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8.16’黑水河堰塞湖”抢险方案
2020-11-12关功政
陈 锐,关功政
(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 武汉 430200)
0 引言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巨大。国家对于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高度重视,作为担负抢险救援职责的央企,如何发挥在抢险救援独特作用值得,确保在任务来临时“拉的出,打得赢”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宁南县黑水河堰塞湖抢险案例,分析该类抢险的方案、实践,为今后类似险情处置提供借鉴。
1 险情概述
8 月16 日上午10 时左右,四川凉山州宁南县境内黑水河右岸宁南县与普格县交界处普格山体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滑坡体约70 万立方米,导致省道西巧路中断500 余米,堵塞黑水河河道,河水上游水位突然上涨近4m,形成70m×100m、约7 万方水量的堰塞湖。根据现场的情况和天气预报信息,近期还有较大雨水,需要立即处理,以防止堰塞湖险情进一步加剧,解除对下游8 万多人的生命及财产和3 万多亩良田受到的威胁。
2 抢险设计方案
依据现场踏勘的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宁南县政府抢通道路、疏浚河道的要求,经前指讨论,决议采取以“优先便道、疏浚河道、恢复公路、加固河岸、安全防护”为原则的抢险方案,一周内完成本项抢险任务。
在原道路路线内侧滑坡体上采用反铲快速开挖一条约4m的临时便道,作为临时通行便道;堰塞湖堵塞位置左侧利用反铲开挖泄流槽,对河道疏浚,并对河道岸坡进行块石防护,解除堰塞湖对下游的威胁;在原有S212 道路路线基础上抬高4~5m,开挖及回填形成一条宽度为7m 的道路,并与原道路相交段填筑30~40m 长引道,对机械无法清除的孤块石进行解小清除,作为通行道路;道路靠山侧采用块石填筑一道2m 高的挡渣墙,在挡渣墙外侧设置一道被动防护网,并沿防护网外侧开挖填筑形成一道人字形沟槽。加强对滑坡体安全观测,做好施工过程中安全警戒,实行交通管制及引导,确保施工及过往人员、设备安全;道路恢复通行后,对堰塞湖龙口位置采用“药包”爆破的方案,对龙口进行爆破拓宽,消除堰塞湖威胁。
3 抢险施工方案
3.1 施工程序
根据抢险设计方案,抢险施工总程序为:开挖便道→河道疏通→道路抢通→河道拓宽→安全防护。
3.2 施工分区
本次抢险共分为3 个施工区进行作业,道路上下游各作为一个施工区,堰塞湖疏浚作为一个施工区,3 个施工区并行施工。
3.3 施工方案
3.3.1 临时通行便道开挖
沿原有S212 公路上方滑坡体上采用装载机配合反铲快速开挖出一条宽度约为4m 的临时道路,作为地方人员、车辆临时通行便道。
3.3.2 道路开挖
根据现场勘查情况,滑坡体主要为土石混合结构,石方含量大,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强度和稳定性,可以作为路基料使用。考虑先用反铲在堆积体上开出一条道路,之后让其他挖装、运输设备沿道路两侧依次排开,发挥重型机械装备的效率高,挖装速度快的优势,多段位同步推进,加快道路抢修的进度。
3.3.3 河道疏浚
采用长臂反铲对河道内滑坡堆积体进行挖除,形成泄洪槽,排除湖内洪水,逐步降低堰塞湖水位。泄洪槽的开挖采用2 台反铲接力开挖的方式进行。先自S212 道路上修筑施工便道至堰塞湖上,采用一台反铲开挖泄洪槽,另一台反铲将渣料装运至河岸上,加快泄洪槽的形成。
3.3.4 挡渣墙及沟槽
为防止上部滑坡体个别块石滑落,对S212 道路过往车辆、人员造成伤害,在道路靠山侧采用块石填筑一道2m 高的挡渣墙,外侧设置一道被动防护防护网,并沿防护网外侧开挖填筑形成一道人字形沟槽。
3.3.5 孤石解爆
滑坡体形成过程中产生少量巨大的岩石崩落体,体积在40~60m3,严重影响道路通行,无法采用机械移除,需钻孔爆破。钻孔爆破采用手风钻钻孔,钻孔爆破解小,然后机械挖除。
4 抢险特点难点
4.1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发生灾情部位上体土质疏松,表层多为泥土和石块混合物,上部存在水沟和不稳定块体,地质条件复杂;天气预报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中到大雨,上游来水量不确定,水文条件复杂,对堰塞湖的开挖影响较大。
4.2 保通压力大
S212 公路作为连接宁南、巧家至西昌的唯一通道,交通流量极大,施工过程中既要进度又要保证过往行人安全通行,保通压力极大。
4.3 安全隐患大
