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锋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血管性头痛验案三则
2020-02-16左曜玮唐林海毛嘉媛陈晓锋文晓东
左曜玮,彭 旋,唐林海,胡 伟,毛嘉媛, 陈晓锋*,文晓东
(1.广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神经内科, 广西 南宁 530001;3.贺州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广西 贺州 542899)
血管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治愈率低等特点,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1]。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颅内血管痉挛、收缩及颅内血管扩张等因素有关。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多为对症处理,虽可暂时缓解临床症状,但一般难以彻底治愈。祖国医学对于头痛的论述较早,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风论》亦有记载:“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此处的“脑风”“首风”即属“头痛”范畴。祖国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有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开创了治疗头痛的先河[2]。
陈晓锋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三区主任,中央电视台10套《健康之路》特约专家,师承我国著名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陈教授从事脑病科临床20余年,治学严谨,熟读经典,深研经方医学,立志做一代经方传人。陈教授在临床上运用经方治疗脑病疗效显著,获得患者的广泛好评。现将陈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血管性头痛的几则验案与同道分享,以期共同发扬经方医学,造福更多病患。
1 病案举隅
1.1 乌梅丸医案
赵某,女,68岁,2018年7月15初诊,主诉:反复头痛5年余。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以巅顶部胀痛为主,休息后可缓解,无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发热恶寒、偏侧肢体乏力等,头痛发作时自服镇痛药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多年来曾到区内外多家医院就诊,多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疗效不佳,后经朋友介绍至陈教授门诊要求中药治疗。刻下:巅顶部胀痛,伴口舌生疮、易上火、易心烦,面色常潮红,下午为甚;畏寒肢冷,以腰背部尤甚,腰膝酸软,夜尿多;纳寐欠佳,进食寒凉食物易腹泻;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左侧寸脉亢,双侧尺脉弱而沉;督脉探测见第7颈椎处较热,由上往下至命门处逐感冰凉;额头探测见额头温度较高。患者既往有5年高血压病史,平素规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血压,目前血压控制尚可,检查:BP140/80 mmHg,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半月前经外院头颅MRI+MR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六经辨证为厥阴病。给予乌梅丸加减:乌梅30 g、细辛3 g、党参10 g、制附子10 g、干姜8 g、黄柏20 g、黄连6 g、当归8 g、花椒10 g、肉桂3 g,延胡索12 g。7剂,每天2次,予蜜糖调和后温服。7剂后复诊,患者诉头痛较前明显减轻,易上火症状亦改善。遂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后,上热下寒症状基本消失,主要还存在四肢冰凉,进食寒凉食物易致腹泻等中下焦虚寒脉证,后改为四逆汤+理中丸继续巩固治疗,随访半年头痛未见发作。
按: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方中乌梅味酸涩性平,善清降相火,为君药,合黄柏、黄连以清降上焦之热,除烦;佐以附子、干姜、细辛、肉桂、花椒温中下焦之寒;党参、当归益气养血;延胡索性温,善活血理气止痛。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方中虽有黄柏、黄连,但患者竟不觉得苦,药对证也。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然而后世诸多经方医家认为其是治疗上热下寒之经典方。本案患者主要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先按照西医辨病思路分析并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脑出血等危险疾病,考虑到患者既往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故运用经方体系先进行六经归属和多纲辨证,继而辨方证,方证对应。患者初诊时表现为巅顶部头痛、四肢冰冷、腰膝酸软、易口舌生疮、易上火、心烦,纳寐欠佳,舌质淡苔白腻而滑,左寸脉亢双侧尺脉弱而沉。四诊合参,发现患者有典型的上热下寒表现,故首诊时辨证为厥阴病,选用乌梅丸加减。患者服用14天后头痛明显改善,上热症状基本消失,主要还有中下焦虚寒脉证,根据患者现脉证重新进行六经辨证归属为太阴病,因此改为四逆汤+理中丸继续巩固治疗。
1.2 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医案
