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钟山县三台山明清摩崖石刻考述
2020-02-16陈丽彬
黄 斌,陈丽彬
(1.南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贺州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广西钟山县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据《民国钟山县志》卷一“地理”类“三台山”条所载,三台山位于“县东九里”[1]25,距新建的高铁钟山西站约3公里,有乡镇公路可直通。山脚之下,有自然村山仔脚村。该村及附近的杨岩塘等村庄,皆以杨姓为主。目前,以三台山为核心区域的旅游开发项目“三台山庄”已基本完工并对外开放。
三台山的山体乃石山,周围皆是耕种已久的黄土坡地,并无别山,故该山虽不高,却也给人以拔地而起的高耸之感。该山的山形呈“品”字状,远观似有三座平台,故名。在主山的腰部,分成左右二峰,呈“Y”字形,似一对高耸的翠螺发髻。在Y”字的分叉处,有石拱门一座,与左右二峰的山石完全相接,呈洞状,仅可容一人进出而已。入洞门便是平台一座,正前方并无遮挡,在左右二峰的包夹下形成一个豁口,风云可从中倏然而过,甚为凉爽,间有涧泉鸣于其间。
在洞门之后的背阴处,从左至右,有三块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依次排开。以下对三块石刻进行考述,凡遇破损无法识别处,皆以符号“□”替代;凡遇漫漶模糊仅依稀可推考处,皆于推考文字之下加波浪下划线,以示区别。
一、明代河南西平知县杨靖所题“风门云洞”
该石刻所题乃“风门云洞”四字,末署“明官河南西平县知县杨靖题”(见图1)。结合前文所述可知,“风门云洞”四字是对三台山独特山形状貌的生动概括。按,在明清时期,钟山并未设县,钟山县现今的县域主要隶属富川县管辖,今钟山县县治钟山镇也曾是富川县的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富川县(含今钟山县大部)属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改属浔州府,后又改属平乐府。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富川县治从钟山镇徙于富阳镇,于钟山镇别设通判[1]68。万历年间,钟山县域复又析出,隶属昭平管辖。至民国六年(1917年),钟山方始独立设县,当时隶属桂林道,今隶贺州市管辖。因而,除《民国钟山县志》外,钟山的历史资料亦见载于平乐、富川等地的方志中。在《雍正平乐府志》[2]卷十六以及《乾隆富川县志》卷八中,皆有“杨靖,正统八年汲县县丞”[3]141的载录。而在《民国钟山县志》卷十三“人物”中,则有“杨靖,明正统六年岁贡,历任河南汲县县丞、西平县知县”[1]156的载录。又按,明英宗正统六年为1441年,汲县在明代隶属卫辉府。在侯大节《万历卫辉县志》[4]卷七“历宦”、程启朱《顺治卫辉府志》[5]、卷九“官师志”、徐汝瓒《乾隆汲县志》[6]、卷七“爵秩志”中,虽有部分汲县县丞载录,但三本志书缺略皆甚多,故未见关于杨靖的载录。再按,明代的西平县隶属汝宁府。在陈铭鉴《西平县志》[7]卷十六“职官篇·明知县表”、邹守愚《嘉靖河南通志》[8]卷三十四“河南府属知州知县·汝宁府·西平县”中,皆失载杨靖材料。
另外,在《民国钟山县志》卷十五“文艺·诗”中,有杨靖《三台山》诗一首,诗云:“欲倩山梁雉,随其意自如。功名身外物,山水乐有余。况复游云洞,花鸟献图书。于时发吟啸,清风来徐徐。”在该诗之后,有杨启瑞同题诗作一首, 诗云:“三山碧峭又尖圆,透出玲珑一洞天。到此红尘浑不染,清风明月证前缘。”[1]268-269据《民国钟山县志》所载,杨启瑞乃明代贡生[1]139,但具体生平不详。二人这两首与三台山有关的诗作皆未见勒石。
图1 明河南西平知县杨靖所题“风门云洞”
二、清康熙四年广东曲江知县杨冲斗所题《桂秋登感》
