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仿真模拟实训对学生职业认知影响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角

2020-02-16黄耀敏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业预期效能

胡 峰,黄耀敏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引 言

随着我国技术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人才结构性矛盾。政府及高校也深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认知方面不断努力。开设高校仿真模拟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职业认知水平及实践能力,作为解决方法之一应运而生。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目标、选择等行为受到学习经验的影响[1]122-138,各大高校开展仿真模拟实训为学生增添专业实践经验,由此可知仿真模拟实训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选择等职业认知内容,但影响的方向、程度以及影响的路径如何,是目前学术界还未探索的方向。除此之外,高校开设的仿真模拟实训课程时间不同,有可能对学生的职业认知影响也不同。

二、文献综述

美国心理学家Lent、Brown、Hackett等人于1994年提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简称SCCT)[2]79-122。这一理论强调各种因素均参与了人的职业认知行为过程,其完整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SCCT 完整模式

根据SCCT 的完整模式, 结合研究需要,对SCCT 模型进行核心内容的总结及概述,得出如图2所示的核心模式。

图2 SCCT 核心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分为3 个部分,通过研究学生仿真模拟专业学习经验对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结果预期的影响研究,进而在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结果预期的影响下研究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及在确定个人职业目标之后的学业及工作表现。

对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我国落后于国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研究。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学者们主要集中在探讨如何利用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各领域进行职业因素影响分析[3]91-110、[4]365-372,及对这一理论内容进行深入应用研究[5]265-269、[6]101-118。国内外很多研究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来验证SCCT 模式, 这为本文开展实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这些研究都没有针对高校仿真模拟实训对学生职业认知做出深入研究。

我国对于仿真模拟实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训平台建设[7]133-134、[8]242-243,仿真模拟系统教学模式探索[9]122-123、[10]92-95及仿真模拟实训在各个领域及专业的应用[11]126-184、[12]84-86方面。也有学者研究仿真模拟实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13]23-25、[14]265-266,但纵观已有研究,鲜有关于仿真模拟实训对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研究。

为响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很多高校着力建设仿真模拟实训教程系统。不同高校以及同一高校一般都会在不同年级开设该课程,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深度及对专业的知识积累不一,所以仿真模拟实训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也会不同。主要研究学生在仿真实践过程中,接触与本专业对应的实操岗位后,其职业认知影响机理,进而对比高低年级学生在经历过仿真模拟实训之后对职业认知的不同,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研究框架及内容

(一)研究框架

根据SCCT 的完整模式及文献综述理论, 结合研究需要,研究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思路

1.高效仿真模拟实训

为研究高校仿真模拟实训对于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效果及程度,通过研究接受过专业仿真模拟实训的学生与未接受过仿真模拟实训学生的对比。进而在接受过仿真模拟实训的学生中,将在高年级(大三、大四)接受仿真模拟实训与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就接受仿真模拟实训的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效果对比。通过这两组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学生的职业认知效果,分析学生个人职业目标及为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在学业及工作上所做的努力。

2.职业认知

职业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源于社会职业认知理论,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15]242-243。在班杜拉看来,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就是自我效能[15]242-243。结合仿真模拟实训的特点。则可以认为仿真模拟实训中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指的是学生在经历过仿真模拟实训之后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以及为实现成功选择该职业的毅力。职业自我效能采用李亚真编制的量表,这一量表结合国内大学生的特点,信度与效度较高。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期就是结果预期。结果预期在职业领域的应用就是职业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结果的想象,而且可使用相应的职业结果预期量表来进行测量。对于职业结果预期的测量,采用职业预期结果呈表(VOE-R)作为测量被试结果预期的工具。

一个人渴望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结果, 或者说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的某一节点或某一时期要取得的成绩或要达到的高度就是个人职业目标[16]55-56。职业目标是在考虑个人的内因和外因的基础上确立的职业上要到达的成就。内因主要包括了:能力、知识、价值观、兴趣等,外因主要包括父母期望、劳动力供求关系、人脉关系、经济状况、工作地点、企业文化、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等[17]209-210。

大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目标的明确程度与其未来的成功高度相关,这是著名的“哈佛实验”所证明的[17]209-210。然而,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职业目标和生涯规划的大量调查研究都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就业对大学毕业生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目标不确定而产生了茫然无措感。所以研究大学生个人职业目标是时代的需要。将学生职业目标作为研究的另一个研究变量,对于职业目标的测量,本文职业目标采用王丽设计的大学生职业目标量表。

