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文化和发展阶段

2020-02-15王建润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8期
关键词:宫室宫殿建筑

王建润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历史悠长、博大精深的独特历史教科书,是古代工匠劳动的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凝结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底蕴。而宫殿建筑则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建筑物,历代朝廷都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工艺,耗费全国的国库和民力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的宫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同时,宫殿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筑布局受到当时社会的审美、文化、民俗、绘画、思想和国家典章制度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皇权统治性。宫殿的建造技术结构巧妙、装饰材料色彩绚丽、艺术特色造型优美,更加符合审美理念和社会伦理,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的文化和智慧,形成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留下光辉的一页,绵延数千年。

1 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文化

中国宫殿建筑始终未退出建筑舞台,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宫殿的身影,从商代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残迹算起,到清末,历经3500 年以上。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最奢华、最宏伟的建筑是宫殿。宫殿建筑的造型、规模、装饰等方面的设计施工,都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占据中国建筑的重要地位。如果说,存在于西方中世纪的单体建筑以充满宗教元素的教堂为例,给人们留下宏伟、豪华、典雅的深刻记忆,那么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则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因地制宜地塑造环境,按照合理的整体布局,合理选择基址,合理处理空间、尺度和色彩等建造技术,创造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出现在公元前16 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 世纪的周代,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朝开始大力修建宫殿,汉太祖刘邦定都长安后出现建造宫殿的第一次高潮,宫殿成为王权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是帝王权势的象征。经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宫殿,在建造技术和工艺上逐步成熟,在建造规模上形成雄伟壮观而且气势非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的发展记载着人类历史,文明历程和文化兴衰,以当时最高的技术智慧和艺术气质建造的宫殿,其规模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留下艺术和文化遗产。梁思成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宫殿虽然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象征,但它反映各个时期建造的最高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可以说宫殿建造技术是科学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体,闪耀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被载入人类文明发展史,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史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阶段

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从原始社会后期到明清时代,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夏商时期原始的“茅茨土阶”

“茅茨土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早采用的技术,屋顶是用茅草铺盖,用夯土平台作为台基。考古发现最早的宫室、宗庙都是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如考古发现的河南洛阳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都属于“茅茨土阶”这个阶段的宫廷代表建筑,遗址里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盖茅草,只有遗存的夯土台基。其中二里头夏宫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夯土宫殿建筑基址群,其建筑布局沿轴线作庭院布置,夯土台上有面阔8 间的殿堂一座,是一座宽敞的牌坊式建筑物,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各个建筑之间用回廊和小屋联结成完整的院落,反映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二里头夏宫遗址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是中国建筑文化源头和主根,象征着久远的历史和文明。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发现的殷墟,是一座城市布局严谨、规划有序的大型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宫殿建筑基地有53 座,均建立在夯土台基上,由夯土墙、木梁柱、门户廊檐和草秸屋顶等构成,显示商代建筑技术的水平,证明夏商两代宫室仍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2.2 第二阶段: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高台宫室

瓦的出现最早是在西周,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成就,瓦的应用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陕西岐山凤雏瓦屋是西周建筑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布局规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建筑基址是一座高台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是四合院的雏形,屋顶采用瓦,在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瓦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由于西周早期烧制瓦的数量有限,只能用于檐部和脊部,在建筑发展过程上处于茅草向瓦的过渡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瓦的烧制技术和数量的提高,瓦在宫殿建筑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在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随之出现。建造高台宫室是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防卫、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如春秋时侯马晋都新田、春秋时秦国都城雍城、战国时齐故都临淄等,高台上的木构建筑物已不存在,只留下高四五米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并且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台基用人工堆砌,或用天然土阜裁切修筑,彻底从茅屋过渡到瓦屋及高台建筑的壮丽阶段,完全摆脱简陋的“茅茨土阶”,使高台宫室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延绵了两千多年。

2.3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

公元前350 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城内用黄土夯出高台,在高台上开始建造宫殿。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孝公时代商鞅建造的咸阳宫廷为核心,开始在咸阳城内外建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建造的宫殿和宫苑雄伟壮观、气势蓬勃,显示至高无上的皇家建筑风格,象征权利向中央集中,突出皇权的政治目的。渭北建筑群有旧咸阳宫、新咸阳宫和仿照六国建造的宫殿;渭南建筑群有兴乐宫、信宫以及阿房宫等。骊山有甘泉宫,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经过历史的沉淀,阿房宫基址只留下长方形的夯筑土台,后部残高约8m,台基上还残留着不少秦瓦。长乐宫、未央宫是西汉初期建造的宫殿,北宫是文、景等朝建造的宫殿,桂宫、明光宫、建章宫是武帝时期建造的宫殿。汉朝的“宫”是组合式建筑,由宫室、楼阙和房屋组合而成,以宫墙分隔。宫内以殿为主,用殿阁楼台联结,用池沼、亭台、树木等布置点缀,形成错综布列、自由布置的建筑风格,富有园林气氛。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隅,是汉帝的主要宫殿,现存前殿台基残高达14m 左右,代表着当时的宫殿建筑风格,是刘邦迁都长安后,由丞相萧何主持营造的皇宫,其布局结构反映了西汉王朝的都城、宫城设计思想,对于后世的宫廷建筑产生深刻影响,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宫城建筑奠定基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第四阶段:隋唐、宋、明清时期纵向布置“三朝”

《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天子诸侯皆三朝”之说,指周制中的“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又分称治朝和燕朝,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外朝是接见诸侯,治朝是与群臣相议政事,燕朝是为日常听政。《周礼》中“五门”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象征着尊崇礼序;天子五门,分别是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诸侯仅有三门,没有库门和雉门。三朝五门的门殿制度是封建社会宫殿建制的典型方式,体现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等级和秩序,宫殿建制威严壮观。

(1)商周以来,前朝后寝是宫殿的布局方式,前朝宫室是天子处理政务的场所,后寝是天子生活居住的地方。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2)汉、晋、南北朝都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形成三者横列,供日常朝会、赐宴等用。

(3)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尊循周礼制度,纵向布列广阳门、大兴殿、中华殿为“三朝”。

(4)唐高宗迁居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

(5)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但由于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

(6)元大都宫殿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应是蒙古习俗的反映。

(7)明初,朱元璋刻意复古。南京宫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明初宫殿比拟古制,除“三朝五门”之外,按周礼“左祖右社”,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永乐迁都北京,宫殿布局虽一如南京,但殿宇使用随宜变通,明季朝会场所几乎遍及外朝各重要门殿,“三殿”与“三朝”已无多少对应关系。

3 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华民族5000 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建筑的一大瑰宝。其中雄伟壮观而且气势非凡的宫殿建筑,极具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拥有独特的文化韵味,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形成自身独特的体系和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华夏大地上的瑰宝,更是一份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宫室宫殿建筑
李如圭《仪礼释宫》探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神秘宫殿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记忆宫殿
先秦时期“卑宫室”建筑思想探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阿掘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