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下双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20-02-16历晶
历晶
摘要:双语教师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师资需要,其培养过程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提出挑战。文章以某高校双语师资培养教学改革实验为依托,从制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和实施有效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产出导向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实践做法,以期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产出导向;双语教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216-02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基础汉英双语教学实验,以及国际课程、国际学校的登陆与诞生。二者的大发展催生了对双语师资的迫切需求。双语教师特指能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完成中小学阶段学科课程教学,以及IGCSE、A-level、IB等国际课程教学的教师群体,是新时代教育国际化的师资需要。[1]然而,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对双语师资的特殊要求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我校在大量考察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锁定“双语师资培养”特色,实践了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创新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
一、基于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英汉双语师资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两个基本导向:一是需求导向,解决为什么要培养;二是产出导向,解决我们如何培养。
1.社会需求分析,确定培养定位。我们培养的英汉双语师资是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变革對师资的新需求,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和分析是确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和培养类型的基础。我国境内国际化学校自2000年以来蓬勃发展,到2019年已经达到千余所,在校学生53万名。同时,立足本土,创造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成为国际化学校的发展方向,这些变革催生了对本土双语教师的需求。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我校双语师资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培养学科双语教师,服务面向于境内各类国际化学校和外国语学校。
2.服务面向的需求分析,确定具体培养目标。首先,理论层面的反思集中体现在我校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与修订中。在广泛调研、国际比较以及专门研讨的基础上,重点对比了《中国教师专业标准》和《欧盟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初步确立了3个维度、15个领域的标准框架,其内容围绕“师德为先、语言为要、内容为本、实践为基、国际视野、文化自觉”的基本理念。[2]实践层面的系统调研主要围绕“实践需要什么样的双语教师”进行了两个核心的调查:经验性双语教师教学胜任力特征访谈,以及国际学校本土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调查。这些调查的结果让我们对毕业生工作5年后的发展有个比较合理、有依据、可实现的预期。最终,双语教师的职业能力都指向4个方面,师德养成与个人修养、一般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双语教师特殊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基于调研结果,根据我校双语师资的人才培养定位,对双语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能力预期,即培养目标设计如下:(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个人修养。(2)具备从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某门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3)突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基本人际沟通语言和认知学术语言。(4)精通基础教育阶段某个学科的双语教学实践。
(5)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良好。
3.毕业要求回应培养目标的需求。培养目标是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职业能力的预期,为了达成目标,要回答学生毕业时能获得什么,即毕业要求,用以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我校双语教师教育方向师范生要达到12条毕业要求(其中知识整合方面包括3条),全方位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具体包括师德规范要求、教育情怀要求、反思终身学习、知识整合能力要求、语言整合能力要求、学科素养要求、基本教学能力要求、双语教学能力要求、信息技术要求、团队组织要求。
二、围绕产出,构建特色课程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对人才培养产出结果的预期,围绕产出的结果反向设计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产出导向培养方案的设计逻辑和精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中双语教师应具备的四维度职业能力,设计三大体系的双语师资培养课程:(1)教师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课程,主要通过优选我校各师范专业的主干课程实现。(2)双语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课程,主要由我校双语师资培养特色课程构成。(3)双语教师综合素质养成培育,主要是由优师工程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课程承担培养任务。
其中双语师资培养特色课程主要围绕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跨学科基础、学科英语、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开设了学科素养提升、语言、双语教师教育等三类特色课程,每一类课程下又设置了基础、实训、测评三个螺旋上升的模块课程,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强化产出,实践有效的支持策略
培养方案的实施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培养方案顺利、有效地实施,除了在传统的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上不断努力外,我们也开发并践行了特殊的支持策略。
1.坚持实践取向,强化实践创新。在双语师资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系统设计了大学四年的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包括“2+4+8”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即分别于第二、第四和第七学期安排学生去中小学进行为期2周、4周和18周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以及综合运用专业实践教学(讲—听—评、会课、课例研究等)、专业见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教科研训练以及创新项目等六种学生实践形式。[3]这些教育实践环节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双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做足准备。
2.寻求教育支持,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双语教师是新型的融合型教师,培养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在内部协同上,我校把各个专业方向的双语师资培养集中放在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进行四年制、系统化的培养,而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充分整合校内的教育力量,构建了教务处、专业学院(如数学双语方向的学生,其专业学院为数学学院)和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协同培养的管理机制。在外部协同上,我校积极寻求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利用“提前预定—合作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双语教师培养形式,形成教师职前培养合力。同时,倡导建立中国双语教师网络联盟、国际教育董事会以及国际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全力保障大学、中小学合作持续有效运行。
3.内部质量监控,反思培养效果。科学、持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提高双语师资培养质量,依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结合双语师资培养过程,我们制定了双语教师资格考核标准,从英语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学科英语运用能力、双语教学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五个方面对双语毕业生进行资格认证。同时,积极建立人才培养的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并基于反馈调整优化培养过程,实行全程全方位的培养质量自我监控。
参考文献:
[1]刘旭彩,程耀忠.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国际学校及其对双语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30):176-177.
[2]吕云峰,刘旭彩.论双语教师专业标准构建及其專业发展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5,(09):57-59.
[3]程耀忠,吕云峰,刘春明.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9):30-33.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 of Bilingual Teacher Trai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Output
LI J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School,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32,China)
Abstract:Bilingual teacher is needed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lementary education.Then how to train the bilingual teacher will challenge the model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Based on an experiment of bilingual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in an universit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the output-oriented teacher training mod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ining objectives,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strategies.We hope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output-oriented;bilingual teacher;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