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种心理效应助力幼儿园常规培养

2020-02-16李丽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幼儿园

李丽

【摘要】为了提高幼儿常规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幼儿园应重视心理效应在常规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巧妙借鉴首因效应、霍桑效应、反馈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以提高幼儿常规培养的效率。

【关键词】心理效应;幼儿园;常规培养

幼儿常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顺利开展而制定的日常规则,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安排中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作为幼儿园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某些心理现象,灵活掌握和运用基本心理规律,巧妙借鉴和应用一些心理效应,对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首因效应、霍桑效应、反馈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四个方面来探讨心理效应对幼儿常规培养工作的启示。

一、首因效应——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始

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经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人对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非常敏感,并对人的思维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第一次信息的正确与否将影响人的看法和行为。因此,首因效应告诉人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的、规范的内容。

教师运用首因效应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初次接触和了解班级常规时,保证他们所认识、了解的常规是规范的、正确的。开学的第一天至第一个月可以说是幼儿常规培养的黄金期。教师在此期间,以幼儿能够接纳的方式,将正确的行为规范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懂得行为规范的必要性以及这个行为规范的正确的具体的做法。若开学初期未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常规培养或者开学初期的常规与学期中后期的常规不一致,易导致幼儿对班级常规的认识不清楚,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导致教师花费比开学初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把握好学期初的黄金时间,无论是安全常规,抑或是生活常规,还是学习常规,从开学的第一天就给予幼儿正确规范的做法,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做法是教师要对班级点点滴滴的常规分类、梳理,并事无巨细地将每个常规的具体做法、具体要求进行整理,如对幼儿的洗手方法、如厕规则等生活小细节进行梳理,并做到了然于心。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正确的行为规范传递给幼儿,帮助幼儿认识了解、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

二、罗森塔尔效应——良好行为规范的美好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学生发展预测的心理学实验,该实验表明,“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教师在幼儿常规培养的过程中,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幼儿良好行为的期待,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及时对幼儿良好行为进行赞美。例如,在培养一位午睡习惯不良的男幼儿养成良好午睡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对他表达出自己的信任:“你是大哥哥了,一定能自己睡着。”当男幼儿在努力闭眼睛使自己尽快睡着时,教师每间隔一段时间在他耳边轻轻地表达:“你像大哥哥一样睡得真好,马上就要睡着了!我爱你!”此类的话语间隔一段时间就给幼儿反馈一下,直到男幼儿睡着;睡醒后,教师对男幼儿给予拥抱、奖励,肯定他自己努力睡觉的行为。教师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男幼儿方能自己独立入睡。

三、霍桑效应——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佛大学心理专家小组在霍桑工厂开展心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研究者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这就是霍桑效应。因此,适当的关注可以让被关注人更加努力,这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也可以得到广泛运用,以提升教育效果。

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初期要给予幼儿正确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具体做法外,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期,可运用霍桑效应原理,让幼儿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教师的关注而努力做得更好。

具体的做法是,教师通过一些小游戏、同伴间的比赛、分小组等活动形式,让幼儿感到自己是受关注的。例如,在培养幼儿不剩饭菜的习惯中,教师要先让幼儿明确自己是被关注的目标,进餐前提示幼儿:“比一比谁把自己的小碗和盘子吃得最干净?”进餐中,教师适当地关注幼儿:“明明小碗里的米粒越来越少啦”“珍珍小盘子里的菜马上就要不见啦”等;进餐后,教师对把自己碗里、盘子里的饭菜吃干净的幼儿给予表扬:“帅帅是光盘小能手,小碗和盘子里的饭菜吃光光啦!”在这样的关注下,幼儿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碗里和盘子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最后,教师在幼儿餐后给予幼儿良好行为的语言强化,刺激幼儿愿意再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四、反馈效应——良好行为规范的固化

“反馈效应是以说明学习者通过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学习产生强化和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学习中有反馈比没有反馈效果要好得多”同理,在幼儿常规培养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当反馈,能帮助幼儿了解与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关注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学习和形成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幼儿反馈,让幼儿知道自己的行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哪里,做得不足的地方是哪里,激发幼儿遵守规则的意愿、主动建立良好的行为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幼儿坚持好的行为,改进不足的行为,逐渐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及时地反馈给幼儿,并可适当提出一些建议。如在学习常规的培养方面,教师可将幼儿良好的坐姿、专注地看着老师、认真听讲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反馈给幼儿:“小志坐姿端正,听得特别认真,小眼睛要是看着老师那就更好啦!”通过对幼儿行为的反馈,帮助幼儿认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更愿意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合理、灵活运用心理效应,能够创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帮助幼儿愿意并积极遵守幼儿园生活游戏的各项规则,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陈景宜. 对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管理实施策略的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06):74-76.

[2] 杨海珍.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4):147.

[3] 亓淑红. 利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构建语文课堂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82.

[4] 王丽. 巧用心理效应提高职校英语教学效果[J]. 英语广场,2018,92(08):113-114.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善用心理效应提升高职生就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