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区保护策略下的济南城区改造分析
2020-02-18祁月雨李晓东
祁月雨,李晓东
(山东省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0 引言
中国近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融合时期,对于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系统性的梳理,发展脉略也逐步引入国外优秀理念作为支撑。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已经规划完整的自发展区域,很多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应不上。济南作为历史名城,不仅保存以市中区为主的老城风貌,并且针对古城保存与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矛盾点不断进行改良。在历史城区保护策略的背景下,如何对济南代表性的城区进行定位分析,以市中区和天桥区为代表的两个主要老城区进行对比分析,是作为济南主要城区保护的重点解决问题。
1 济南市市中区和天桥区的背景对比
1.1 历史文化方面
济南古城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明代济南就成为了山东首府,一直以来都是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直到晚清,济南自开埠,城区开始扩张范围,但是由于封建生产的缘故,并没有发展出更佳的城市格局,城区的规划也是逐步扩展而来。作为历史城区,最重要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不可或缺的。
1.1.1 区位影响
济南位于黄河下游南岸,泰山山脉北部,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交汇于此,古称“历下”,以大明湖、趵突泉和千佛山三大名胜为中心的历下区已经被规划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是比较合适的城区规划发展,虽然仍存在些许不足,但不失为一个较为平衡的历史城区保护方案。
晚清时期,中国沿海城市率先被迫开埠,但正是因为被迫打开了国门,带动了经济发展,商业风潮带动全国的商业发展,随着铁路、水运的发展,济南作为内陆城市自发开埠,在市中区自主开发商埠区,由于紧邻火车站,贸易经济愈发发达,后期火车站被规划至天桥区,出现火车站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大量工业建筑集中在天桥区北部的小清河附近,二层为主的低矮合院式商业区集中在市中区,不仅在经济上产生不同,两个城区在建筑形式上也产生不同。
1.1.2 建设文化
近代是以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带动发展农业棉麻种植和服装业的发展,所以在天桥区仍有许许多多废弃的工业产物。而以商业发展为主的经纬线商埠区,则留下了大量小型体量的街边商贸,19 世纪末,以烟台为中心,以小清河为主的水陆与津浦铁路为主的陆路的交通线通向济南,济南成为了东边通商口岸贸易圈的交叉地带,后德国进占,同时期城中出现许多西洋建筑形式,分布于市中商埠区及其附近,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内也产生不同。
1.2 城市方面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多以四方形为主,注重中轴对称,为了符合礼制的等级要求。首先出现在中国的“里坊制”是围绕宫殿出现的不同棋盘网格,济南商埠区“经纬线”就类似于这样的存在,鲁国时期的济南城,受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处理城市与山水的关系,四座城门相互不对称,不仅加强了城市防御,还行成别具一格的城市结构。
近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由沿海城市向内陆推进,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冲击,古时期以如今的市中心为经济中心,直至开埠,出现了双核心的城市中心发展趋势。
济南的旧城规划沿袭了传统形式,交通便利、距城门较近的区域形成居住区、商埠区带动市中区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而此时的天桥区还在未开发阶段,火车站以北临近黄河,穷人只得依靠铁路养活,慢慢在铁路以北形成独特的贫民区——官扎营,以及一些方便招工的工厂,由此也可见工厂基本位于火车站以北的事实。
2012 年,市中心区按照主城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发展的理念,进行“一核三区”“六大基地”“一河多园”的发展规划,济南市政府提出以商埠区为重点的历史城区保护和利用,改、拆并举,实现百年商埠区复兴。天桥区则逐渐开始重视老工业区的历史价值,大型工业工厂地带的废弃地区被重视起来,开始探索工业遗产的废弃建筑的价值。
1.3 机能组织
天桥区的铁路集中在南部,临近市中区发展较好,而小清河附近多为工厂原址,目前大多都已经废弃。北部多为耕地,为工业区提供种植性的原料,但如今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偏移,北部也被加入区块开发的行列,经济带动的功能性地块仍多位于南部地区。
