月收入、流入地区所处的区域、居住社区所在地、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对流动孕产妇产后42d内是否接受健康检查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2.1.2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产前检查次数是否达标(达到5次及以上)、产后28d内是否接受产后访视、产后42d母亲是否接受健康检查为因变量,孕产妇及配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户籍、流动范围、产妇就业身份、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家庭月收入、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孕妇建档时间、流动区域、社区属性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学历越高,产前检查达标率越高(大学及以上:OR=1.329,95%CI:0.314~5.614;高中/中专:OR=1.239,95%CI:0.719~2.134);与无业/失业相比,雇员身份的孕产妇产前检查达标率较高(OR=1.903,95%CI:1.060~3.414);建立孕妇档案时间越早,产前检查达标率越高(12周内:OR=8.491,95%CI:4.573~15.768;13~27周:OR=4.338,95%CI:2.255~8.346;28~40周:OR=6.086,95%CI:2.639~14.038)。
与未建立健康档案相比,建立健康档案的孕产妇产后28d访视达标率较高(OR=2.185,95%CI:1.568~3.046);与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相比,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孕产妇产后28d访视达标率较高(OR=1.522,95%CI:1.014~2.283);建立孕婦档案时间越早,产后28d访视达标率越高(12周内:OR=4.945,95%CI:2.712~9.015;13~27周:OR=3.572,95%CI:1.876~6.834;28~40周:OR=2.046,95%CI:0.905~4.623);与流入西部地区的孕产妇相比,中部地区的孕产妇产后28d访视达标率较高(OR=2.480,95%CI:1.593~3.861);与流入村委会的孕产妇相比,流入居委会的孕产妇产后28d访视达标率较高(OR=1.474,95%CI:1.031~2.107)。
与25岁以下的孕产妇相比,25~29岁的孕产妇产后42d健康检查达标率较高(OR=1.666,95%CI:1.001~2.776);与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相比,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孕产妇42d健康检查达标率较高(OR=2.105,95%CI:1.313~3.376);建立孕妇档案时间越早,42d健康检查达标率越高(12周内:OR=4.773,95%CI:2.637~8.637;13~27周:OR=3.934,95%CI:2.017~7.670;28~40周:OR=3.220,95%CI:1.348~7.689);与流入西部地区的孕产妇相比,流入东、中部地区的孕产妇产后28d内访视达标率较高(东部:OR=2.324,95%CI:1.390~3.884;中部:OR=2.443,95%CI:1.470~4.060)。详见表2。
3 讨论
流动妇女是孕产妇死亡率风险高的群体。产妇保健服务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改善出生人口质量和促进生殖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产前检查、产后28d访视、产后42d健康检查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是流动孕产妇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11]。以往研究已经表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流动特征、生殖健康知识教育会影响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12]。本研究发现流动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流入东、中部,居住在居委会,建立健康档案及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建立孕产妇档案时间越早的流动孕产妇,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越好[13-14]。
为了提高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程度,建议要大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念,解决区域差异及发展不平衡问题[15],特别在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进行宣传,让其形成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意识[16]。科学预防是保障妇女生育健康、提高妇女生育率的根本途径[17]。对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管理抓重点的同时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提高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的整体水平。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1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基础项目的完成会提高后续项目的利用水平,即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19],加强生殖等健康知识的宣传,强化流动妇女孕期保健服务利用意识,可提高孕产妇保健的利用情况[19]。预防是保护健康的重要环节,需要流动人口自身的健康意识和主动参与[10,19],也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推动,实施针对性督导,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20]。两者共同参与才能切实落实流动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石人炳,刘珊.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二胎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8,(24):74-84.
[2] 范小静,许永健,党少农,等.中国西部农村妇女产后访视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4611-4615.
[3] 潘佳奇,吕军,励晓红,等.昆山市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689-1692.
[4] 杨爽,陈丹,周郁秋,等.农村已婚妇女性健康影响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06):114-118.
[5] 苟文丽.孕前保健是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的重要因素[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12):1501-1504.
[6] Vadrevu L,Kanjilal B.Measuring spatial equity and access to maternal health services using enhanced two 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E2SFCA)-a case study of the Indian Sundarbans[J].Int J Equity Health,2016,(15):12.
[7] 张静茹,倪冰莹,纪颖,等.流动人口女性孕产期保健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3292-3295.
[8] Carroli G,Rooney C,Villar J.How effective is antenatal care in preventing maternal mortality and serious morbidity? An overview of the evidence[J].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2001,(15):1-42.
[9] 林小舜,唐其柱.健康中国背景下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保健服务供给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04):72-75.
[10]郭静,邵飞,范慧,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9):75-82.
[11]刘英涛,陈刚,吕军,等.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544-545.
[12]韩思琪, 陈雯,凌莉.流动特征对流动人口孕产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94-98.
[13]Lesueur F E,Sutter-Dallay A L,Panico L,et al.The perinatal health of immigrant women in France: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J].Int J Public Health,2018,63:1027-1036.
[14]洪麗娟.我国妇幼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地区均衡性及其变化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
[15]曾祥芬,李琳.流动孕产妇保健现状和社区卫生资源利用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583-585.
[16]龚双燕,王晖,刘冬梅.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257-2262.
[17]俞文兰,卫婷婷,孙承业.妇女职业模式对我国生育率影响的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04):1-4.
[18]王晖,郭维明,李沛霖,等.北京、上海和广东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状况[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026-2027.
[19]胡波瑛,骆桂钗,陈益成,等.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92-94.
[20]董娟,彭孝武,梅芳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绩效星级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