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阿帕替尼不良反应验案二则

2020-02-16贾火生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阿帕承气汤肠梗阻

贾火生

(泸州市中医医院 肿瘤科,四川 泸州 646000)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很多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旦出现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患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好多中晚期患者又不愿意放化疗,于是分子靶向治疗成了他们最后一根稻草。比起传统的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有更强的针对性,相比细胞毒类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较小,但是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随着其广泛应用,日益突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毒性、心血管毒性、胃肠道毒性等,还有血栓栓塞、胃肠道穿孔、肝毒性、血液性毒性、蛋白尿、甲减、神经及呼吸系统毒性等[1],但发病较少;而现代医学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肯定,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在治疗分子靶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值得深入研究,积极推广。

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YN968D1),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又名阿帕替尼,是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新药,于 2014年10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阿帕替尼正在多种实体瘤(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肝癌及结直肠癌)中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阿帕替尼可高度选择性地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以c-Kit、Ret基因和c-Src基因为靶点阻断下游的信号转导,从而发挥抗肿瘤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2]。目前,阿帕替尼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随着其应用的不断拓展,不良反应也逐步显现出来,从Ⅰ~Ⅲ期临床试验可见,患者受试后出现最多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和手足综合征等[3];而笔者遇到的阿帕替尼不良反应为口腔溃疡、不全性肠梗阻等消化道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多为可预期、可耐受和可控,可以通过剂量中断或降低剂量来处理。笔者在临床中,经常活用经方治疗分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所致的不良反应,通过积极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优势特色,效果显著,现举病案二则以资验证,并与同道分享。

1 活用半夏泻心汤治疗阿帕替尼所致口腔溃疡

半夏泻心汤摘自《伤寒论》,此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为变和解少阳之剂和调和寒热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此方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此为本方配伍特点[4]。

2 验案举隅

某女,36岁,2017年8月16日初诊,左下腹部包块4年余,伴腰痛1年余,伴口腔糜烂3天。患者于4年前诊断为左下腹部转移性腺癌,未找到原发灶,曾行化疗数次;1年前,开始出现腰部疼痛,相关检查提示腰椎转移,予以盐酸吗啡缓释片控制癌痛,近一周开始服用阿帕替尼片250 mg po qd行分子靶向治疗,3天前出现口腔糜烂,伴声音嘶哑,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稠痰,腹胀、腹痛,腹泻2~3次/天,每次少量黄色稀便,口干口苦,口淡无味,身软乏力。检查:大便常规+OB:颜色黄色,性状黏液稀便,红细胞10~15HP,白细胞>40HP,潜血(+),镜检其他查见真菌,二便细菌培养加药敏:白色念珠菌。西医诊断:①左下腹壁转移性中分化乳头状腺癌,化疗后行分子靶向治疗中;②骨转移瘤;③肺转移瘤;④癌性疼痛(阿片耐受);⑤肺部感染;⑥口腔溃疡。予抗感染、止痛、唑来磷酸抗骨质破坏。入院时中医诊断:癥瘕,气虚毒瘀,中药予四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解毒,具体组方:党参10 g、茯苓10 g、甘草6 g、麸炒白术10 g、炒白扁豆10 g、薏苡仁15 g、山药10 g、莲子心10 g、砂仁6 g、桔梗10 g、芦根15 g、板蓝根15 g、大枣10 g、姜厚朴10 g、防风10 g、黄芪10 g。5天后患者以上症状无明显缓解,反而出现下午反复发热,体温高达39.4 ℃。西医诊断:感染合并癌性发热;但调换抗生素后仍无效,患者复查各炎性指标不高,经和药师讨论后,停用所用抗生素,予以中医中药治疗,察其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细、数,结合患者舌脉象,目前中医诊断:癥瘕合并口腔溃疡;证候:脾虚胃火、寒热错杂;治则:健脾泻火、寒热并调;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物组成:姜半夏10 g,黄芩6 g,干姜5 g,党参30 g,酒黄连10 g,大枣10 g,炙甘草20 g,细辛3 g,肉桂5 g,白芍30 g,粉葛30 g,升麻6 g,山药10 g。同时配合金蚕洗剂漱口。三剂后诸证减轻,再三剂后诸证消失。

