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物理效应的双伸缩立柱动态特性建模仿真
2020-02-18
(1.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3;2.西门子工业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100102)
引言
液压支架立柱动静态特性对其相关控制阀有直接影响。在冲击地压作用下,立柱内乳化液瞬间受压,会产生极高的冲击压力及瞬时流量,造成诸如立柱胀缸、安全阀损坏等问题[1-2]。此外,降柱阶段的高压能量释放还会引起液控单向阀卸载冲击[3]等问题。
对于立柱动态特性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直接求解数学模型[4]、基于流固耦合的有限元仿真[5-7]以及液压仿真软件建模分析等方法。前两种方法模型细致、求解精度高,但不易开展与液压阀的联合仿真;基于液压仿真软件的现有研究[8]则存在诸多简化,与实际物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在考虑立柱结构刚度、流体介质容性及惯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常见的双伸缩立柱仿真模型,除分析立柱压力冲击特性外,也为立柱控制阀的设计提供支持。
1 双伸缩立柱模型
拟研究的双伸缩立柱模型如图1所示,由外缸、中缸及活塞杆构成两级伸缩缸;外缸活塞腔与中缸活塞腔通过单向阀相连,活塞腔内封闭高压工作介质,形成高度分别为H1和H2的液柱。单向阀的存在保证了液压支架维持恒定支撑力,但同时将两段液柱相隔离,阻断能量传递和交换;落锤用于模拟立柱承受的冲击载荷,质量为m0。活塞杆等效为2个质量块(质量m1/2)及刚度为K1的弹簧;中缸等效质量为m2;两段液柱表示为T1和T2,初始伸出高度各为H1和H2;不考虑外缸与底座的接触刚度,视为固定端约束。
图1 双伸缩立柱的物理参数及模型
2 双伸缩立柱承受冲击载荷数学模型
2.1 落锤与活塞杆碰撞模型
落锤与活塞杆冲击作用时间短,且伴随着复杂的弹塑性变形及能量损失,机理和过程非常复杂[9],此处利用非线性阻尼模型进行模拟[10]:
(1)
Δx=x1-x0
(2)
式中,F—— 落锤与活塞杆碰撞过程中的接触力
K0—— 反映动态接触刚度
C(Δx,δ0) —— 等效接触阻尼函数,表征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过程,由最大法向渗透深度δ0和相对位移Δx确定
x0—— 落锤的高度
x1—— 活塞杆顶部位移
2.2 中缸和外缸液柱模型
落锤冲击过程给液柱施加了阶跃输入,液柱内压力和流量剧烈变化,采用分布参数模型[11],将液柱视作单端封闭管道,自顶向下划分为n个单元,考虑液柱的液阻、液容和液感[12],完整反映其动态过程,如图2、图3所示。
图2 内缸和外缸液柱单元划分
图3 液柱的传输线理论模型
按传输线理论,液柱动态过程可描述为:
(3)
(4)
(5)
(6)
式中,pTi(n,t),qTi(n,t) —— 分别为中缸和外缸液柱内各单元处的瞬态压力和输入流量
Ri,Li,Ci—— 单位长度等效液阻、液感和液容
ρi—— 流体密度
Ai—— 流体截面积
A1—— 等效体积模量
Vi—— 液柱内单元体积
A1—— 中缸面积
A2—— 外缸面积
qT1(1,t) —— 中缸顶部1#单元的输入流量
qT2(1,t) —— 外缸顶部1#单元的输入流量
双伸缩缸的表观模量计入流体和缸体体积变形,由流体体积模量和缸体体积模量确定:
(7)
βT可根据体积模量定义,由立柱参数得出:
(8)
(9)
式中,Di—— 中缸体和外缸的外径
di—— 中缸和外缸的内径
μ—— 材料泊松比,取0.3
E—— 材料的弹性模量,取206 GPa
p—— 缸体内压力值
2.3 落锤动力学方程
(10)
式中,m0为落锤的质量,用于控制所需的冲击载荷。
