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 对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与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20-02-16巢惠民王劲武王自勇
胡 静,巢惠民,王劲武,王自勇
(合肥市滨湖医院影像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0)
肺癌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症状以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为主。发病后及早确诊并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速度,延长患者的寿命[1]。临床用于诊断肺癌的金标准,以病理检查为主[2]。但该诊断方式存在创伤,患者痛苦大,且检查效率低[3]。有研究指出,采用螺旋CT 诊断肺癌,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8 年7 月—2019 年9 月疑似肺癌患者 38 例,男29 例,女9 例,年龄45 ~85(n=38)患者作为样本,性别:男/女=29/9,年龄(70.4±8.4)岁。
1.2 纳入标准
(1)怀疑肺癌。(2)无其他合并症。(3)能够依从检查。(4)自愿参与。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螺旋C T 检查:(1)检查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2)检查中,嘱患者取仰卧位。(3)自胸廓入口部分至肺底进行扫描,电压100k V、参考电流150m A、螺距1.0m m、层厚2.0m m。(4)采用标准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MPR 后处理。(5)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CT 图像对肺癌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处理数据,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准确率
38 例患者均经手术、气管镜或CT 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除2 例经病理学证实为炎性病变外,其余36 例均为肺癌,其中包括腺癌18 例、鳞癌11 例、小细胞癌5 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 例。CT 的准确度为94.74%(36/38),与病理诊断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2.2 患者的CT 影像学表现
(1)部位:右肺占72.2%(26/36),其中右肺上叶14例、右肺中叶3 例、右肺下叶9 例,左肺占27.8%(10/36),其中左肺上叶6 例、左肺下叶4 例。(2)69.4%(25/36)的患者结节边缘呈锯齿状或见小棘突起。(3)41.6%(15/36)的患者,结节内部可见支气管充气影。(4)69.4%(25/36)的患者,见血管集束征。(5)患者结节临近胸膜凹陷约36.1%(13/36),肿瘤内部坏死33.3%(12/36),5.6%(2/36)患者可见不均匀厚壁空洞,内壁不规则,5.6%(2/36)的患者可见斑片状钙化。
3 讨论
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居民亚健康状况的加重,使得肺癌的发病率明显提升。常规取结节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结节的病理性质,实现对疾病的诊断。但因病理检查效率低,且存在创伤,故患者缺乏接受检查的意愿[4]。螺旋CT 为影像学技术的一种,具有无创伤、检查效率高的特点。此外,该检查方法成像清晰度同样较高,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CT 图像,实现对结节性质的判断,达到诊断肺癌的目的[5]。本组采用螺旋CT 诊断者,准确度为94.74%,与病理诊断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T 用于诊断肺癌,准确度较高。
明确肺癌的CT 影像学表现,是对疾病进行确诊的关键。本文研究发现,本组肺癌患者中,结节位于右肺者占72.2%(26/36),结节位于左肺者占27.8%(10/36)。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T 诊断疾病,有助于定位肺癌,明确结节位置,为临床提供参考,制定治疗方案。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肺癌患者中,69.4%(25/36)的患者结节边缘呈锯齿状,或见小棘突起。41.6%(15/36)的患者,结节内部可见支气管充气影。采用CT检查时,如见上述特征,应重点考虑肺癌的可能。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肺癌患者中,69.4%(25/36)的患者见血管集束征,36.1%(13/36)患者结节临近胸膜凹陷。临床可通过对述CT 征象的观察,实现对肺癌的诊断以及鉴别。通过对肿瘤内部坏死、钙化及空洞等情况的观察发现,肺癌患者中33.3%(12/36 肿瘤内部坏死,5.6%(2/36)的患者可见不均匀厚壁空洞,内壁不规则,5.6%(2/36)的患者可见斑片状钙化。总结发现,分叶征、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为肺癌的四种主要征象。上述征象的出现,与病灶生长不均匀、支气管向结节聚拢等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采用CT 检查确诊为肺癌,临床应立即制定方案,通过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为进一步提高检查率,临床应于检查前,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综上所述,采用螺旋CT 诊断肺癌,可明确结节所处部位,且可通过对结节边界、周边状态及内部情况等的观察,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误诊率低,影像清晰,无创伤的特点,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