按:患者久病脾肾亏虚,以脾虚为主,阿帕替尼为分子靶向药物,中医认为其为辛热之品,助胃火,加上脾虚不能制胃火,胃火上炎,则口腔糜烂,伴声音嘶哑,口干口苦;脾虚失运、胃失和降、肠道失司,则腹胀、腹痛,腹泻2~3次/天,每次少量黄色稀便,口淡无味;脾虚失运、聚湿成痰,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则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稠痰;气血生化无源,则身软乏力;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健脾泻火、寒热平调,酌加细辛、肉桂,补脾肾之阳,取“脾得阳始运,久病及肾”之意,重用粉葛升阳止泻;加白芍30 g,配合炙甘草为芍药甘草汤解痉止痛;山药加强健脾,升麻引药上行,又配合粉葛升阳止泻,故效如浮鼓。后以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调理善后。

中医一般把肿瘤归结为毒瘀内结,加上患者久病,多程化疗,正气亏虚,辨证为:气虚毒瘀,予四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益气活血、化瘀解毒。对于不良反应,西医一般是进行抗感染治疗,往往无效,还可能发生二重感染。此患者采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准确,疗效显著。笔者认为,许多人认为中医中药无效,其实是学艺不精、辨证不准确而已,大可一笑置之。

2 柴枳承气汤加减治疗阿帕替尼所致不全性肠梗阻

2.1 柴枳承气汤方成及主治

柴枳承气汤由大承气汤加元胡15 g、柴胡10 g、木香10 g、黄芩10 g、赤芍15 g、栀子10 g组成,摘自《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西医治疗不全性肠梗阻多采取禁饮禁食、输液、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等治疗;不全性肠梗阻属于中医“肠结”范畴,中医讲究禁饮食不禁药,口服和灌肠同时进行,多有奇效。大承气汤为寒下代表方剂,在《伤寒论》中主治阳明腑实证,此证是由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阻塞肠道,腑气不通所致。故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鞭,苔黄燥起刺,脉沉实等证。古人将“证”概括为“痞、满、燥、实”四证。大承气汤四药相合,即苦寒大黄和咸寒芒硝相须为用,泻热通便,以治燥实,又有苦温厚朴和苦辛枳实行气导滞,消痞除满,以治痞满,助大黄、芒硝推荡积滞,攻下热结。泻下行气并重,共奏峻下热结之功。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故方名“大承气汤”。加上赤芍、元胡、柴胡、木香、黄芩、赤芍、栀子加强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防止肠梗阻导致局部血瘀引起组织坏死,用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甚者。在煎服方法上注意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防止硝、黄久煎,泻下之力减弱[5]。