滑坡体本身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且上部还存在不稳定体,下方无法完全监控,监控设施不完善,施工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滑坡,造成人员、设备完善;堰塞湖开挖过程,上游来水量不确定,无有效监测手段,堰塞湖随时有溃坝的可能,安全风险大。
5 抢险组织实施
5.1 进场
人员组成:投入抢险人员共计60 人。
行进路线:险情发生位置位于宁南县与普格县交界处,距离普格县1.5km,具体宁南县松新镇约21km,据我部营地约108km。具体行进路线如下:白鹤滩上村梁子营地→宁南县六城镇→宁南县葫芦口镇→宁南县县城→宁南县松新镇→险情发生地点。
5.2 组织机构(见图1)
图1 组织机构
5.3 施工布置
抢险队到达施工现场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据灾情发生地500m 处一地势平缓且较开阔地作为现场营地。
5.4 施工过程
抢险过程中,根据险情特点,前指将53 名队员和26 台设备分成挖、装、运3 个突击队,根据“优先便道、疏浚河道、恢复公路、加固河岸、安全防护”的原则,抢险队于2012 年8 月18 日上午10 点50 分到达险情地点并在1h 内完成营地布置;抢险方案确定后立即组织实施,于2012 年8 月19 日上午完成临时通行便道开挖;2012 年8 月20 日上午完成S212 道路恢复和挡渣墙及沟槽的开挖,于当日下午完成道路置换回填及河道疏浚,随着下午6 点堰塞湖龙口成功爆破拆除后,抢险正式宣告结束。
5.5 资源投入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配置挖掘机4 台,自卸汽车4 台,装载机4 台,空压机1 台,手风钻5 把,发电机组2 台,油罐车1 台,指挥车2 台。投入抢险队员60 人。
5.6 后勤保障
抢险队出动前做好油料、食品、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小型工器具等后勤物资准备。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做好抢先队员的伙食保障。坚持早晚对宿营地进行消毒,定期清理营区周边垃圾,修建了临时厕所,保证营地生活办公设施基本完备。主动与地方公安局和民爆公司联系,根据抢险进度和工程需求量及时供应火工品,保证爆破工作顺利进行。
5.7 通讯保障
抢险过程中,配备对讲机进行通讯,通讯畅通,同时依托地方移动网络与后方进行通讯,保障现场通讯。
5.8 质量安全措施
在滑坡体开挖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施工,按照“从高到低、从两侧到中间”顺序,并做好保留边坡的坡面保护工作;边坡开挖废弃料应按要求堆存,避免造成二次灾害;加强现场安全检查、巡视,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排除;夜间作业配备足量的照明器具,保证夜间作业安全;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检测,现场设置观测点、观察哨,发现险情及时预警,人员装备及时撤离,确保安全。
6 抢险效果评价
此次抢险,是检验公司应急力量建设的重要一战,影响深远。前进指挥所科学决策,统一指挥,确保抢险有序展开。针对突发险情、受灾面积广、抢险难度大的特点,科学研判险情,提出“机械开挖与爆破开挖相结合”和“引道先行、就近取材、加固主道”的道路抢方案。经过72h 连续奋战,成功打通临时便道,安全护送当地学生和群众8000 余人,为快速排除险情赢得宝贵时间,得到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
7 经验教训
此次抢险救灾,公司遂行任务能力得到实战检验,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抢险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①行动迅捷;②方案科学;③处置得当。
通过实战检验,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中还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在:①技术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抢险预案准备的不够全面,演练不足,造成抢险作业队工器具配备不齐全,尤其小型履带式装备配备不足,现场物资运输困难;②现场组织和协同配合还存在不足,还存在忙乱、多头指挥等问题;③战时心里疏导工作做得不到位,面对险情及发杂、危险的抢险环境,部分官兵心里准备不足,容易产生恐惧和畏难的情绪,短期抢险尚能胜任,如遇长期高强度任务恐难胜任,需要下一步工作中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