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院学风建设路径刍论
2020-02-16徐雅静
徐雅静
摘 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高校学风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助于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文章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以学院为基础单位,深入探究高校学院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全员育人;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1-0010-02
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给本科生“增负”是中国高校教育现状的倒逼。在大学课堂上,有些学生玩手机、睡觉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甚至有些学生逃课。不断推进高校学院学风建设,全员参与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才能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本文主要对全员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院学风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一、高校学院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经历过高中紧张的学习,初入高校的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涯规划。同时,“快乐大学”这种认知在社会上被很多人认同,“混大学”成为一些大学生心照不宣的秘密。另外,大学课程的设置与授课方式较为自由松散,许多学生因此失去了以往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再加上大学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强,部分学生不能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专业认同感低,这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上出现迟到早退缺勤的情况。对于考试,部分学生更是满足于不挂科。
2.教师教风浮躁、管理不严
有的高校未能给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以足够的支持,重科研轻教学,职称评审侧重于论文、课题和各类科研获奖等“业绩”。部分高校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不足,长期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风浮躁,难以形成让学生收获满满的“金课”。对于课堂管理,部分教师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能做到每节课点名签到,不注重强调课堂纪律,对学生玩手机、睡觉等行为不能及时制止。课堂整体纪律松散无序,不但影响教学效果,也失去开展学风建设的主要阵地。
3.家庭教育缺失、关系淡薄
中国家长非常辛苦,从孩子幼儿园到高考,倾其所有力量保障孩子的学习。孩子考上了大学,许多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不够重视,长期缺乏有效沟通,寄希望于大学教育。学生从高压环境突然进入舒适区之后,往往会陷入懒惰和享乐的圈子,很容易失去学习目标,从而落入“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的窘境。
二、全员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院学风建设路径
推进学风建设,要建立全员育人、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机制。学院作为高校的基础单位,要主动承担学风建设工作,保证学风建设责任到人,落实到岗。
1.搭建学风建设工作平台
成立学院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党委书记为总协调,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与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教务办与学工办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与监督评估。学院专职辅导员主持学生学风建设工作,修订学院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具体执行学风建设相关工作。
构建学院学风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学院优良的学风,不仅需要教育和引导,也需要配套的管理和规范来保驾护航。学院要根据学校学风建设相关制度与规定,根据本学院工作特色,制定适合本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办法;面向全院学生发放学风建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对学院学风建设的反馈意见;整合学院社会资源,制定院级学风建设奖励办法,构建集运行、监督、反馈、激励、保障为一体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建设学院学风促进中心。学风建设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发挥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学院要充分建设学风促进中心,优化团学组织,突出大学生学业指导服务功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优良学风,助推学院学风建设工作提升。
打造学院全员育人团队。学院要秉承“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倡導以优良教风带动优良学风,将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积极打造以教师为主导的全员育人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组织海内外专家、学院名师、优秀校友进行交流指导,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动态,提升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提升学风建设管理水平
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学院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日常反馈制度、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定期交流制度等,从而真正实现在观念上相互结合、在决策上统一步骤、在信息上共享互通、在工作上协同发展,做到全员育人,共同推进学院学风建设。
推进学风日常管理。学院建立学风建设日常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课堂、宿舍和考场的巡查。针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这样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
注重学风政策宣传。学院要对学风建设工作进行大力宣传,针对不同年级特点与工作时间段,开展学风建设专题会议。对一年级学生重点进行新生学生手册学习,使新生能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对于二、三年级学生重点进行评奖评优、创新科研和海外交流政策宣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进行毕业实习和推免深造政策宣传,鼓励学生提前做好求职和升学的准备。
3.推进学风建设育人实效
夯实基础学风。基础学风建设包括新生转型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学业预警制度、先进班级评比等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具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做好四年的学涯规划,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预警,并在班级层面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进而为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進专业提升。专业提升平台包括一系列专业讲座、学科竞赛等。学院要依靠专业优势,举办高质量的专业讲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为学生拓展行业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学院要不断推进学科竞赛建设,承办或协办与专业相关的高水平学科竞赛,通过竞赛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同时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专项提优。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主的形式,因此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学院在学风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研究室参与课题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内在的科研能力,不断提优。
三、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学风建设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共同协作,因此高校要善于整合多方资源,全员育人。高校学院要进一步建设全员育人团队,将教师、管理人员、优秀校友、企业导师全部纳入育人团队,通过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就业创业指导和专业实践指导等工作,充分发挥育人团队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良好互动,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夏仕武.如何让大学生“增负”落地生根[N].中国教育报,2018- 11-19.
[2]李德波,严明杰,王金梅.系统化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9(06).
[3]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
[4]苗洪霞,王志华,刘群.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09).
Study on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ll-staff Cultivation
Xu Yajing
(Jiang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China is at a crucial momen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lent is the magic weapon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a's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all kinds of senior professionals and boos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all the staff and taking the colleges as the basic unit,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construc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ll-staff cultivatio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quality;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