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建设初探
2020-02-16张月浪余奕津
李 研,张月浪,余奕津,闫 盈,刘 昌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
“双万计划”,即教育部2019年4月9日发布的“双一流专业”计划,是指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双万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众所周知,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掀起治理整顿高校本科课程教学的序幕,《通知》中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3]。一流专业必须有一流课程,建设一流医学课程是卓越医生计划2.0的目标之一,也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更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时至今日,“金课”已经成为每一门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探索科学的建设路径是“金课”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新时代有温度的医生,《医学人文与实践》是我校新开始的一门通识类课程。旨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学人文精神及美德,使学生具备依法行医的意识和医患沟通的能力,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引导学生将医学人文精神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用于以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
1 《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的建设标准
关于“金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了“两性一度”的评价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4]。有学者认为“金课”的基本特征或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5]。由于各高校办学定位、学科性质及课程特点各不相同,故对“金课”内涵的解读也有所差别,笔者认为,“金课”的建设标准必须以授课对象、具体课程的个性化特点为基础。《医学人文与实践》是大一新生学习的医学人文类课程,笔者通过诊断性评价及调研问卷发现,选择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中有利因素:①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高考录取志愿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对医学充满向往和憧憬,对学习医学相关知识饱含热情,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为指导;②学生大部分为2000年以后出生,是手机、电脑使用的原住民,习惯用网络学习、生活,有一定的线上学习基础,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探索;③学生对医学专业课程充满好奇感,加之医院及医生职业的神秘感,学生迫切想要了解医院环境及医生职业特点,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充满渴望。不利因素:①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只进行了基础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尚没有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因此,对医学本质的认识,距离专业水平有差距,还停留在与普通学生类似的感性阶段;②目前学生没有涉及临床疾病及相关的各种专业课程,专业稳定性较差,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相对不足;③本课程为通识类课程,学生来自年级的各个班级,彼此熟识度差,不利于课堂互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因此,我们课程团队认为,《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的标准应达到以下要求:①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播“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学生乐于学习医学人文知识,易于体会到医患角色互换的共情和同理心,加深对健康中国的理解,增强学生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做新时代“有温度”的医生;②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创新、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③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挑战度,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法学、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对社会不良事件及医学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与评价,能够科学有效地把临床决策与医患共情、医患相处心理、医患沟通、换位思考等技巧应用于医患相处关系的处理和实践中。
2 《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建设的内容
医学人才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注重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6]。另外,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本科教学范式的改革,主要特征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7]。《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如何打造?笔者认为,首先,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次,严格按照“金课”的标准,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当创新;最后,只有契合培养目标、抓住学科特点,才能打造出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医学人文类“金课”。
2.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像拍戏的剧本,好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习效率,点燃学生的对课程的学习热情。玛扎诺的教学目标分类论将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分为四个层次: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识运用[8]。《医学人文与实践》教学设计主要集中于高阶学习(即分析和知识运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挑战度。通过设计各类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分析临床实际问题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当然,由于选课学生基本都是大一新生,故在我们做教学设计时,高阶学习的难度要适当,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避免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挫败感和抵触情绪。
2.2 教学内容
“金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临床岗位人文胜任力”是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医学生临床人文胜任力教育不足的现状,我们以临床名师学者为教学主体团队,以医学生人文态度、人文思维、人文知识、人文技能提升为目标,构建具有完整教学体系的《医学人文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成长与人文素养、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医患共情与临床决策、医患沟通技巧、医案说法、现代技术与医学人文、医学与美学/文学、医学人文传播、医学热点问题等,通过前期的充分调研及专家论证,我们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此举不仅体现了医学人文与前沿、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也提高了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2.3 教学形式