该石刻乃《桂秋登感五古》一首,诗云:“回忆逃难时,颠危恍屹。一投镶白旗,曲江官职掇。解组归故乡,三台依旧列。盘涧闲闲望,山青复并冽。花鸟王孙题,松篁陶令节。此地即蓬莱,香芬□桂□。”该诗末署“清康熙四年广东官曲江县知县杨冲斗题”(见图2)。《民国钟山县志》卷十三云:“杨冲斗,清庠生,顺治十七年从戎有功,擢用广东曲江县知县。”[1]158按,顺治十七年为1660年;曲江县,今隶属广东北部的韶关市。韶关北界湖南,东邻江西,属三省要冲,粤人北上多取道韶关。在光绪元年所刻《曲江县志》卷一“职官·国朝知县·康熙朝”中,有“杨冲斗,镶白旗人,四十九年任”[9]20的载录。三台山石刻所署时间为康熙四年(1665年),《曲江县志》的载录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者时间相差较大,令人疑惑。
从《曲江县志》的载录来看,杨冲斗的前任县令张开第是“四十六年任”,后任县令吕登璠是“五十一年任”,三人在任时间皆是三年,井然有序,出错概率甚微。另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广东总督赵宏灿在上奏康熙帝的奏章中云:“因抚臣满丕参曲江县知县杨冲斗一案,伊子杨津叩阍,奉旨特遣侍郎萨尔泰、通政使汤右曾至粤审理,传集通省拾府各官至三水县查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是:赵宏灿承认“皆由臣平日不能化诲属员,以致讹告生事,理应静候处分”[10]288。由此可知,杨冲斗确实曾于康熙四十九(1710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间任曲江知县,《曲江县志》的载录无误。
图2 清康熙四年广东曲江知县杨冲斗所题《桂秋登感》
那么是不是三台山石刻所署的“康熙四年”有误呢? 在《曲江县志》中,顺治朝最后一任知县凌作圣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上任,而康熙朝第一任县令周韩瑞则是康熙七年(1668年)上任。若以三年为一个任期的话,凌作圣当于顺治十八年卸任。由于顺治朝只有十八年,之后便是康熙朝,这意味着《曲江县志》失载了康熙元年至康熙三年、康熙四年至康熙七年这两个任期的曲江县令。《民国钟山县志》言杨冲斗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从戎有军功,但铨选任命与赴任到任皆需要时间,故杨冲斗上任的话应在康熙元年(1662年),三年期满,正好与石刻所题之康熙四年“解组归故乡”相契合。这意味着:杨冲斗很有可能是康熙元年至康熙三年这一任的曲江知县。果如此的话,问题又接踵而至:究竟是同一个杨冲斗先后两次任曲江令,还是同名的两个杨冲斗分别任曲江令呢?
在《乾隆东安县志》卷二十二[11]517以及《民国安次县志》卷十“艺文外编”中,皆收录有《水云叟传》一篇,该传云:“水云叟者,杨冲斗澹园之别号也。澹园为大司马某公裔孙,负才不羁,初为陕西渭源令,再为粤东曲江令,以事罢归而非其罪也。寄居安次城西之芦园。芦园即澹园别业。”[12]575“罢归”,即赵宏灿所云“讹告生事”之事。“陕西渭源令”,清代自雍正六年(1728年)才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分设后渭源归甘肃临洮府管辖,杨冲斗任渭源县令时尚未分设,故有“陕西”。在张弘斌纂修的不分卷的《康熙渭源县志》中,渭源知县的载录至张弘斌即止,时间署为康熙十四年(1675年)[13]。在高锡爵纂修的《康熙临洮府志》卷十一“官师表”中,渭源知县的载录全录自张弘斌纂修的《康熙渭源县志》,故也止于张弘斌这一任,而且还将张弘斌上任时间误抄为“康熙四年”[14]。民国期间,陈鸿宝增修了《渭源县志》,该志卷七“职官志”对《康熙渭源县志》增补不多,在张弘(按,该志写作“宏”)斌之后,便是同治十一年上任的熊启咏,缺略甚多,故也未见杨冲斗的载录[15]225。因志书的失载,故只能约略推考杨冲斗任渭源令的时间当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之间。