2.4 活塞杆动力学方程
(11)
(12)
(13)
式中,m1—— 活塞杆等效质量,取为质量的1/3
K1—— 活塞杆的等效刚度
L1—— 活塞杆的长度
A0—— 活塞杆的截面积
B1—— 活塞杆与中缸之间的黏性阻尼系数
pT1(1,t) —— 中缸顶部1#单元压力
2.5 中缸动力学方程
(14)
式中,m2—— 中缸质量
B2—— 中缸与外缸的黏性阻尼系数
pT1(n,t) —— 中缸底部单元压力
pT2(1,t) —— 外缸顶部单元压力
3 双伸缩立柱液压仿真模型
3.1 系统建模
基于前述数学模型,采用流体仿真软件对双伸缩立柱进行建模和求解:采用线弹性接触模型LSTP00A来模拟落锤对活柱的冲击作用;采用相对运动模型MAS30完成双伸缩缸模型;考虑结构刚度、流体惯性的油缸组件,通过可变容腔组件(BRP17、BAP12)与管路(HL042)组合来完成。中缸和外缸自顶部向下,各划分为5个单元如图4所示。
双伸缩立柱采用ZF2800/16/32液压支架参数,一、二级缸径为200/160 mm,一、二级柱径为190/130 mm,外缸壁厚40 mm;活塞杆直径100 mm,长度1000 mm;支架初撑力989100 N(31.5 MPa)。活塞杆和中缸初始伸出量各为0.7 m;落锤质量5000 kg,落锤与活塞杆距离为2 m。流体介质密度为1000 kg/m3,体积弹性模量1400 MPa。
3.2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1) 立柱初撑压力及下沉量
对双伸缩立柱模型施加斜坡载荷信号,外力在10 s内增加至989100 N,模拟立柱在初撑力作用下的压力及下沉量。如图5所示,在模拟力作用下,立柱内液柱受压,产生支撑压力,外缸达到31.55 MPa,中缸为49.19 MPa,与支架参数相符。
图4 双伸缩立柱液压模型
图5 内缸和外缸液柱压力曲线
在模拟力作用下,立柱内液体体积压缩,外缸和内缸结构膨胀,立柱产生一定下沉量。表1中的对比数值显示,计及中缸及外缸结构刚度后,立柱下沉量有所增加,表观弹性模量βe减小。
表1 不同模型下中缸与外缸下沉量 mm
2) 冲击载荷作用下立柱内压力动态过程
在模拟力作用下,立柱压力基本达到稳态后,释放落锤,对冲击载荷作用下立柱内的压力动态过程进行计算,结果如图6~图9所示。
图6 内缸和外缸液柱冲击压力曲线
图7 内缸和外缸液柱冲击压力FFT频谱
图8 外缸液柱顶部和底部压力曲线
图9 外缸液柱顶部和底部压力曲线(冲击起始)
图6中,外缸和内缸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以压缩性为主,压力短时间急剧升高,远超工作阻力,外缸最大压力达到100 MPa,内缸最高压力可达165 MPa,冲击压力半周期约49 ms,此后迅速振荡衰减(61.5 Hz),动态过程与文献[13]中试验数据相符(冲击压力峰值则受碰撞模型参数影响较大)。
由图7和图8可以看出,冲击过程引起的压力波沿缸内传递和反射,附加了约845.3 Hz(内缸)、916.7 Hz(外缸)的谐波,峰-峰值3 MPa;图9中,由于流体惯性的作用,冲击初始瞬间,外缸底部压力落后于顶部约0.5 ms,形成1 MPa压差。该时间延迟及压差主要由表观弹性模量、液体密度及液柱高度决定,对于大采高液压支架,此效应将更为显著。
4 结论
(1) 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双伸缩立柱内的液柱主要体现为液容作用,液体短时受压,压力急剧升高,远超支架工作阻力。液感效应相对有限,在冲击起始阶段,会导致立柱顶部压力超前于底部,从而产生一定压差;此外,液感还会在立柱内附加高频谐波;
(2) 所建立的仿真模型除引入结构刚度外,以分布参数法纳入了流体惯性因素,能够较好地反映双伸缩立柱的稳态和动态特性,可以为立柱大流量、高性能的安全阀和液控单向阀等产品设计及优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