3.学业或工作表现

学业或工作表现主要是学生对自身学业及为提升自身工作技能的表现程度。对于学业方面,有学者将广义的学业成就和狭义的学业成就进行界定。狭义的学业成就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广义的学业成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是学生受教育方面的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本文采取狭义的定义,将学业表现定义为学生的成绩。在工作表现方面,目前,研究者们普遍将工作表现看作是工作行为的实际结果,而非某种特殊意图的行为, 即任务绩效是工作表现范畴的一个部分,在本文中,将工作表现设定为实习及学生服务工作表现。

四、结果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一共收集到652 份问卷,有效问卷为631 份, 问卷有效性达到97%。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问卷基本数据状况

(二)数据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文对总体问卷数据在SPSS21 中进行可靠性分析,克伦巴赫α 信度系数为0.745,大于0.7,说明所收集的数据信度是比较好的,表明可以认为样本的信度都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

2.效度分析

将数据在SPSS21 中进行效度因子分析分析,问卷的KMO 值为0.900,大于0.8,说明效度很好。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显示, 近似卡方值为7745.432, 数值非常大, 显著性概率为0.000(P<0.01),因此,拒绝Bartlett 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调查量表的效度结构好。

(三)研究分析

1.数据处理

在进行研究分析之前, 对数据进行处理,在spss21 中计算得出职业自我效能感(A6)、职业结果预期(A7)、个人职业目标(A8)、学业工作表现(A8)均值,以下分析均基于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对于这四个方面的数值进行标准正态化检验,然后进行数据转换,所有维度的sig.=0.2>0.05,所以服从正态分布,进一步查看Q-Q 图,基本在直线附近,可以认为服从正态分布。

2.是否参加过仿真模拟实训的职业认知对比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是否参加过仿真模拟实训的数据在均值、中值以及标准差方差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得出如下表2所示结果。

表2 是否参加过仿真模拟实训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参加过仿真模拟实训的均值除了职业自我效能感小于没有参加过实训的,职业结果预期、个人职业目标和学业工作表现都大于没有参加过实训的。说明参加过仿真模拟实训的学生整体的职业认知水平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参加过试训的学生,对于自身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以及能力有所思考,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适当降低自己的职业效能感,即适当降低眼高手低的心理。参加过实训的学生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以及从事该职业岗位所需的工作内容、能力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以及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有了更大的信心,在学习以及工作实践中更加努力。从标准差和方差来看,参加过实训的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的值都大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但是,个人职业目标和学业工作表现的标准差跟方差小于未参加过的学生的,说明参加过实训的学生在接受了仿真模拟实训之后,认识到职业工作特性, 有了较为广泛的职业兴趣,对自身职业结果预期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个人职业目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为了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在学业工作上更加坚持,更有毅力。

(2)模型分析

根据研究模型,在是否参加过高校仿真模拟实训影响下,将模型分析划分为三个流程:第一个流程研究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结果的预期的影响;第二个流程研究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结果预期对个人职业目标的影响;第三个流程研究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个人职业目标对学业工作表现的影响。

第一,是否参加过实训模型拟合指标。在进行模型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拟合程度指标进行对比,对是否参加过实训的数据进行方程结构模型拟合得出如下表3所示结果。

表3 方程拟合结果

由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多, 所以卡方值在5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CFI 和GFI 的值大于0.9,RMSEA 的值小于0.08, 说明模型拟合还是合理的,可以采用模型进行分析。

第二,路径图及数据预测分析。将参加过实训与没有参加过实训的数据分别在spss21 的amos 中做结构路径分析,采用标准化的结构路径,得出如下图4、图5所示结果。

图4 参加过实训的路径图

图5 没有参加过实训的路径图

在路径图的基础上, 分析预测数据, 得出表4所示结果。

对比分析上,可以发现,参加过实训的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结果预期、 个人职业目标,职业结果预期对个人职业目标以及个人职业目对学业工作表现的影响都大于没有参加过实训学生的,说明仿真模拟实训在对学生的职业认知传导机制里面,相比没有参加过的学生,产生影响力更大的积极作用。

(3)是否参加实训职业认知对比结果

从均值中值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对比中可以得出,参加过实训的学生总体的职业认知水平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并且在职业认知传导机理中,参加过实训的学生传导影响力度大于没有参加过实训学生的传导影响。