“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9]。《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形式,线上部分包括9个单元20个视频,线下部分包括4个主题15次30节课程。具体来讲,线上通过20个视频微课讲授、随堂测试、单元测试等学习活动和讨论交流、作业互评、布置任务等线上教学评价手段,实现知识目标;结合线上各种形式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评价效果,在线下进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后产生的问题(比如学生讨论的结果的偏差、不太恰当的观点等),补充部分知识点,组织实践活动,通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基本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完成学生能力与技能、思维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于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在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之中实现情感目标。我们认为混合式教学形式的使用,可以提高课程的挑战度,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式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2.4 教学方法
打造“金课”必须改革原有“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充分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虽然面对医学知识缺乏的大一新生,以课堂讲授(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采用LBL教学方法时,其最明显的不足就是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为了弥补其中的不足,我们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实现课前推送预习内容、通知公告,课中推送课堂练习、随机点名提问、调查问卷、参与投票,课后推送作业、拓展资料等,使信息技术贯穿每个教学环节,做到无缝对接。除此之外,我们还综合运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模拟法庭、案例讨论、角色扮演、邀请“殷培璞事迹宣讲团”进课堂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师生及生生互动。
具体来说,运用“SP(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练习医患沟通技能时,能够在专业的标准化病人的引导下,不断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医患沟通,有效帮助学生具备接诊、诊疗方案的告知与术前谈话、危重病人家属谈话与坏消息告知等情境下的沟通能力;利用“模拟法庭”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真实的法庭氛围,了解医疗纠纷的司法程序,知道依法行医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法学知识对社会不良事件及医学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与评价;邀请“殷培璞事迹宣讲团”进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感受医学前辈的朴实与奉献,加深对健康中国的认识,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可以较为充分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既能巩固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一项系统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一门学科的教与学过程分为教学活动开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不同阶段提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定方法[10]。这三种评价方式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目的不尽相同,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但其结果是互为依据、互为参考的[1]。因此,结合具体课程特点,在《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建设中,我们采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从四个维度进行相对系统的、全面的教学评价。第一个维度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第二个维度是学生评价授课教师。每次授课后,学生将通过微信群扫二维码对教师进行授课评价;第三个维度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线上,我们专门设置了学生互评作业环节,线下,学生在进行医患沟通技巧学习时,相互之间需要利用《医患沟通技能评分量表》进行打分;第四个维度是学生评价课程效果。我们分别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本学期课程的授课效果进行打分。通过四个维度、不同阶段合理、全面、客观、准确地判断评价,为师生教与学的切实改进和提升提供真实的依据,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医学人文与实践》“金课”建设的教学单元举例
本次教学单元举例选取的是《医学人文与实践》课程中第三次课《医患沟通实操——TA理论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总时长100分钟。
首先,进行理论授课及沟通技巧讲解,用时50分钟。具体时间分配如下:①用5分钟时间通过投票和案例温故的方式,检查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如果线上学习效果很好,就可以直接进入下面环节,补充讲授隐藏沟通的内容;如果线上学习情况不够理想,我们将对线上的知识点做进一步的梳理和串讲;②用5分钟补充讲解隐藏沟通内容;③用30分钟进行临床沟通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具体做法是让SP扮演患者与抽取的2~3个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训练,每位学生沟通训练结束后先由同学点评,然后授课教师将针对整体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此部分有的学生与患者沟通时可能是互补沟通也可能是交错沟通,甚至可能会发生由于沟通方法不正确而导致的沟通停止等情况,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同学表现及沟通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握课堂进度);④用10分钟讲授特殊情况下的互补沟通和日常沟通中常出现的隐藏沟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TA理论(人际沟通分析理论)也能应用到日常沟通中。
其次,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分组练习,用时4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为:①学生分组训练,用时40分钟。将学生提前分成五组,每组6人,进入一间沟通门诊教室,让组内学生分别扮演所给案例中的患者和医生,每组均有助教老师指导,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TA理论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练习。在进行医患沟通技巧时,学生将利用沟通评价表相互打分,教师记录每位学生的成绩,要求学生录制沟通视频发至微信群,学生现场投票,评选出最佳沟通能手,沟通最佳能手将在分组练习结束后分享沟通经验,教师进行现场点评。
最后,在课程结束前进行10分钟课程小结,主要是针对医患有效沟通要点和避免医患交错沟通的技巧及学生分组练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在微信群里推送医患沟通方面的相关链接;且针对推送内容引导学生在群里进行讨论。
4 结语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没有高层次的科研成果。高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11]。教学是高素质人才生成的主渠道、主阵地。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2]。”高校只有从国家战略、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高度深刻理解教学的意义,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思想认识,培养热爱教学、用心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的优良校风,才能形成牢固的“防水堤坝”,从根本上杜绝“水课”,让每门课程都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课”[11]。由此可见,打造“金课”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建成一流本科专业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医学中,“临床岗位人文胜任力”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契合培养目标、抓住学科特点,才能打造出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医学人文类“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