2 验案举隅

某男,65岁,因“胃癌剖腹探查术后5月余,伴腹胀1月余,加重1周”于2017年3月8日就诊。患者于5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不适,遂到“当地医院”以“慢性胃炎”诊治(具体不详),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于2016年5月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癌(具体不详),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癌灶已经扩散,无法行手术切除;于术后行输血治疗1次,恢复可,排除化疗禁忌后,予“替吉奥胶囊”化疗4~5周期(具体不详),相关复查提示肿瘤进展及耐药,自行暂停继续化疗。于2016年11月2日到我院门诊部行无痛胃镜(检查号:ES161123100412)示:胃术后改变,胃空肠吻合术?胃体窦交界处新生物[胃癌]。活检:胃体窦交界处X2,病理诊断(2016-11-14病理号:162976):“胃体”肠化萎缩性炎,部分上皮呈黏膜内癌改变。1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呃逆、纳差、身软乏力,无呕血、黑便、腹痛、吞咽困难等症状,遂到我院门诊以中药调理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于2017年2月21日入我院,完善胸腹部CT:①右肺及左肺下叶散在感染灶,左肺上叶肺大泡形成;②左侧肱骨头结节状致密影,考虑骨岛可能性大;③结合病史,考虑胃癌伴广泛腹水形成;④部分肠系膜肿胀、增厚,转移?⑤左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水,左侧输尿管显示不清,部分似与周围筋膜黏连。考虑“胃癌剖腹探查术后广泛转移”,予以护胃、增强免疫力、扶正抗癌等对症支持治疗,9天后好转出院,住院期间开始口服阿帕替尼片250 mg qd抗癌治疗5天,无特殊不适。出院后2天,患者出现腹胀加重,伴呃逆、纳差、身软乏力,无呕血、黑便、腹痛、吞咽困难等症,再次于2017年3月8日入我科行腹部立位片:腹肠管扩张、积气,并见液平征象,考虑不全性肠梗阻。查体:神清神差,营养不良,形体消瘦,扶入病房,胸廓约呈桶状。中上腹部有一长约12 cm纵行手术瘢痕,腹软未及包块,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先西医予以禁饮禁食、输液、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等治疗5天后,病情无缓解,未口服任何中药汤剂。患者自述腹胀、呃逆更甚,苔黄燥起刺,脉沉实。复查腹部平片:腹内局部肠管积气、扩张,中上腹可见多发大小不等液气平面,考虑小肠梗阻,较2017-3-8片梗阻征象明显。西医诊断:胃癌剖腹探查术后广泛转移合并不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胃癌合并肠结,证候:阳明腑实证,治则:峻下热结,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处方:大黄9 g,芒硝15 g,厚朴18 g,枳实18 g,元胡15 g,柴胡10 g,黄芩10 g,赤芍15 g,红花10 g,木香10 g,栀子10 g。禁食不禁药,从胃管打入中药煎剂夹闭,同时配合灌肠、七消散塌渍腹部行气通腑。

按:患者平素嗜好烟酒,喜食肥甘厚味等刺激辛辣食物,正气受损,正气亏虚,脾胃受损,脾虚聚湿成痰,痰阻脉络,聚而成毒,瘀毒搏结于胃,发为此病。阿帕替尼为分子靶向药物,中医考虑其属于辛热之品,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阻塞肠道,腑气不通,致腹胀加重,伴呃逆、纳差、身软乏力;虽然患者年老,胃癌日久,正气亏虚,但是目前阳明腑实之肠结为标,自古中医非常重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故投以柴枳承气汤加减峻下热结、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此方中,大承气汤为急下存阴之剂,峻下热结;加元胡、柴胡、木香行气导滞;赤芍、红花活血化瘀;栀子、黄芩清热解毒。治疗1周后,诸证皆除。后以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散结,调理善后。

3 讨论

有些人怀疑中医中药治疗急危重症的有效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也是以大承气汤加减汤剂口服、经胃管灌胃或中药保留灌肠,患者症状缓解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手术率低,即使发生重症胰腺炎,病死率也是全球最低,所以大胆深入挖掘中医中药对某些急危重症的治疗,配合现代医学,在目前全球医学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可大大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致残率。

中医一般将化疗药归属为寒性药,将靶向药归属为热性药,所以使用靶向药物后,患者容易化燥伤阴,故其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热证或虚热证或寒热错杂,临床辨证论治时,应注意先辨寒热,再辨虚实,否则效果不佳甚至加剧患者病情,本研究的两例患者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后,一者化火(虚火),一者化燥伤阴液(肠燥阴亏),无论其变证丛生,只要辨证准确,思路清晰,效如浮鼓。不过,中医治疗不良反应的病例数还不是很多,以后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固定经方,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合各种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深入探讨各种经方的现代药理作用。

随着现代各种抗癌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癌症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种慢性病,不治之症的传说早已被打破,但是这些新的治疗手段的相关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示出来,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新的痛苦,而现代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效果不肯定,费用昂贵,新的不良反应多,而我们中医中药博大精深,正好发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特色。通过深入挖掘中医经典,大胆灵活使用经方,可以给癌症患者带来不少福音,减少其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这是值得广大中医同仁深入研究探讨、发扬光大的大事。

猜你喜欢

阿帕承气汤肠梗阻
阿帕替尼联合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影响
——评《卵巢恶性肿瘤诊疗手册》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变更声明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奥曲肽联合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