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专业认证指导下“科学研究”指标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2-16解霜雁柳秋实
解霜雁,王 妍,柳秋实
(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开始在全国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中开展护理学专业建设认证工作(以下简称“认证工作”)[1]。经过8年的不断努力,已完成了国内数十所医学院校的认证工作。通过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不仅帮助被认证医学院校充分了解到本校护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现状,还帮助理清了护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2],更为护理学专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改良措施[2]。
通过查阅文献报道国内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现状,结合实地调研国内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现状,对各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建设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参照“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科研”及“教师科研”3个二级指标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不仅可以帮助各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根据自身建设发展现状构建更加合理的“科学研究”体系,还可为各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顺利通过护理学专业认证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1 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专业认证“科学研究”一级指标建设现状
1.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二级指标建设现状
通过调查及调研,发现国内各医学院校均能够积极适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确立科技兴校战略,突出科研工作重点,坚持科研促教学的理念[3],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工作方针。初步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科研促教学发展的全新格局。医学院校均能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倡导科研诚信,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为科研工作及科研促教学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念和工作基础。与此同时,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院,也均能够积极响应上级文件及学校相关要求,加强对科研工作及科研促教学工作的领导,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学校科研及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解决科研工作及科研促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整个护理学院努力开创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院均能够结合专业建设和发展现状,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学院的科研发展规划,更新科研工作理念,创新科研工作机制,支持教师申请各级各类研究基金,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在整个学院形成“人人关心科研工作、人人服务科研工作、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1.2 “教师科研”二级指标建设现状
通过调查及调研,发现国内各医学院校均非常重视科研实力的提升,不仅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普遍逐年上升,且科研经费总额也普遍逐年增加[4]。各医学院校普遍能够围绕本院(校)已有优势学科方向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梯队建设。学校每年均扩大校级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数量,并逐年增加立项项目的资助强度,不仅推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更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并及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院,也均能够积极响应学校要求,在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广大护理学专业教师投身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倡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护理学各门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并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学生教材和应用于教学实践。近年来,各医学院校护理学院教师所承担的上级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总额普遍逐年上升[5],且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普遍逐年增加[6],相关成果或上级科研奖励的数量也普遍有所突破。
1.3 “学生科研”二级指标建设现状
通过调查及调研,发现国内各医学院校均非常重视医学生学科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7],在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医学生开展或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许多医学院校均根据自身现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等相关科研立项,鼓励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能够初步撰写及发表科研论文。与此同时,在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院,也积极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要求,鼓励护理学专业医学生开展或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8],积极本学院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医学生)科研项目,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9],吸纳学生利用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或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训练,使学生完成从提出问题、查阅文献、科研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全过程的科研基本训练。
2 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专业认证“科学研究”一级指标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二级指标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许多医学院校中,部分护理学专业教师,难以把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10],难以在二者之间建立科学的平衡关系,难以真正做到科研和教学相互协调、均衡发展[11]:少部分教师仅仅把“能上课、会上课、上好课”作为日常工作的全部,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师工作的唯一目标,极少开展科研或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而与此同时,另有少部分教师则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方面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或教育科研工作之中,在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或教育科研项目时,能够做到一马当先、积极主动,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则把授课,尤其是为本科生授课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对于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存在一定敷衍了事的想法。另外,由于在申报各级科研(教研)项目时,自然科学方面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要远高于人文科学及教育科研项目的经费拨付,且自然科学方面研究论文发表所涉及的期刊较多,教师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也导致了许多教师在申请各级各类的科研(教研)项目时,出现重自然科学研究,轻人文科学及轻教育科学研究的现象。
2.2 “教师科研”二级指标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医学院校护理学院的教师团队中,普遍存在着护理专业教师职称、学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虽然按照《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初稿)的要求,各医学院校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能够达到30%,但这其中却包含了相当数量的临床带教教师。与此同时,在许多医学院校护理学院的教师团队中,普遍存在着护理学博士学位专业教师缺乏的情况,这直接使学院护理学专业教师在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时,由于缺乏高水平学的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带领,教师申报的研究方向相对分散,相互间缺乏横向联系,不仅研究特色不够突出,更难以形成强势研究方向[12],最终导致项目立项率总体偏低、立项项目层次总体不高现象的出现。另外,部分护理学专业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仅仅是为了职称晋升或岗位考核的需要,不仅缺乏开展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更是或多或少存在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高水平科研课题数量偏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不足,能够转化为科研利用成果比率偏低,能够转化为教学利用的成果比例更低,“科研促教学”往往成了空谈。
2.3 “学生科研”二级指标存在问题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均积极鼓励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教育部等部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学校层面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回顾各医学院校历年医学生科研状况,却存在不少的缺点与不足:首先,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科研活动,主要涉及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而护理学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学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时,往往也处于相对劣势,能够顺利得到立项的科研项目数量寥寥无几。其次,作为本科生,单独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较差,需要指导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而专业教师往往由于忙于应对日常工作而疲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科研极少能够产出高水平的成果。最后,部分学生在申报科研(教研)项目时,直接将指导教师已立项或结题的项目申报书修改后进行申报,进而导致了某些项目的重复研究,科研成果没有创新及转化意义。