市中区以经二路为首的旧商埠区为主,加之北部小段南来北往要道和曾经的繁华地带作为枢纽,将市中区串联起来,南部靠近山区,加之泉城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带动,渐渐呈现步入慢节奏发展的状态。商埠区内的历史建筑和教堂等建筑遗产也已经加以保护,道路采用垂直网格式布局,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商埠区和历下旧城区的衔接也做了考虑。
1.4 背景总结
二者区域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但同时都存在部分区域自然环境复杂,开发程度不强的现象,房地产的带动起到一时作用,但不能长久保持良好活力,因此,针对性的分析每个区域特点并进行保护改造,点对点式有目的性的进行城市更新。
2 历史保护城区相关策略
济南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建筑文物和文化遗产都应该体现在城市的脉络当中。
建筑、园林、规划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不仅是中国特有的,而且对于历史名城的保护也符合国际上支持的保护理念,是顺应世界发展的观念。并且,中国不同地域下的名城有着不同的城市背景意义,有逐条分析思考的价值。
2.1 空间肌理
历史名城的具体保护修整可以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布局出发,根据城市中的建筑布局关系(比如图底关系)判断其与原有建筑的适配性与形色的搭配程度。正如贝聿铭先生所言,“如果个人在原有的一个城市,尤其是历史城区,要顺从城市原始的格局和风格,这就像利用大量的线来编制一块布料样。”贝聿铭先生所支持的“修补”城市的观点十分具有实践价值,其观点不仅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要点,同样是对历史名城留存下来的记忆进行保护。
2.2 高度与尺度
城市高度的合理配置是成功保护历史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扩张,历史城区的低矮建筑与落后的结构形式会产生比较消极的影响。不难看到现状某些历史城区出现棚户搭建、违建的问题,或是聚集此处的人群生活条件较差,而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的产生,同样需要相关的调控来对历史城区进行管理。历下区老城的城墙为了城市的发展,已经基本拆除,以及天桥区老火车站,都是因为发展才导致这种无奈的结果。所以在针对其他区域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除去砖木结构的高塔,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少出现高层,所以,历史城区的保护应该针对建筑高度控制进行有关引导,比如尽可能减少在视野范围内的高层建设,或是规定符合历史城区形式样貌的建筑设计标准。不可否认地块紧缺对于城市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这就更应当在控制城市建设方面做出调整。
2.3 功能定位
天桥区以北工业厂区众多,留下大量工业遗产,对待区块功能处理上可以将低沉地区活化,建设历史展览馆、博物馆或艺术工作室,产生产品商业和标志性地域商区,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使经济脉络与交通枢纽相结合,并结合地理位置,修缮历史建筑,新旧并置,共同发展。
3 城区规划定位展望
3.1 分区指导
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仅仅是城市文化的记忆空间,虽然北京798 艺术工业区注重艺术精神,但是出现了新鲜热潮过后没有留有余韵的情况,这也是需要吸取的经验之一。
市中区规划则要参考以商埠区周边的商业片区,济南商埠区的空间形态呈现中西合璧、古今并存、“多区拼贴”的特征,这也为后来经济发展带动片区产生重要影响。开埠后济南的城市形态由封闭转为开放,封闭的单职能城市转变为旧城与商埠并列的开放性的“双核”乃至后来的“三核”城市,功能分区也愈加明确与多样。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此片区的褪色导致城市发展带的断代,西部失去和市中区的联系,整个商区无法连成一片。
3.2 扩展
“修补”城市的工作开展需要判定城市原始的空间轮廓,探索其规律与发展趋势,使得新城区的建设依据有迹可循。若只是一味发展快速建设,而不去根据历史城区的色彩、模式采取一定的管控措施,那么这样的建设仍旧会对城市历史文化继承产生冲击,对未来的规划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总结
当然,保护整体结构不只是完全保留所有旧有建筑,环境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并且在发展管理中,进行建筑评估,将重点区域保存,适当删去过于破损的事物。如果价值极大,可以进行修整改造,将城区有机的保护起来。这就说明历史城区的保护不能从过于宏观的角度一手抓,应该点对点针对性散布到每一个小区域当中,逐步将城市更新至整个范围,为了达到长远的目标,要先从小区域进行修补,不得急于快速发展,要先思考城市历史的依存状况,理清利害关系,发展具有独立特色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