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复合型健康管理人才的CBE培养模式研究
2020-02-16王雪莹郭佳桐卢迎宁王健琳
陈 丽,王雪莹,冷 松,李 楠,郭佳桐,卢迎宁,王健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7)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健康相关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模,2016年又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1-2]。2019年6月,在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国家政策的全方位大力支持和新时代社会新矛盾下人民表现出的健康需求为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健康管理产业高速稳步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本研究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提出将CBE人才培养理论应用于健康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从而推进健康服务产业的人才储备工作。
1 中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情况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根据联合国对我国人口期望寿命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期望寿命将达到79.9岁,按现有人口增长估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3亿[3-4]。同时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疾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病程时间长、服务需求大,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使得人们对健康服务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层次、多样化。这时以维护、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健康服务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5-6]。
1.2 健康管理专业设置情况
2008年,我国有关院校(海南医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率先进行了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其专业定位为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应用型交叉学科,以培养适应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6-7]。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开始了健康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多层次人才的探索。2015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我国5所高校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2016年,21所高校也通过了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招收。2017年,共有35所高校开始招收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截止2018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在教育部备案通过开设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高校已累计达86所。此外,杭州医学院、厦门医学院、武汉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始招收三年制专科层次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6]。
1.3 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出身的“健康管理师”较少, 市场上的健康管理师多为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培训就上岗的医护人员或是无医学背景的人员[2],按照每1 000人配备一位健康管理师计算,全国大约需140万健康管理师,而目前社会上具有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数据,缺口很大[6]。由于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成立时间较短,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8-9]。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单一、教学方法滞后使得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准确把握好该专业的人才特征。对专业所需要的重点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欠缺,导致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深度不够,远远满足不了新时期健康服务业高速发展下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
2 健康管理人才的特征与CBE教育理论
2.1 健康管理人才的特征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涉及临床、预防及管理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基本的医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科的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组织动员协调能力;具备保健、康复、营养等健康管理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5,7]。因此, 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应该是知识技能型劳动者, 是懂医学及各类健康服务、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2 CBE教育理论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期间对技术工人开展的战时培训模式,是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具有某种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中心,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10]。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对职业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对学生能力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CBE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已有很多高校根据CBE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我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系统构建了各自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0-11],培养了许多实用型、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3 CBE理论下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1 健康管理人才教学体系的制定
当前大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特征开展具体的教学计划,健康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层次不完善,导致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健康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理论和技能交叉的应用型人才,即能运用基本技能解决临床问题,还能用理论知识创新管理机制的高层次人才[8,12]。因此,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为核心,紧紧围绕健康管理人才的特征,以知识创新和技能固化为目标,来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交叉的培养体系[11]。
理论教学的开展,在进行CBE理论教学时,高校首先应在结合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和自身差异化定位下制定好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其次,根据健康管理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所需能力,结合罗伯特·卡恣的“管理者三大技能论”对健康管理专业的专、本、硕、博学生差异化的设计三大技能培养任务(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13]。分解不同层次和阶段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对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
实践教学的开展,在CBE理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要想符合应用型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要求,就必须以实习基地(各医疗机构、健康管理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加强健康管理的技能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结合CBE教育理论中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模式整合高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可将健康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课堂实践,以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另一类是校外实践教学,主要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为主[14]。在经过高校自己的教师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到各实习基地现场观察与亲身体验,再通过毕业前的集中实践听取健康管理领域的专家(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健康管理企业经理等社会导师)的职业经验和思维方法,充分发挥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优势。多轮见习、实习和多方合作让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与未来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接触[5,12,14]。
3.2 健康管理人才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校开展以CBE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时,要坚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可以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CBL和PBL教学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主动教学方法。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是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体,通过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和理论,来提高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1,13]。高校在采用以CBE理论为基础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时,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案例分析、团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
3.3 健康管理人才考核方式的制定
传统的人才考核方法单一,只关注其理论知识。在以CBE理论为基础的人才考核方式下则注重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的相互补充,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来体现健康管理应用型学科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的要求。其评估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学生的自我评估:高校根据未入学之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将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团队。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完成一项健康管理理论知识或技能操作学习后,通过任务团队的形式,团队的成员对各自的学习情况先进行一个自我评估,其他成员再进行互评。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生在课堂前后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两部分。高校对不同阶段学生之间的任务团队互评结果进行打分总结,并将其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平台中。
指导教师的评估: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在入学后自主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确定学生阶段性的科研能力培养目标,指导教师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其指导的学生进行评估[11]。定期评估根据学校专业课程的进度划分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考核,评估内容主要围绕对学生科研选题、设计、调研等能力的评估。不定期评估则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科研学习接受力进行个性化评估,主要围绕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培养其独立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学校的评估:学校可按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全面评估,为了体现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是理论与技能交叉的应用型人才,其考核方法必须多样化,可采用演讲、专业笔试、技能操作等形式。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三个方面。结合学生的考核得分评定综合素质等级,按照等级位置对处于不同等级的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改进意见。
实习单位的评估:实习是每个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相较于传统学生的实习考核,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考核标准要量化,高校可以采用质量跟踪体系。结合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单位的具体岗位进行个性化评估,在学生实习阶段由其实习单位的带教教师、部门领导和人事专员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打分,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将实习考核报给学校,学校将其纳入学生的成绩单[11,14]。
相关职业资格考核: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去往医疗机构、健康管理企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随着2018年卫健委开始承担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工作,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人员培养走向正轨。高校可参考《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学生参加健康管理师职业鉴定考试的成绩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中[15],全方位的评价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效果。
4 结语
全民健康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全局理念下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模式的演变和“健康中国”政策的推进对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6,12]。再加上健康管理学科在医院地位的不断提升(进入最权威的复旦大学“医院科室排名”),优化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高校教学架构和策略的改进,在不断改进中形成能适应“健康中国”时代发展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CBE教育理论引入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中,能够有效地为高校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以促进健康管理人才质量与健康服务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帮助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系统化地构建起能适应当前健康产业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和基本素养。由于CBE理论最初源于职业教育,在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必须以国内健康产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在学习CBE人才培养理论时,必须结合中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