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浅谈如何做好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工作

2020-02-18祝敬妥

山东化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消防设施医疗机构消防

景 臣,祝敬妥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南京训练总队,江苏 南京 211133)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医疗机构都已进入紧急状态,许多医疗机构病人人满为患、医护人员也被感染众多,酒精等易燃物质被广泛地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在不间断超负荷的运转,如2020年2月16日湖南邵东一卫生院就发生一起火灾[1],在这一场没有硝烟抗击疫情的战争中,各地医疗机构存在很大消防安全隐患,我们一定要重视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排除消防隐患,并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

1 医疗机构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从事疾病诊断、治疗等活动场所的医疗机构,存在人员复杂、建筑复杂、物资复杂,设备复杂、管理复杂等特点,稍有疏忽则会造成火灾事故。

1.1 场所人员密集,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医疗机构汇集了大量的医护工作人员,他们一般精心钻研医疗业务,却非常缺乏各种消防安全知识,有的连最基本的消防器材都不会使用,一旦发生火灾,难以第一时间应对,更不能及时组织现场人员有效的疏散和逃生。医疗机构收治的行动困难患者以及随行就诊的家属,往往更关注于病情变化及住院自身生活情况,随意吸烟、丢弃烟头、违规使用各种电器等事件经常发生,极易造成火灾,引起不可估量的危害。

1.2 建筑结构复杂,疏散通道不通畅

医疗机构通常包括门诊楼、住院楼、综合楼等,在有限的空间内不但设置了大量的病理生化检验、理疗、放射等专业科室,还有设备维修间、药房、制剂室、食堂、仓库等配套部门,科室部门之间的连接通道错综复杂,导致建筑内部连成一片。若建筑存在年代久远,其耐火等级普遍偏低,极易造成火灾并扩散蔓延;而新兴的医疗机构大部分为高层建筑,存在面积大、通道多、开放式管理和易燃外保温墙材料等特点,火灾发生时易形成烟囱效应,扑救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2]。

1.3 易燃易爆物品多,各类火灾风险突出

通常情况下,医疗机构的住院部等存在许多被褥、口罩、病员服等易燃物品,这些物质极易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火势迅速扩散蔓延[3]。在放射科储片室、检验科、制剂室等科室则存在一些药品药剂和放射性物质,也非常极易燃烧造成火灾,还有的特殊物质燃烧后不可以用水来处置。与此同时,医院常进行消毒或医疗而储存使用的酒精、氧气等化学药剂,有的可以助燃,有的极易燃烧爆炸,甚至有的燃烧后还能产生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人员安全。另外,医疗机构有些机器设备处于压力状态,极易发生爆炸。

1.4 用电设备多,线路老化现象严重

科技发展不断加快医疗设备的更新,而新的设备一般需要较大的功率。医疗机构在更换设备的时候,只更改原有设计线路用途而不考虑其所能承受负载,在机器24 h不间断的超负荷运转时,使线路负载过重,加速线路的老化,绝缘层老化破损而发生短路或过热引燃线缆表皮,导致火灾的发生。

1.5 消防设施不够完善,处置复杂灭火难度大

从现有的医疗机构来看,普遍存在消防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只有条件比较好的医疗机构,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设施,包括自动喷淋、消防广播、烟雾报警等设备,消防设备相对完善;但是还有部分的医疗机构,消防设施配备情况并不乐观,不仅设备设施老旧,而且部分损坏,无法正常使用,这些都给医疗机构留下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火灾事故,则会由于设施不完善,无法快速地开展救援活动,造成严重的后果。医疗机构火情一旦成势,极易形成浓烟,产生巨大热量,能见度低,热辐射强,给人员疏散和救援带来极大困难。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建筑高度均近百米,当形成立体火灾时,外部强攻不具备条件,救援难度大。若存在不能用水扑救的物质,如何选用灭火剂又成为火灾扑救的一个难点。

