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在教材编写中的融入及其教学实践
——以生物化学为例
2020-02-16宋志刚周晓娅马晓磊张向阳
宋志刚,周晓娅,马晓磊,张向阳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医学人文是医务工作者内在价值的体现,是其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内在意识[1]。医学人文素质指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形成医务工作者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是在尊重人性和职业道德的特定状态下的人文素质[2]。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3]。国外学者也认为,具有社会和人文科学背景的医学生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所认可[4]。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医学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及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场馆、宣誓和参加社区诊疗活动等的实践教育来进行[5-6]。然而,少数几门独立设置的医学人文课程往往缺乏与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医学院校也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7]。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靠参观和宣誓等为数不多的实践活动是难以实现的。其结果便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存在断裂,造成了医学教育体系的不完整、不连贯。因此,探索医学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结合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探讨医学人文内容在教材编写中的融入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 教材中融入医学人文内容的重要性
1.1 是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需要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学科大量专业教材的支撑,优秀的教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将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有利于在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中穿插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医学人文内容在教材中的融入,将使医学人文教育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谈,而是落实到教材中[8],从而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医学人才。
1.2 是教师提升自身人文修养,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教材中设置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人文内容,将其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帮助教师结合课程本身进行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有了合适的教材,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人文教育的内容,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相关案例,使得医学人文教育不再是天马行空、纸上空谈,而是有的放矢和精准引导。诚然,在教材中融入医学人文内容,对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与医学人文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反映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素养,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3 是学生提高医学职业素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既要学习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大部分医学生也看到了时代的进展,希望更好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医学职业素养。由于学生普遍比较依赖和信赖教材,习惯以教材作为学习的依据,因此适时适当地在教材中融入医学人文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人文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此外,教材中的案例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搜集更多鲜活的实例,充分发挥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2 医学人文内容在生物化学教材中的融入
2.1 以实用为目的,满足医学生的需求
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主干学科,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结合紧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9]。笔者参与编写的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教材(ISBN 978-7-5214-0110-3),主要面向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旨在编写能够满足医学生的需求,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贯彻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理念。此教材尤其注重实用性和可读性,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每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为今后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开展人文教育开好头、打好底。
2.2 以案例为导向,渗透人文知识
生物化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有利于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编写教材时,以“知识拓展”的形式在每个章节均引入了一些精心挑选的案例,将人文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
例如,在介绍胆固醇代谢时,引入了竞技体育中兴奋剂违规的案例,部分运动员在获得物质利益和社会声望的诱惑下,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违规使用类固醇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以提高运动成绩,最终受到了取消成绩,终身禁赛的严厉惩处。通过这个例子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地面对竞争和压力,对待事情具备正确进行价值选择的能力,决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讲述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引入了2017年的“福远渔冷999”事件。因被发现涉嫌非法占有及运输大量鲨鱼,这艘渔船在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海洋保护区内被扣押,船员被该国法庭以“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罪”判刑,甚至引起了当地民众大规模的抗议游行,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隐藏在这起事件背后的,则是部分国人对“鱼翅”的追捧。结合生物化学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鱼翅”并不是所谓的滋补佳品,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口腹之欲带来的不仅是奢靡消费,还有恶化的生态环境。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培养良好的环保素质。又如经典案例“三聚氰胺事件”,使得国产奶制品行业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遭遇信任危机。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启发学生思考不法商贩的利益驱动、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丢失和监管部门管理道德的缺位是如何导致事件一步步发酵的,将法律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学生的道德责任。
在遗传信息传递篇,引入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社会热点问题,旨在启发学生该如何面对有争议的科学问题。近年来,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基因诊断技术获得了显著的进展,该技术能够锁定个人病变基因、预测患病风险,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尤其是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10]。然而人体患病的因素既与基因突变有关,又与环境、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基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疑,基因测序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针对某些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病,基因治疗既体现出巨大的优势,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人体带来潜在的损害。通过这些案例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盲信盲从,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解决科学问题既要回到科学本身,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要直面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医学伦理挑战,自觉接受伦理学的约束,遵循医学伦理道德。在专业知识中融入科学素质和医学伦理素质教育。
3 新编教材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 以教材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目标体现为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三个方面。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上位目标,指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目标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需要清晰、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我们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实现生物化学课程素养目标的主要落脚点,以新编教材为基础,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重点将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和环保素质列入课程教学目标[11],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定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的授课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3.2 把握教学内容,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人文教育
在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开展人文教育难在如何确保人文内容的“有机融入”,既要避免生搬硬套导致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又要避免喧宾夺主,冲淡专业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梳理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中寻找人文教育的“靶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在合适的地方选择合适的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拓展”“临床案例”“知识链接”等内容非常感兴趣,极易引发学生的感触和共鸣。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情感变化,调整授课内容,结合本领域内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2018年底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结合教材讲清楚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使学生思考将该技术用于编辑婴儿基因的潜在风险是什么,为何引起了科学界广泛的批评和反对?类似的例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启发学生思考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使学生自然接受,认可人文教育就是专业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人文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有机融入。
3.3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人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实施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息。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传统课堂讲授为基础,广泛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近年来发展起来的“PBL”“TBL”“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从教材中选择案例开展了“PBL+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前给学生布置问题:关爱“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遗传代谢病与苯丙酮酸尿症(PKU)。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倾听和鼓励为主,适当引导学生将讨论的主线集中到生物化学相关内容上来,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课程知识,掌握PKU等遗传代谢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一方面是医学生对与其专业相关的临床案例特别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文献资料、新闻报道比较多,学生容易收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概括总结,辅以实例,强调PKU不是绝症,是可控可治的,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能够帮助这类疾病患者改善生存质量,重燃对生活的希望。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启发,将人文内容融入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
4 结语
通过编写教材,我们以案例为导向,将人文教育融入教材,融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和环保素质等教育内容。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依靠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全面贯彻人文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本人的医学人文素养将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贯穿医学生职业生涯的终身教育,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我们在生物化学教材编写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倡导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基础教育,实现人文教育的早融入、多融入,以期为更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