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

2020-02-16张丁莹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培养目标

张丁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根本目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笔者以为应紧抓新生入学这一有利契机,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为突破口,为广大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1 做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关键期,是做好研究生培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入口和突破口。

首先,从研究生群体的普遍特点来看,紧抓研究生新生入学这一有利契机,可以从源头上提升研究生培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教育和引导作用[1]。与大学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思想上更加独立多样,对群体的依赖性较低。研究生入学后,易出现生活涣散、脱离组织的状态,造成了研究生对自身成长目标不明确、对学校及院系归属感不足、心理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大大增加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度。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到,研究生新生作为大学新生群体的一部分,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校园走向校园,却面临显著不同于本科生的学习科研要求和就业工作预期;非本校生源的研究生新生还面临要尽快适应陌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压力,这也使得新生相较于高年级研究生更易于接受教育引导。因此,从“源头”抓起,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可以有效减少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阻力。

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特殊性,使得做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的贯彻落实,给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也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在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阻力,都可以尝试通过“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来实现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大方面:

1.1 有利于帮助研究生尽快了解并熟悉培养目标及培养流程,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了解并熟悉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流程,是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工作环境,做好学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入学教育的不到位甚至缺位,则使得研究生对未来三年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流程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盲目学习的状态,由此造成在研究生后续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隐患。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则集中表现在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对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

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认识到“研究生”和“社会规培生”的本质区别。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医教协同的“统一体”,除了按要求完成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还应具备基本的科研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研究生把自己与单纯的“规培生”相等同,长期处于科研问题意识不足、盲目完成轮科任务的状态,甚至一味计较薪酬差距,未能专心于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的提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二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对培养目标认识模糊,专业认可度有待加强。“双轨制”的推进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就业于医疗单位提供了更多机遇,就业或读博的选择余地较大;而学术学位研究生若欲从事临床工作则需在毕业后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读博信念不坚定以及从事临床工作的时间成本,造成了许多学术学位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诸多迷茫与困惑。

“方向决定道路”,对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则与之相对应的培养流程就难以了然于胸。故而,部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对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与运用;而缺少整体规划也使得研究生的学业紧迫感进一步放大、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这亦已成为当前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诱因,为研究生的后续培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少难题和阻力。

因此,做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有利于帮助新生在入学关键期了解并熟悉培养目标及培养流程,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适应“研究生”“规培生”的双重身份,激发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术学位研究生正确认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差异,帮助他们树立长远发展观念,增强他们对学术学位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1.2 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

无论是本校生源还是非本校生源,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都存在一段调整适应的过程。由于“研究生导师”角色的加入及其作用的发挥,使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与本科阶段的集中式教育大有不同。研究生新生能否尽快适应新阶段新模式,入学教育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一是有助于引导研究生深入认识研究生导师“首要责任人”职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意见》的出台为研究生导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不是仅靠导师单方面的努力,更需要研究生的主动沟通与积极配合。特别是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对专科轮转时间少、跟师时间少的现实困境,如果缺乏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意识、缺乏与导师有效沟通的方法,就很容易陷入研究生盲目临床轮训、导师难以跟踪的“怪圈”。因此,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初,帮助研究生树立起“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是全面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要求,更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是有助于引导研究生尽快适应“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模式,发挥协同育人效应。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推行“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模式,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进一步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精细化的有效途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体制的特殊性,使得入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博士分别在结束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将到各二级学院做实验或参加临床轮训,而分散的轮转安排、单一的实验室环境、繁重的科研临床任务,则将进一步使得研究生交际范围受限、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减少、人际交往愿望降低。因此,如果错过了新生入学教育这一关键期,研究生就更难形成对二级学院及学校的归属感,而“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模式运行不畅,不仅徒增了学校和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也进一步降低了研究生对学校及学院的归属感。

2 完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做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培养的特殊性,校院协同、分场次、分阶段统筹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2.1 学校统筹掌大局

