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建议

2020-02-16邓晓钦王洋洋杨永钦

四川环境 2020年5期
关键词:应急事故监测

邓晓钦,王洋洋,杨永钦

(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成都 610031)

引 言

应急监测是指在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监测[1]。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工作是突发性核与辐射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能否对核与辐射污染事故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判断,能否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能否科学地制定出相关应对措施的重要手段[2]。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任务来时如疾风骤雨,时效性强、任务紧、作业环境恶劣,对人员、设备、通信、后勤保障等要求非常高。目前,全国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是各地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主要力量之一,主要负责组织核与辐射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工作,确定污染范围,提供监测数据,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本着“以人为本,响应迅即,高效协同”的基本原则,从组织机构、程序、人员、设备等多个方面不断补充完善,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体系,在历次应急监测实战中均高效优质的完成了任务,并得到了检验,为全省核与辐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1 应急工作与启示

1.1 对四川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具历史转折性意义的两次应急工作

1.1.1 “5.12”汶川地震应急实战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站立即启动应急监测响应,对震中附近821厂、792矿及在川重要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并组织收贮分队对灾区核技术利用单位在用放射源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对高危放射源进行了及时快速收贮和处置。因地震对道路及建筑损毁严重,应急人员投放困难,同时受应急装备限制,应急响应效率受到了较大影响。四川站全体应急人员团结奋战、攻坚克难,按照应急体系、流程和应急监测预案要求,有序开展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成功应对了此次应急,并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联合表彰为“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原四川省环境保护局)记二等功。

此次应急工作也暴露出四川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的诸多不足:一是相关行政部门对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不够;二是全省各级核与辐射监测处置的能力存在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和承担相应的应急任务需要。如基础设施、仪器装备、人员队伍、技术能力水平等方面都需要亟待加强;三是没有市县级监测机构的核与辐射事故应对和处置能力的支持,应急的及时性和快速性无法显现,属地管理的原则和责任无法体现。

1.1.2 “天府卫士-2018”应急演练

2018年11月6~7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在成都和广元两地开展了代号为“天府卫士-2018”四川省核与辐射环境应急专项演习。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战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演习立足四川省核与辐射应急工作实际,选择辖区重点风险源与典型事故开展专项应急演练,模拟地震后某核设施高浓度放射性液体泄露至环境,并伴有自动站故障、人员受沾污和某水泥厂因地震造成在用放射源失控3个突发事件。演习过程涉及组织动员、队伍拉动、途中机动、装备展开、现场巡测、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放射源搜寻和处置等突发事故多个环节,同时,联动成都、广元、南充、绵阳、宜宾、乐山等六个市辐射环境监测力量进行支援,事故当地公安、环保、卫生等部门进行协同配合,演习共历时两天时间,投入监测技术人员160余人、车辆20多台、各型仪器设备和装备120多台套。

此次应急,是自应急体系建设以来,首次较为大规模、长距离、多任务、高协同的一次贴近实战的应急演习。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郭承站司长亲临演习现场,高度评价称此次演习是“全国辐射演习开展5年来,一次规模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效果比较好的综合演习。四川省核与辐射安全监测应急队伍,是我们环境保护铁军中铁军,是全国核与辐射应急铁军中的一支先进队伍,具有良好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湛的业务。”

1.2 启示

2008年“5.12”地震,是四川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保障应急工作应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仪器装备能力等硬件建设,保持完备的处置能力;二是建设和培养一支能力过硬的核与辐射监测技术队伍;三是发展前沿实验室、移动实验室和快速巡测等能力建设,特别是重点区域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尤为紧迫和重要。

2018年“天府卫士-2018”应急演练,是四川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能力提升的一个助推器,提高应急响应及处置能力应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体系,增强实用性,并及时做好更新和应急准备;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响应效率;三是要加强横向、纵向联动。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应急状态的有效协同和统一指挥。

2 经验和建议

2.1 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应急监测基础

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四川省核与辐射机构队伍及设备装备能力建设,为四川站增加人员编制30人,中央和省级财政先后投资3亿多元,为省级及重点市县的辐射监测机构建设实验用房、配备相关仪器设备和装备,为应对高风险、高强度、高难度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任务夯实了基础。

装备设备的能力是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基础条件,人员队伍和专业技术水平使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的关键保障,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和决定应急工作的成败。实验室基础能力主要解决分析项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问题,确保在应急监测中拥有覆盖事故场景关键核素的分析测试能力,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度直接关乎行政指挥部门对事故的启动和响应级别的判定,是行政决策和应急指挥的主要依据,也是事故后期评价的需要。