李某,男,51岁,2018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6月余。自诉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胀痛为主,头痛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无头晕、恶寒发热、偏侧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等不适。患者曾多次在外院治疗,口服盐酸硫必利症状稍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遂至我院门诊寻求中药治疗。既往发现血压升高2月余,平素规律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1片,qd,血压控制尚可。查体:BP:134/84 mmHg,经头颅MRI+MRA检查,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刻下:头痛,不恶风,汗出不多;无腹胀腹痛,纳尚可,二便调;时有口干口苦,无胸肋胀满;畏寒,无四肢冰凉;无口腔溃疡,无上火;无心慌、心悸,无气上冲。舌淡,苔稍厚,右侧关脉弦,左侧尺脉沉。当时根据现脉证,六经辨证为:少阳太阴合病。处方: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拟方:柴胡25 g、法半夏15 g、黄芩10 g、党参10 g、炙甘草6 g、生姜12 g、大枣10 g、吴茱萸9 g,7剂,2次/d。2018年12月5日二诊,头颅MRI+MRA结果回报未见明显异常。诉头痛有所好转,本次就诊患者自觉畏寒明显,汗出正常,无恶风;无明显口干口苦,无胸胁苦满;无腹痛解稀溏便,小便少;无口腔溃疡等易上火表现。舌淡红,苔稍白腻,脉沉。二诊根据现脉证进行六经归属,辨证为太阴病,处方: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拟方:附片15 g、白术30 g、茯苓30 g、白芍12 g、生姜15 g、大枣15 g、炙甘草12 g、川芎15 g、桂枝30 g、延胡索10 g,7剂,2次/d。2019年1月16日三诊,诉头痛症状明显好转,畏寒症状较前减轻,小便量亦较前增多。遂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0剂。2019年1月25日电话回访,诉头痛症状消失,无畏寒表现,且自觉精神状态较前明显改善。
按:本案患者首诊时刻下:头痛,诉口干口苦,舌淡,苔稍厚,右侧关脉弦,左侧尺脉沉,同时结合其畏寒,故首诊时辨证为少阳太阴合病,选用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患者服用7剂后病情有所好转。二诊时根据患者现脉证重新进行六经归属,患者“畏寒”症状尤为明显,且小便量少,已无明显口干口苦,脉沉、苔厚。此时少阳病已不明显,主要以太阴病为主,改予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服用7剂药后,诉“头痛、畏寒、小便少”等症状明显好转。续服10剂后症状消失,自觉精神饱满。《伤寒论》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患者病情是可能发生变化的,因此医者在临证之时应及时根据患者现脉证重新进行六经归属,调整治疗方案,以顺应病情变化,方能效如桴鼓。
1.3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吴茱萸汤案
黄某,女,50岁,2019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8年,再发加重2月。自诉8年前感受风寒后出现头痛,以巅顶、颞部为主,无恶寒发热、头晕目眩、肢体乏力、言语不清、恶心呕吐、饮水呛咳等不适。曾多次在外院及我院予中西医药物治疗,行颅脑CT、MRI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经朋友介绍到我院门诊治疗,查体:BP:125/74 mmHg,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刻下:头部疼痛,恶风不明显,乏力,动辄汗出;时有口干口苦、胸胁胀满;夜间烦热、梦多;纳一般,大便稀溏,冷饮后尤明显;畏寒,四肢冰冷,小便尚可。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根据现脉证,六经辨证为厥阴太阴合病,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吴茱萸汤+黄芪,拟方:柴胡30 g、桂枝15 g、天花粉10 g、黄芩12 g、煅牡蛎15 g、干姜10 g、制吴茱萸8 g、党参10 g、生姜15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黄芪25 g,7剂,2次/d,温服。2019年2月27日二诊,诉服药第3天自觉头痛程度开始较前有所缓解,遂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0剂,2019年3月29日通过微信欣喜告知:近1月来未有头痛复发。
按:此患者首诊时刻下:头痛,时有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脉弦细;夜间烦热、梦多、畏寒肢冷,乏力感,上热下寒明显,此属厥阴;大便稀溏属太阴;同时患者平素乏力感明显,动辄汗出,脉弦细,属气虚。合参可知,此患者病情经六经辨证为厥阴太阴合病夹气虚,续辨方证对应,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吴茱萸汤+黄芪。六经辨证准确是临证首要前提,继而经方选用精准,方证对应,临床上往往效如桴鼓。
2 结语
陈晓锋教授常教导年轻医生,西医和中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模式不同,但两者互有长短。中医走中医经典经方路线,西医走西医技术先进路线。在临证之际,建议中、西医结合,知此知彼,取长补短,切不可相互排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把握疾病的特点,能更为直观清楚地了解疾病的危重程度、转归及预后。陈教授同时指出,临证遣方用药时亦应注意将辨体质与抓主证等进行紧密有机的结合,万不可固执一经,顾此失彼。经方是历经千古锤炼之方,更是传统中医方剂的集大成者[3],方证对应正是其灵魂所在,临证时应先辨六经、多纲,续辨方证,尤其注意在类方中辨方证,精准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经方,最后运用原方原量或者原方加减一二味,不必过多加减,以求方证、药证相对。诚如成无己所注《伤寒论》第317条所言:“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经方用得精准,在血管性头痛的治疗中往往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