另外,在乾隆《东安县志》卷十八“艺文·诗”中收录杨冲斗诗作七首,分别为:《园中》《秋日至北隐村》《芦园即事》《雨后园中散步》《六月六日作》《自题》《春晴村外闲步》。这些诗作为《廊坊文史资料》所转载, 该书对杨冲斗的生平介绍是:“字瞻园,清乾隆年间东安(今廊坊市安次区)人,曾任陕西渭源及广东曲江县令。”[16]120-121显然,《廊坊文史资料》在转录时将“澹”误写为“瞻”,而且将杨冲斗定为乾隆年间人也显得略晚,应以康熙年间人为是。从诗题大体可知这些诗作乃是其从曲江令罢归之后的隐居之作。在《自题》中,其有“二十余年罢据鞍,退居村舍日衰残”与“东粤西秦成梦幻”等句。如果是同一个杨冲斗先后两次担任曲江令的话, 一方面,在时间跨度上乃是五十余年,而非诗中所言之“二十余年”;另一方面,两任曲江令的经历非常特殊,非常值得在诗中提及,不应只用“东粤西秦”寥寥四字一笔带过。另外,顺治时的杨冲斗斩获军功并掇得曲江县令时,不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至少应有三四十岁, 如果是同一人两度任曲江令的话,则意味着杨冲斗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罢归时,已年逾八九十岁。这种可能性甚微。因而,东安籍的杨冲斗并未曾两次担任曲江令,而是分别由钟山籍与东安籍的两个杨冲斗各任一次曲江令。
又,钟山籍的杨冲斗在《桂秋登感五古》中,有“一投镶白旗”云云,由此可知:出于从戎与求官的需要,其有一段改换原籍,归入汉军镶白旗籍的特殊经历。而在《东安县志》等方志中,皆未言东安籍的杨冲斗乃旗人。这意味着《曲江县志》在康熙四十九年上任的东安籍的杨冲斗之后注为“镶白旗人”是有误的,应当是将钟山籍的杨冲斗的籍属与东安籍的杨冲斗的籍属混淆了。这种混淆乃是,在康熙朝居然出现了两个同名的杨冲斗先后担任曲江县令这种奇妙的事由所致。
另,钟山籍的杨冲斗作为一名书生(庠生),投笔从戎,经历危难甚多,甚至不惜改变籍属,加入镶白旗,方始获得县令功名,但很快便罢归。这种特殊的身世遭际,使得罢职归来的杨冲斗在登上故乡的三台山时感慨颇深。因而,全诗的结构安排迥异于山水诗的一般写法:开篇前五句,紧扣一个“感”字,提笔便从个人遭际写起,直述过往;至第六句“三台依旧列”之后,方收拢心绪,转入抒写诗题中的“登字”, 将个人归隐自适的情志寓于三台山八月秋景(桂秋)的抒写中。
三、 清宣统二年平乐府铨选州判杨荫春所题《题三台》诗
该石刻乃《平乐府学岁贡铨选州判杨荫春题三台山》诗一首,诗云:“苍天高耸翠螺髻,此时三台控万山。峰插虹桥青一□,□猿鸭涨绿千沧。风门气渍云俱幻,石涧声吟水自闲。曾否业公游咏遍,且看雷雨出尘寰。”诗之末署有“大清宣统二年庚戌夏”云云(见图3)。在《钟山县志》卷十三“人物·清贡生”中,有“杨荫春,宣统二年贡”的载录。[1]144按,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举贡考试的时间是在四月,结合诗题与落款时间, 可知此诗作于杨荫春举贡授职之际。因而,全诗颇有气势,尤其是末句“雷雨出尘寰”云云,寄寓了要有所作为的情感。可惜的是,宣统二年(1910年)已是清王朝的末代,1912年便是民国元年。这或许是埋头读经参加贡举考试的杨荫春所意想不到的。
除此诗之外,杨荫春存世诗作另有《吊平山义祠》一首,诗云:“纷纷伏莽逞戈旗,安得桃源避乱离。群向岩阿谋负固,共联桑梓力扶危。方期黄鸟隅堪止,岂料红羊刧并罹。皓首朱颜伤一炬,平山空看峙崇祠。”[1]266平山,位于原钟山县羊头镇(今属贺州市平桂区),“距县二十五里, 山顶平如一字,故名。半山有岩,深邃宽敞。清咸丰时,匪势猖獗,近地民众多避岩内,被熏毙者千余命。光绪甲辰,绅耆卢秀芹、董绍冈、黄序功等不忍岩内骨骸暴露,联合地方善士捐瘗之,名其墓曰‘平山岩老少男女白骨之坟’,并以余资建祠……”[1]26光绪甲辰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结合诗意,可知杨荫春此诗当作于此时。
图3 清宣统二年平乐府铨选州判杨荫春所题《题三台》诗
结 语
钟山县独立为县的历史不长, 史料载录甚少,三台山上的三块明清摩崖石刻涉及钟山的乡贤,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三块石刻虽略有破损与漫漶,但总体面目尚较为清晰,保存状况较好。随着三台山旅游项目的开发,山道修筑完毕,游人可便捷而至,这三块石刻的位置低矮,随手可及,被人为破坏的危险也不断攀升。因而,相关部门、“三台山庄”旅游项目、周边村民都应加强重视,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找到合适的措施方法,保护好这三块石刻。另外,明人杨靖与杨启瑞两首与三台山有关的诗作未见刻石, 有关部门或可以着手将之刻于三台山上,既能进一步丰富三台山的人文气息,也便游人一同评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