3 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科学研究”一级指标相关对策
3.1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二级指标相关对策
首先,各医学院校(以下简称“学校”)和护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牢固树立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工作服务的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意识,并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研资源或教学资源,从整体上提高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其次,学校和学院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匹配力度及教师个人科研津贴奖励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更要在经济上予以鼓励,努力提高教师自觉开展科研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再次,学校和学院要积极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互动平台,积极整合校内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各院系、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努力构建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是教学科研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科研平台(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数字课程建设、优质科研(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基本实现了教学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并逐步实现了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最后,学校和学院要积极利用科研成果面向学生开设学术讲座,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学科的发展,拓展学术视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鼓励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转化为实验室开放的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课题,进入科研团队,尽早挖掘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切实发挥科研成果在加快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与手段转变、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3.2 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师科研”二级指标相关对策
首先,学校要一贯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高度重视现有人才队伍的使用和培养[13],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博士,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学校相关政策要求,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保障措施,将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科研基础扎实、具有良好合作和奉献精神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推到学科建设和科研第一线,成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其次,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学院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攻读学位期间与培养学校建立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或与国内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高级别科研项目,进而达到优质科研资源共享、共同创造优秀科研成果的目的。再次,鼓励专业教师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教研)项目研究。继续选派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学习进修,开展合作研究,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最后,根据学校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等相关要求,在教师各种考核和晋升环节中,对教师的科研素养及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科研指标力度,让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开展相关科研活动。
3.3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学生科研”二级指标现状对策
首先,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学校层面保障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开设科研相关课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对大学生科研课题和实验创新计划项目进行立项,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途径,全面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学校需要根据护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现状,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信息检索》《医学科研概论》等科研方法学课程,将护理学专业本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4]。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开展大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活动,并从全校范围遴选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护理学或相关学科的科研活动。再次,以名家论坛、博士论坛等形式,举办国内外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不仅涉及护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前沿知识,更涉及世界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移动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健康医护大数据等相关前言知识与理念。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护理学院学生必须参加,更欢迎其他专业医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从事科研活动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后,多渠道深度挖掘成功创新典型事例,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发挥学生创新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加强对科技学术类社团的管理和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主办的各级各类大学生(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
4 结语
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护理学专业认证等认证工作,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组织专家对医学院校某个具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具体考察与评价,其结果并不直接对专业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肯定或否定[15]。通过开展认证工作,不仅能够帮助被认证学校了解国外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建设现状[16],认清自身各专业建设现状与专业认证具体指标要求间的差距,还能够帮助被认证学校对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17],并可在此基础上客观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进而帮助被认证学校构建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专业建设目标及规划提供一定指引及帮助,最终达到帮助被认证学校(专业)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目的[18]。
“科学研究”作为护理学专业认证一个一级指标,虽然只涉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科研”及“教师科研”3个二级指标,但却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教师”“改革与发展”等其他一级指标,因此也是整个认证过程中专家较为重点考察与评价的指标。通过查阅文献报道国内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现状,结合实地调研国内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现状[19],并认真证剖析国内各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在“科学研究”指标当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各医学院校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最终,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现状及特色,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首先,在学校层面,正确认识和理解专业认证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和推动作用,在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以专业认证标准作为专业建设的总体指导,结合学院发展现状、专业定位及办学特色,在学校层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及文件,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给予专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在学院层面,正确认识和理解专业认证带来的各种合理规划和科学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对策,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专业认证标准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标准,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最后,在教师机和学生层面,正确认识和理解专业认证带来的方向指引和实施细则,在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开展相关活动(尤其是科研活动),使自身的各项能力均能够得到一定发展,尤其是科研意识科研素养更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