1.6 新型医疗机构出现,消防管理难度加大

消防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经常被医疗机构所忽视。许多大型医疗机构,将重点放在医疗机构的经营方面,时而忽视医疗机构的消防管理。这次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由于许多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病人需要,为了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国家相关部门在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13所方舱医院[4]。这种新型医疗机构人员特别集中,各区域可燃物质多并且聚集,还集中了许多吸氧等各类装置,疏散标识难以辨识,疏散出口难以发现,内部消防器材和设施相对比较少,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还有的医疗机构采用了钢结构,在火灾长时间的作用下,极易超过建筑物的耐火极限,失去承载能力而倒塌,或在扑救时因遇水冷却发生局部形变失去平衡导致整体垮塌。这种新型医疗机构的出现,对消防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 医疗机构消防管控措施

这些年,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虽有所提升,但仍然面临的许多问题,做好医疗机构消防管理工作,必须要综合采取各类措施,坚决清除各种火灾隐患。

2.1 完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2020版)》的相关规定,公立医疗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其他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全面负责[5]。医疗机构要从自身抓起,提高对消防管理工作重要性和责任感的认识,全面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部门主体责任。因此各医疗机构制定完善各类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每年专题研究消防工作、带队检查消防安全,要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办公例会,并分解到每一名领导、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负责,该详细的责任分工表,以医疗机构正式文件进行明确,切实将消防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的防控体系。

2.2 做好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

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组织广大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强化责任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疏散预案,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对新进员工,增加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等岗前培训必修课程,确保每名新进员工均先培训才能上岗。对特殊岗位人员如电工、电梯工、锅炉工等,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对入院病患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消防安全教育,了解所在楼层的安全疏散路线和火灾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时常以国内外医疗机构的重大火灾事故开展警示教育,提高所有人的消防安全意识。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全体员工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注重实效,从而有效地降低火灾事故的发生率。

2.3 保证“生命通道”畅通

医疗机构要结合国务院安委会部署的“生命通道”治理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保证“生命通道”畅通,树立“疏散通道、消防车道就是生命通道”的意识,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医疗机构要时刻检查建筑内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是否畅通;要保持安全出口的常开状态,要规范设置指示标识,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及楼梯间拐角设置疏散标识,应急照明灯保持完好;要保持消防车道畅通,室外消防车通道使用隔离桩,防止占用[6]。

2.4 严格管理易燃物品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易燃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且根据其危险特性进行存放,严格禁止混合存放,同时保持良好的状态。对医疗机构的高压氧舱、集中供氧区域、手术室、药房、库房等危险部位进行重点监控,排除火灾危险源。对医疗机构存放的酒精量应严格控制,随用随取,不得为了方便一次性存放过多,对其他危险药品也应限量存放,库房存储条件严格管理。药库应相对独立设置,特别不能与人员相对集中的门诊部、住院部等地方毗连,存放易燃易爆的物质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管理,严防各种事故发生。

2.5 严格设施设备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应安装各类消防设施,建立健全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制度,认真做好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确保火灾时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制定日常巡检管理规定,切实做到对建筑消防系统设备进行定期日常巡视检查。定期对电气线路、设备进行安全检查,防患于未然。严禁将未通过检验的电器接入医疗机构内部的电器线路,若增加用电设备须经过相关部门审批,避免出现超负荷使用电器线路现象。对老建筑不能进行彻底改造时,可先对其电气线路敷设进行规范,杜绝或尽量降低因电线老化、短路引起的火灾。

3 结语

医疗机构是一个为人们提供社会性服务的公共场所,人员众多、流动性大,病患人员及家属大多对现场的安全疏散路线不了解,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医疗机构本身存有大量的易燃物品、用电设备多、线路老化等现象,这都加剧了医疗机构火灾的危险程度。各大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在努力提升自身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决不能轻视消防安全工作,最大可能的将火灾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猜你喜欢

消防设施医疗机构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建筑消防设施易被忽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建筑消防设施安全监督与检查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检测问题研究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关于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管理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