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穷主任医师运用苓桂术甘汤本源剂量验案举隅
2020-02-16王克穷
李 静,王克穷,杨 朋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王克穷,医学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肿瘤内科主任,从事肿瘤病研究30余年,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学验丰富,博采众长[1]。王克穷老师胆大心细,尤善运用中医腹诊[2-3],配合经方本源剂量[4-5]治疗内科杂病,临证组方遣药每获奇效。作者有幸跟师王克穷老师,受益匪浅。苓桂术甘汤是以治疗“饮停中焦”为主要病机的伤寒名方,王老师在临床上频繁使用,疗效确凿。现将王老师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介绍如下。
1 苓桂术甘汤组方
茯苓60 g(四两),桂枝45 g(三两,去皮),白术30 g(二两),甘草30 g(二两,炙)。
2 用法
上四味,以水1 200 mL(六升),煮取600 mL(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3 病案举隅
3.1 大剂量茯苓治头晕
患者崔某,女,22岁,2014年8月22日因“饮水不适后胸闷、气短、头晕两年余”就诊。自述两年前因春游贪凉饮冷后呕吐大量痰涎,后每逢春游饮水饮食后稍加活动即感腹满、胸闷、气短、头晕,随即呕吐清水与食糜,平时诸证减轻。曾服用胃舒平、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效果不佳。刻下:形体偏瘦,精神尚好,食欲欠佳,饮水不适后胸闷、气短、头晕,常自觉心悸,多梦易惊醒,二便可,大便后有肛门重坠感。腹诊:腹壁柔软、肌力偏弱、脐上脐下均有动悸。舌胖大苔薄白,脉细弱。《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65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选苓桂术甘汤合苓桂枣甘汤,治以温健心脾,化饮利水,组方:茯苓125 g、炙甘草30 g、大枣15枚、桂枝60 g、白术30 g,3剂,以水2 000 mL煮取600 mL,分温三服,每次口服200 mL。
按:脾阳亏虚,水饮内停,则腹满、脐周动悸;饮停中焦,浊阴上逆,则胸闷、气短、头晕;饮水为外邪引动内饮,诸证加重,伴恶心呕吐。胖大舌薄白苔为脾阳亏虚征象,故以大剂量茯苓、白术、桂枝健脾温阳利水,大枣、甘草以培土制水。
3.2 常规剂量治疗肺癌
宁某,男,68岁,2011年10月24日因“左肺癌放化疗后近1年,胸闷气短,后背发凉半月余”就诊。自述于5年前确诊为肺癌,曾进行放化疗,具体用药方案不详。刻下:胸胁支满,活动、站立则头眩,气短,后背发凉有如手掌大,偶见咳嗽,痰少色白质粘,食纳尚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又云:“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因此中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法,予苓桂术甘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具体用药如下:茯苓60 g、白术45 g、桂枝45 g、干姜45 g、五味子30 g、细辛30 g、炙甘草30 g。上药3剂,以水1 200 mL煮取600 mL,分温三服。
2011年10月28日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后背发凉、咳嗽气喘等症状明显减轻。于上方中去除干姜、细辛、五味子,继服3剂后诸证消失。
按:本案辨证为胸胁支满,起则头眩、气短,此为饮停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侯;饮停中焦,故见背部发凉如掌大。加姜辛味者,以其人咳嗽、咳少量白黏痰正合“咳满”之证,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本案中细辛之用量最为特色,似有超量之嫌,但据考证,“辛不过钱”意指单独使用时或入丸剂用量不超过3 g[6],除此之外,可不必受“辛不过钱”所限制[7]。本案中使用的是煎剂,且一剂药分三服,每服不过10 g,故未在临床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可见,临床用药,除了要胆大,还要足够心细,服用本源剂量之细辛时,要时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不可肆意胆大[8]。
3.3 合用苓桂枣甘汤加失笑散治疗痰瘀互结证
患者周某,男性,61岁,农民,住院号:2227598,于2014年8月19日10时15分因“胸闷气短3年,加重半年”前来就诊,门诊以“肺癌”诊断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干咳,按“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效果不显,4月前在河北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做胸部CT示:左下肺占位性病变。半年前胸闷气短加重,3月前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做支气管镜取活检病检为:中分化鳞癌。基因检测回报:未见EGFR基因突变,家属要求口服“易瑞沙”治疗,予“易瑞沙”口服54天,出现全身水肿,停用,胸闷气短干咳无缓解,服用“复方斑蝥胶囊”1月效果不显,6月4日交大一附院CT回报:左肺门影增大,左肺下叶支狭窄,考虑左肺癌病左肺下叶炎症伴支扩可能。右肺上叶及右肺中叶结节,近日憋气严重,在当地医院静滴消炎药(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显,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以“左肺癌”收住。刻下:胸闷气短,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口粘,舌红苔白,舌底静脉曲张,脉滑。中医腹诊:腹力偏强,脐下动悸。《金匮要略》言:“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做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饮停中焦,妨碍气机通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出现胸闷气短;其脐下动悸因患者体内素有水饮,阻碍阳气升发,使心阳亏虚于上,寒水妄动于下,故脐下动悸;舌底静脉曲张乃瘀血内阻之征;舌红苔白,脉滑乃饮停中焦的反应,故辨证为痰瘀互结,予苓桂术甘汤合苓桂枣甘汤加失笑散化痰祛瘀。方药如下:茯苓125 g、生甘草30 g、桂枝60 g、炒白术30 g、生蒲黄15 g、五灵脂15 g,2剂,以水2 000 mL先煮茯苓,减400 mL,纳诸药,煮取600 mL,分温三服。