(四) 高低年级参加仿真模拟实训的职业认知对比

(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 是否参加过实训的结构模型极大似然估计

表5 高低年级参加仿真模拟实训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

对高低年级参加仿真模拟实训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得出表5所示结果。

从表5 可以看出,参加过仿真模拟实训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个人职业目标的均值都大于低年级,说明高年级接受仿真模拟实训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个人职业目标。在学业工作表现方面,高年级的均值低于低年级,说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实习工作经验所以学业工作表现较低,而低年级的学生在实训过后由于对自身职业自我效能、职业结果预期以及个人职业目标的相对不确定,所以心里会更加有动力去加强学习专业知识, 努力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在标准差以及方差方面,低年级的学生的方差以及标准差在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个人职业目标都大于高年级学生,但在在学业工作表现方面却低于高年级, 这说明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效能、结果预期以及个人目标要更加稳定,更加明确,但是由于即将面临职业选择,所以在学习工作表现方面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总体来说,高年级参加仿真模拟实训的学生职业认知大于低年级参加的学生。

(2)模型分析

将模型分析划分为三个流程,第一个流程研究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结果的预期的影响;第二个流程研究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结果预期对个人职业目标的影响; 第三个流程研究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个人职业目标对学业工作表现的影响。将高低年级参加实训与没有参加过实训的数据分别在spss21 的amos 中做结构路径分析,采用标准化的结构路径, 得出如图6 和图7所示结果,并通过分析预测数据,得出表6所示结果。

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图及表,可以发现,除了职业结果预期对个人目标的传导影响,高年级的预测值小于低年级的预测值,但是高年级参加实训的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结果预期、个人职业目标,个人职业目对学业工作表现的影响都大于低年级参加实训学生,所以整体来说高年级参加仿真模拟实训在对学生的职业认知传导机制里面,相比低年级参加过的学生,更加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图6 高年级参加实训的路径图

图7 低年级参加实训的路径图

表6 高低年级参加实训的结构模型极大似然估计

(3)高低年级参加实训职业认知对比结果

从均值中值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对比中可以得出,高年级参加实训的学生总体的职业认知水平高于低年级参加的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但是低年级的学业工作表现高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职业认知传导机理中,高年级参加实训的学生传导影响力度基本都大于低年级参加实训学生的传导影响,但是低年级学生的传导效果水平也是明显的正向效果,且与高年级的差别不是很大。

五、研究结果及建议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传导研究的分析下,发现参加过实训的学生的整体职业认知水平较高于没有参加过实训的职业认知水平,且职业认知传导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力更大。与此同时,高年级参加实训的整体职业认知水平高于低年级参加实训的整体职业认知水平,且职业认知传导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力更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研究,对比是否参加过实训的学生职业认知数据,得出高校仿真模拟实训对于学生的职业认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参加仿真模拟实训,有利于降低学生的职业结果预期,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以及自身能力有所思考,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适当降低自己的职业效能感,即适当降低眼高手低的心理,脚踏实地。参加仿真模拟实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个人未来职业目标、职业结果预期,从而增强学生看待未来职业的信心,为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在学业以及工作方面更加努力。参加仿真模拟实训, 学生的职业认知传导效果明显,在实训学习及实践经验的影响下,由职业自我效能感传输至职业结果预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结果预期传输至个人职业目标; 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与个人职业目标传输至学业或工作表现的效果正向传输明显。所以,基于仿真模拟实训的优势,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高校可积极开展仿真模拟实训。

第二,高校在开展仿真模拟实训时,要注意根据开课目的选择仿真模拟实训课程开设的时间。高年级接受仿真模拟实训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个人职业目标。低年级的学生在实训过后由于对自身职业自我效能、职业结果预期以及个人职业目标的相对不确定,所以心里会更加有动力去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工作实践水平。高年级参加仿真模拟实训,在实训学习及实践经验的影响下,由职业自我效能感传输至职业结果预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结果预期传输至个人职业目标; 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与个人职业目标传输至学业或工作表现的效果正向传输明显。但是低年级学生的传导效果水平也是明显的正向效果,且与高年级的差别不是很大。

总之,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的水平,建议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实践能力相对有所提高的时候再开设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职业认知效果, 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预期及目标的明确。如果想要增强学生参加实训后的学习及实践工作动力,建议在低年级开展仿真模拟实训。

猜你喜欢

学业预期效能
艰苦的学业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