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解通圣散治疗慢性唇炎临床研究
2020-05-13李林育席建元
李林育,席建元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慢性唇炎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朱红色嘴唇,并伴有蛋白鳞屑的异常产生[1],目前慢性唇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学检查可发现淋巴浆细胞浸润[2],治疗上通常选用抗过敏止痒药及多种维生素口服,局部外用保湿剂、抗生素软膏或激素药膏等对症处理[3-4],虽然部分患者经此治疗能够暂时缓解症状,但治疗后常常容易反复发作,疗效并不理想。本研究以慢性唇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双解通圣散对慢性唇炎患者有效率、症状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70例慢性唇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18~48岁,平均(31.83±7.40)岁;病程2~83个月,平均(27.37±3.18)个月;治疗前症状积分为5~14分,平均(9.20±2.40)分。对照组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18~48岁,平均(32.51±7.44)岁;病程4~83个月,平均(27.63±3.90)个月;治疗前症状积分为5~14分,平均(9.23±2.56)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5-6]皮损多始发于下唇中部唇红缘,此后可逐渐累及上唇,或可累及于面部;唇红反复干燥脱屑,皲裂或结痂,部分伴有烧灼感、触痛和疼痛;多见于女孩或青年妇女;病程较长,有反复性,常迁延数月至数年之久。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唇炎诊断标准;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48岁,病程为1~84个月;发病以来近4周尚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患者无其他脏腑器官的系统性损害;了解该项研究目的与方案后自愿参与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7]排除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引起的唇炎;排除全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排除念珠菌感染、扁平苔藓等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需长期服用其他药物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医用冷敷料(广州创尔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 g/支)局部外涂,3~4次/天。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口服中药汤剂双解通圣散(防风10 g、荆芥10 g、薄荷5 g、麻黄5 g、连翘10 g、栀子10 g、黄芩10 g、生石膏15 g、白术10 g、滑石15 g、川芎6 g、当归10 g、甘草6 g)。渗出倾向较重者,加苦参10 g、薏苡仁15 g;局部糜烂严重者,加白及10 g;反复瘙痒不止者加蝉蜕5 g、白鲜皮10 g、徐长卿10 g。每日1剂,早晚各250mL分服。两组疗程均14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体征进行记录,按照无、轻、中、重度各分为0、1、2、3级,分别计0、1、2、3分。具体如下:皮损面积:0级为无,皮损累及1/2红唇部为1级,皮损累全部红唇部为2级,皮损累及全部红唇及口周皮肤为3级;红斑/肿胀程度:0级为无,稍微发红,轻度肿胀为1级,发红明显,肿胀累及整个唇部为2级,红紫色,口唇肿胀严重伴张口动作受限为3级;干燥/皲裂程度:0级为无,自觉轻度干燥,无皲裂为1级,较干燥且活动时出现纵向裂纹伴少许渗血累及整个唇部为2级,明显干燥,无活动时即出现裂纹伴渗血同时累及口周皮肤为3级;脱屑/结痂程度:0级为无,少量脱屑,无明显结痂为1级,明显脱屑并少许结痂同时累及整个唇部为2级,严重脱屑结有血痂同时累及到口周皮肤为3级;瘙痒/疼痛程度:无瘙痒、疼痛且活动自如为0级,轻度瘙痒或疼痛不适为1级,阵发性疼痛且有紧绷感,影响日常生活为2级,持续性疼痛不能忍受,且进食、张口动作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3级。
1.5 疗效评判标准[8]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痊愈:口唇部黏膜全部愈合,疗效指数为95%~100%;显效:口唇部各项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疗效指数为61%~95%;好转:口唇部各项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略有好转,疗效指数为20%~60%;无效:口唇部各项症状及体征未见减轻甚至较前加重,疗效指数小于20%。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向有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Z=-3.32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25.7%,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8);治疗组患者显效率为62.9%,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3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13);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7,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随访4个月,治疗组35例中5例失联,对照组35例中4例失联,未予统计。治疗组中复发4例,复发率为13.33%。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35.48%。两组复发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组(n=35)9.20±2.402.57±1.65*△11.5760.000对照组(n=35)9.23±2.565.03±3.11*-7.7050.000t-0.4614.128P0.6470.000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慢性唇炎治疗难度大,以往的研究表明激光剥离、冷冻手术和电灼等侵入性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有可能会引起患者严重不适,如嘴唇结痂、剧烈疼痛、疤痕等[9]。近年来有研究称光动力疗法可治疗慢性唇炎,但需要频繁治疗,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10-13]。韩国三星医疗中心皮肤科报道了在超脉冲模式下用0.5~1瓦的连续波CO2激光针孔法治疗慢性唇炎[1],取得较好的疗效,随访2年,仅有轻度角化过度鳞屑,但治疗周期较长,寻求安全有效、价廉的治疗方式,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中医将慢性唇炎称为“唇风”,该病名最初见于《外科正宗·卷四》:“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地黄丸,自愈。” 《灵枢·经脉第十》将本病命名为“唇胗”,亦称“紧唇”“唇肿”“鱼口风”等,如《疡医大全·唇风门主论》指出:“凡下唇肿痛,或生疮,名驴嘴风,上唇肿痛生疮,名鱼口风。”《医宗金鉴》云:“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痛。料此症多生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 《诸病源候论》中描述了本病的病机,乃脾胃郁热,蒸腾于口唇,故口唇生疮[14-16],而发病过程中又易受风热湿邪所侵,则见唇部肿胀、糜烂,伴灼热等不适,历代医家均主张以双解通圣散及甘露消毒丹等进行治疗[17]。
双解通圣散出自《医宗金鉴》,主疏散脾胃风热、泻火解毒。方中荆芥、防风、薄荷、麻黄乃清轻辛散之品,有助发散透热,使风热随汗出而散之于上;栀子、滑石泻火利水,使风热随便解而泄之于下;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当归、川芎、白芍有合血养肝之效;黄芩、石膏清中上之火,连翘解毒散结,白术健脾燥湿,桔梗助药力上行,直达口唇;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热、泻火解毒之效。对于渗出较严重者,佐以苦参、薏苡仁以益燥湿之效;局部糜烂为患者,加以白及收敛生肌;反复瘙痒不止者酌加白鲜皮、蝉蜕、徐长卿以疏风止痒。若局部肿胀疼痛较甚者,可酌加金银花、黄连、土茯苓以清热解毒。
席建元教授主张在双解通圣散治疗时,佐以外用保湿剂,疗效更佳,在治疗主症的同时兼顾次症,透散风热之邪的同时兼顾除湿、解毒,有效地缓解患者唇部不适症状,复发率低。本研究发现双解通圣散联合医用冷敷料与单纯使用医用冷敷料相比,可明显缓解慢性唇炎患者局部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