从学校层面,应由研究生院统筹安排研究生新生迎新、开学典礼、新生心理问题筛查反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手册》的编订等全局性工作。

开学典礼为新生扣好研究生阶段的第一颗扣子。在开学典礼上,邀请党委书记为研究生上入学教育第一课,结合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研究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邀请优秀研究生导师围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新生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形成整体认知,提高新生的自学意识和问题意识;与此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教育,提升研究生对职业的敬畏感。开展“听国医大师讲故事”活动,引导研究生感悟校史底蕴、培养爱校情怀,而国医大师的成长经历和奉献精神也将激励研究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做好新生心理问题筛查反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医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事实不得不引起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生院应统筹安排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将筛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各院所新生辅导员及研究生工作秘书,从源头上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编制《研究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特别是对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方面进行专题介绍;与此同时,研究生院可组织开展专题辅导讲座,帮助研究生尽快适应导师负责制的学习模式,提高与导师的交流实效,从而助力于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全面落实。

2.2 学院协同显特色

由于招生体量远低于本科生,以往许多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选择采用“由研究生院统一开展入学教育”的形式,包括开学典礼、培养学位及奖助贷政策宣讲等。时间短、信息量大,使得这种“满堂灌”式的入学教育并未取得较好效果。由学院协同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好“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提升研究生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提升。

(1)分场次开展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流程的专场培训

在“双轨合一”背景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应分别组织开展专场培训,介绍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流程,并着重介绍对课程、学分、论文发表、学位申请以及临床技能考核的要求。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介绍规范化培训考核评价要求外,还应加强对《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2015〕9 号)等文件的解读,引导新生充分认识到“研究生”与“社会规培生”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取得毕业证、学位证、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四证合一”的目标倒推,帮助新生理清每个时间节点须完成的学习科研临床任务[2],充分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应让新生提前认识到“专科轮转时间少”“跟师学习时间不足”以及“5加2”“白加黑”的学习工作状况,引导研究生提高自学意识和提问意识,通过互联网打破与导师交流沟通的时空局限,提高跟师学习实效。

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则应着重引导新生正确认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差异,引导他们树立长远发展观念,增强他们对学术学位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帮助新生尽快步入科研正规。

(2)分阶段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起点”提前。以往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是在开学报到后进行。新生在参加为期一天的入学教育后,就匆忙开始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使得入学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各院所可在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提前建立新生交流QQ或微信群,并将学校及学院的相关工作安排、学生活动情况、奖助贷政策指引等信息同步推送到新生群,与新生提前交流互动。与此同时,可让新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熟悉《研究生手册》,“带着问题”参加新生入学教育,从而有效缩短新生对新学习阶段的适应期。

创建学院育人品牌,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必选”内容外,各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本院实际,可探索开展“自选”活动,创建育人品牌。例如,可以党团组织为依托,组织开展新生团队建设活动,通过游戏交流以及思想教育,提升归属感,为后续培养工作和学生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3];组织辅导员和研究生工作秘书、研究生导师见面会以及朋辈交流会,通过交流沟通,相互作用,探索自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导师负责制的新学习模式。

探索建立入学教育成效反馈机制。为了有效避免集中培训“耳旁风、听了忘”,建立入学教育成效反馈机制,是使培训内容入脑入心,提升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馈:一是推行入学教育效果测试反馈制度。即选取《研究生手册》以及入学教育中提及的关键内容,以问卷星的形式发送给研究生作答,确保新生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流程入脑入心。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成效反馈的重要环节。新生在导师、辅导员和生涯规划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个性和特质做好生涯规划,包括临床学习目标、科研学习目标以及就业深造目标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致三年后的自己”的书信活动,信件密封后由辅导员保管并在毕业时返还,以仪式感提升研究生的归属感。值得注意的是,应提醒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4],应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对自身与外部环境进行评估权衡,及时调整,及时修正。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做好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是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入口和突破口。随着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双轨制”的落实,做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培养的特殊性,校院协同、分场次、分阶段统筹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为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