2.2 强化装备集成,提高应急机动性

目前辐射监测技术发展快,各类设备(特别是高灵敏度的剂量率、核素识别监测设备)小型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监测设备在各类运输工具、无人设备上搭载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四川站将便携式的监测、采样、通信等设备与移动放射性实验室(车)、应急指挥车、巡测车、放射源搜寻车、收贮车、无人机、机器人相集成,逐步实现了应急装备一体化,建成了快速完整的应急装备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快速巡测、监测和数据研判,大大提升了现场快速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应急移动监测设备应具有优越的技术参数,能适应恶劣环境和极端天气,可网络数据传输,有足够安全冗余性、可靠性、多样性。满足以上几个条件的设备都比较昂贵,日常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建议各地按需配备。无核地区可结合当地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源类别、风险种类,按照辐射事故应急的可能,优先配备放射源快速搜寻、定位、识别的监测设备。

2.3 发展在线监测,完善应急预警体系

以自动站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自动监测技术发展,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自动化水平,建成覆盖我国各区市空气、主要水系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3]。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在四川的历次应急监测和演练中发挥重大作用,积累的历史数据为应急决策和数据研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四川建有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68个,可测量气象参数、辐射剂量率,部分还有核素分析、自动采样以及电磁辐射监测功能;并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水体放射性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已试运行近两年时间,为流域水环境放射性水平测试和水环境预警监测探索了一条及时、快速、高效的道路,取得了良好预期效果。

自动监测设备无人值守、提供数据快速及时且可以保持连续性等特点,可以作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的岗前哨,发挥预警作用。建议:一是要持续加强各类介质、多种项目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研发和有关标准、方法的研究;二是加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合理布设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点位,对风险高、环境影响大的核设施、核技术利用单位应加密布设自动在线监测预警点,形成网格化的自动监测预警体系。

2.4 利用通信网络,构建应急指挥平台

近年来,四川站构建了以生态环境部建设的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在已有的GIS及决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无线网、增强有线网等手段,基本建成了四川省核与辐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应急专家在线会商、应急系统内部通信、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该平台在“天府卫士-2018”四川省核与辐射环境应急专项演习中得到了检验,实现了远程视频、数据实时回传与及时指挥通信等应急效果,进一步保证了应急指挥对现场的实时把控,大大提高了调度的时效性,远程指挥作用效果明显。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是行政命令、指挥、数据、资料传输的通道,是整个应急监测的中枢神经。各地可充分利用先进通信技术,特别是5G通信技术,实现可靠、高速的应急指挥、会商和数据传输能力。同时,省、市、县各级应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核与辐射应急平台系统与日常数据、自动监测网络、常规环境应急平台系统资源整合,实现一个平台多个功能,加快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各有侧重、互为支撑、信息共享、安全通畅的应急调度指挥平台体系。

2.5 创新监测方法,提升应急监测效率

我国目前的监测标准体系里,测量方法标准都是基于实验室条件制定的。如何体现移动实验室的价值,近年来,四川站一直在做思考和研究,并将“能不能测”和“如何测得快”作为挖掘移动实验室的潜力和价值方向:一方面将实验室分析的项目扩展到移动实验室,增强其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应急监测分析方法的优化创新。四川站的罗茂丹等人优化了“水中总放射性快速测量方法”,使水样前处理时间由12个小时减少到2~4个小时,经过验证相对偏差均在30%内,完全满足应急前期的需要[4]。

对应急监测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在应急监测体系建设中,建议:一是按需配备移动实验室,并将更多的定性分析项目扩展到移动实验室,特别是短寿命关键核素定量测量,解决样品运输时间长的问题,提升移动实验室的分析保障能力;二是加大对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方法标准的研究,创新和改进现有监测分析方法,在保证分析精度、准确度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移动实验室分析的方法标准,提高数据研判的可靠性。

2.6 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实战练兵

近年来,四川站先后参加过汶川、芦山、九寨沟、宜宾地震应急,日本福岛核事故应急,成都机场、火车站公共事件应急,朝核应急,绵阳、泸州、巴中等地放射源失控处置,“中日韩峰会”核生化反恐安保等多次应急实战,都圆满完成了应急任务。同时,先后组织了“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天府卫士-2014”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天府卫士-2018”四川省核与辐射环境应急专项演习。全省核与辐射应急队伍已从2008年的不足30人发展壮大到至今的100余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合理配置、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应急队伍。

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的根本保障,实战演练是提升队伍素质的最好途径。建议:一是各地应进一步加强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当地应急队伍人员数量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二是保持技术队伍相对稳定,加强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应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三是加强实战演练、及时修订应急监测预案,保持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3 结 语

责任与风险并重,机遇与发展并存。四川是核大省,享有我国核工业“半壁江山”的美誉,核工业种类齐全,核设施数量居全国首位,核技术利用单位及稀土企业全国第二,加之幅员面积广、交通条件差异大、地质灾害频发,四川核与辐射安全形势严峻、责任重大。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和技能培养,满足核与辐射应急决策指挥、监测、处置,建立科学、严谨、适合四川核大省省情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体系,是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素。同时,多部门间协同联动、舆情应对、保障救援等,也是提高事故应急响应效率和处置能力、防范化解核与辐射安全风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应急事故监测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学中文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