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16邱家锐
邱家锐
【摘要】本文以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了何为文本细读,随后探讨了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最后提出了一些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本细读;中学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阅读是一个发现文本内容之美的过程,它有效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做好文本细读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使学生发现语文学科更多的“人文之美”。
一、文本细读概述
无论是英美现代文学“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细读,还是我国古代“文本微观解读传统”下的文本细读,都是侧重于批评理念以及一种文本解读的工作程式,从评判的角度理性分析文学作品的美。而随着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本细读在教与学的规定下,逐渐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语文教材里的文章进行充分的细读,从中发现文本的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深入探寻文本深刻的内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帮助其熟练掌握一些优质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紧扣文本。在实际应用文本细读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真实感受,从文字的表现形式发现文本真实传递的内容,从而防止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提升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刻性。比如,在《陋室铭》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字词入手,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例如,“绿”“青”描写的是苔藓与青草,“上阶”“入帘”则是一种对苔藓与青草在陋室生长的动态性描写,借助这些意象使得原本简陋、残破的陋室变得妙趣横生、生机盎然。
多元解读。文本具有开放性特点,从不同角度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便会获得不同的理解与阅读体验。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所言:“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材文本内容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比如,对初中教材内容《蒹葭》,不同时代的人,其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春秋时期的经学家认为这是隐喻“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属于“政治诗”;而清朝的学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招隐诗”;现代人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写的是作者立于长满芦荻的浩渺秋水中,怀念自己的“心上人”。因此,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多元化解读,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辨识细部。文本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在实际进行阅读时,有时仅仅是对一个句子、词语甚至一个字的理解存在偏差,都将会导致对整个文本的错误理解与解读。比如,《凉州词》中有一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其中的“催”其实源自“嗺”,与“嗺酒”有关,使得整首诗欢愉与苦涩交织,既豪壮又凄烈,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张力与内涵。一字之差,(对诗歌的理解)却是天壤之别,由此表明了文本细读中辨识细部的重要性。
三、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注重文本细读方法的融入
文本细读包含很多方法,但其中一些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内容实际,将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引导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文本细读方法的习得。例如,在进行《孔乙己》教学时,教师可以“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排”“敲”“伸开”“罩”“摸”“走”六个动作,并用笔重点圈住,然后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推测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在分析“走”这一动作时,为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将“走”改为“爬”,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分析,体会两个字的差异性并引导学生想象。在上述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用了“比较”“画圈”“咬文嚼字”等文本细读方法,但教师并没有将这些方法“明说”,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细读实践,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方法,这便有效培养了学生文本细读的阅读习惯。
2.做好指向文本细读活动设计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指向文本细读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该活动的引导,自主深入探讨文本内容,其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活动空间,可有效锻炼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提升阅读效果。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文本教学时,该文章内涵丰富,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解读,比较适合学生在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改变以往批注式阅读方式,采用了写人物评论活动方式,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教师可先从“小公务员”角度拟写一篇范文,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一个小人物,作者在写作时也进行了深入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3.激发认知矛盾
文本细读是一个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阅读过程,并且整个过程相对较为烦琐,比较考验学生的耐心,很多学生缺乏对文本细读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很难发挥出应用文本细读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整合课内外资源,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入阅读的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提升文本细读的应用效果。例如,在进行《海燕》教学时,为激发学生深入细致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海燕》当时的写作背景,讲述《海燕》被当时的政府查禁、禁止传播的事情,《海燕》的作者高尔基因此也被流放至库尔斯产克,这一外在的写作背景与学生对《海燕》的单纯认知有着一定的落差,从而让学生产生困惑,看似“平平无奇”的一首诗歌为何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细读文本。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应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对文本细读应用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策略做好文本细读的应用,有效提升文本细读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玉芳. 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6(3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