2014年8月26日随王克穷主任医师查房,患者诉服上药后胸闷气短明显缓解,自觉咽部有异物感,进食及吞咽感觉明显,咯白痰,易咯出,舌黯红苔白,根部白腻,脉滑。有学生问:“患者在服用苓桂术甘汤合苓桂枣甘汤加失笑散后胸闷气短明显缓解,那么患者为何会出现自觉咽部有异物感?”王老师解释,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析可知,患者在服用苓桂术甘汤合苓桂枣甘汤加失笑散后胸闷气短缓解,说明方药对证,患者符合《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与“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之脾虚饮停之病机,其所出现的胸闷气短乃是饮停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妨碍了气机的通达,故而致胸闷气短。而在服用上方后,胸闷气短有所缓解,但其体内仍有水饮存在,如若水气上冲,则自觉咽部有异物感,咯白痰是水饮上冲的产物,舌黯红苔白,根部白腻,脉滑都是水饮停聚的反应。因此效不更方,再处原方2剂,后患者诸证缓解。
按:此患者咽中有异物感与《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之痰气交阻证的梅核气(除有咽中异物感之外,还伴有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有所不同,而此患者虽有咽中异物感,但却无精神抑郁等症状,是因其体内有水饮内停、水气上冲所致,因此临床上常须细心加以鉴别,以防延误病情。当代伤寒名家刘渡舟先生,也曾遇到过类似案例,使用半夏厚朴汤多剂不效,而苓桂术甘汤则一剂见效[9]。
4 讨论
苓桂术甘汤所治之“饮停中焦”,主要是由于中焦阳气不足,或者不能蒸腾水液化气,聚而成痰。痰和饮还有湿应加以区别。散者为湿,聚者为水,与水相比,湿邪是散而不聚,是无形层面的,而水是由湿邪积聚而成的,“水之稀者为饮,水之稠者为痰”[10]。痰饮是由于阳虚所致,其本在脾,其根在肾。脾为全身水液升清降浊,将水上输于肺或“灌四傍”;肾主水,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11],正如叶天士所言:“痰饮者,下元先亏,气不收摄,痰饮上泛……”此亦恰好对应《金匮要略》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可见,临床凡见“短气有微饮”之患者,应加以区别,符合脾阳虚、水饮停滞者苓桂术甘汤主治之证,而肾阳不足所导致的水液代谢紊乱则是肾气丸的主治之证[12]。
原方茯苓四两,为用量之首,除了淡渗利湿,还可补益心脾之气。方剂大家邓中甲先生还认为茯苓在此具有平冲降逆作用,茯苓之平冲降逆,主要针对水气上逆,而桂枝之平冲降逆,则主要针对寒气上逆。方中配伍桂枝,以温通胸阳、平冲降逆而补心阳以制水。配伍白术、甘草以燥湿健脾补脾治本[13-14]。四药合用,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水之效。
根据以上三个临床典型病案,可以看出,王克穷老师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具有以下特色:擅长使用苓桂术甘汤本源剂量。王老师遵从《伤寒论》时代的度量衡,认为只有回到方剂本源的时代,才能揭露其真面目,往往据此开方用药,患者反映效如桴鼓。傅延龄[15]、仝小林[16]、柯雪帆[17]等当代经方名医也认为,临床使用汤剂经方时应遵循其本源剂量,以达到更好疗效。现代医家郭来荣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用量较时方大,是经方的一大特色,使用小剂量,往往难以获得所期疗效[13]。
王老师临床治疗思路丰富而灵活,使用本源剂量,但却未完全遵循原方。所举病案皆是复杂之象,仅使用苓桂术甘汤,作用比较单一,难以有效缓解病人症状。且王老师擅长使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可能还与其所在科室相关,肿瘤患者往往症状比较复杂,故不能死搬硬套使用单一方剂,而应灵活随临床症状加减。
王老师擅长使用腹诊,根据临床经验认为,痰饮内停大体治疗思路以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和真武汤温阳化饮,使用时应重视腹诊,脐上动悸或脐下动悸以苓桂草枣汤合苓桂术甘汤为主,脾虚甚者,或胸胁逆满、目眩短气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多用;冲逆甚者,茯苓桂枝白术大枣汤多用。真武汤依据腹征“见少腹不仁或脐下拘急而短气,症状以水饮四泛,振振欲擗地”,或以有肾阳虚的证候为主。只有符合苓桂术甘汤的腹征时,方可以此方为基础辨证论治;然当患者的腹诊症状不甚明显或未出现时,则应根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饮停中焦”的病机来判断是否使用本方,如此则可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
因此,通过学习王克穷老师使用苓桂术甘汤的经验可知,当方证对应,然疗效欠佳时,可能是方药的剂量不足,而并非诊断失误,可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尝试使用经方本源剂量。临证用药可参考腹诊情况,但也一定要四诊合参,在心细的前提下方可大胆应用,切不可一味追求新颖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