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转诊的急性阑尾炎32例误诊原因分析
2020-02-15陈海生邱雪文徐初石
陈海生 邱雪文 徐初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通常不典型,腹痛主诉,部位常常不清,早期也存在发热、吐泻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早期往往在儿内科多次诊治,错过了治疗机会。婴幼儿时期的误诊率一般为35%~50%,新生儿甚至可高达90%以上[1]。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提高早期正确诊断符合率是增加治疗成功率,尽量避免术后并发症以及医疗纠纷的关键。笔者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早期儿内科住院,而后转普外科手术的小儿急性阑尾炎,最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小儿急性阑尾炎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提升对于不典型的小儿急性阑尾炎,尽可能得到早期正确诊断的能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其中1岁以下3例,1~3岁12例,3~6岁11例,>6岁6例。
1.2 临床表现 31例(96.88%)有发热,22例(68.75%)伴呕吐,20例(62.50%)有诉腹痛,其中13例为脐周痛,7例腹痛没有固定位置;23例(71.88%)有腹泻症状,15例(46.88%)伴腹胀,3例(9.38%)存在尿频。16例有固定的右下腹压痛点,11例存在腹肌紧张现象。年龄<3岁患儿,8例存在阵发性哭闹或不安现象,另外5例有弯腰表现。
1.3 辅助检查 18例血液分析白细胞总数>12.0×109/L,有7例>20.0×109/L,6例中性粒细胞分类>0.8,同时12例CRP明显升高。4例在发病2d内曾经进行B超检查出存在小肠液平或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影像后,再采取螺旋CT检查。所有患儿都进行了螺旋CT检查,32例中,存在异常改变的有26例,阑尾区出现程度不一的增粗或水肿。其中,壁增厚13例,腔内积液15例。腔内同时存在积气及积液的有10例,腔内影像不清晰的4例。腔内存在粪石的9例。阑尾周围并发脓肿及炎性包块的2例,周围产生游离积气的7例。存在小量腹水的9例,盲肠积液的7例,周围肠壁增厚6例,低位小肠不完全性梗阻2例。4例根据术前的CT影像,也无法明确或者排除,最后剖腹探查才确诊。
1.4 误诊疾病及原因 本组7例因为有吐泻症状误诊为急性胃肠炎,6例由于早期发热及脐周痛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5例因为有呕吐及上腹痛误诊为急性胃炎,4例由于伴有比较明显的腹泻症状误诊急性腹泻病。3例由于存在尿液分析异常及尿路的刺激症状误诊为泌尿系感染,2例由于早期只有发热,咽红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2例早期仅存在轻微的脐周痛误诊为肠蛔虫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败血症各有1例,主要是小婴儿早期仅有发热或哭闹,同时外周血液分析白细胞总数及CRP异常的增高而误诊。
1.5 治疗与转归 入院后所有患儿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措施,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儿出现了固定的右下腹压痛点,同时根据血液分析白细胞总数,腹部B超及螺旋CT等相关的检查结果,特别是螺旋CT检查结果,再请普外科医师会诊,而后转科治疗。32例都在就诊2d内转入普外科,所有患儿经过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6例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4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全部切除阑尾而后痊愈。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2.1.1 小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大部分没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本组患儿大多数有轻重不一的腹痛症状,但是无1例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表现。年龄<6岁的有26例(81.25%)占绝大多数,对压痛、反跳痛往往不能准确表述,甚至于不能讲话,临床极易导致误诊。本组患儿早期全部误诊收入儿内科住院部,无1例存在转移性右下腹痛表现。其中1例极不典型,3个月婴儿,早期只有呈现发热,考虑脓毒症,而后出现腹肌紧张症状,临床考虑腹膜炎可能,经转普外科进行剖腹探查,手术后经病理最终确诊为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
2.1.2 小儿阑尾位置容易游离,腹痛位置往往与典型的右下腹不符合,由于大部分小儿不能准确表达,甚至不能讲话,临床上往往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炎及肠蛔虫症等。
2.1.3 由于小儿阑尾壁较薄,肌肉组织与成人比较明显少,极易导致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机会大大增加。小儿阑尾炎在发生穿孔前,超过半数曾经在儿内科诊断及治疗过,自病初到穿孔时间一般在2d内,穿孔时间一旦达到2d以上,穿孔率则显著升高,通常高于65%[2]。本组32例中有9例出现穿孔,穿孔率28.13%。
2.1.4 小儿体格检查通常不配合,临床上很难触及麦氏点压痛,早期往往不能发现腹膜炎体征。
2.1.5 基层或年轻医师临床经验不够,对于小儿阑尾炎不典型性认识不足。由于早期已经普遍应用了抗感染药物,一部分吐泻临床表现消失,然而,腹痛一般继续存在,仍然有发热反复,如果首诊的医师先入为主,往往局限于急性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炎、急性腹泻病等初步印象,则不可避免产生误诊。
2.2 预防措施
2.2.1 对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不典型特征,要有充分足够的认识,临床上碰到不明原因的急性腹痛、发热以及吐泻患者,必须给予高度怀疑,保持足够的警惕性。特别是基层及年轻医师,在门急诊,住院部首诊时,时刻要想到是否存在外科急腹症可能,尤其是阑尾炎,应注意观察排除。
2.2.2 努力克服先入为主,打破不良的惯性思维,如果病情发展与初步诊断不一致时,必须有尽早修正的意识及方法。特别是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候,更要想到小儿急性阑尾炎可能,进一步观察及采取辅助检查。
2.2.3 体格检查必须认真细致,同时有足够的耐心,腹部体征的观察必须呈现动态性,小儿腹部检查技巧必须熟练掌握,重要的阑尾炎体征同样也应熟悉。在门急诊,就诊时间通常非常短暂,往往只有几分钟,对于可疑患儿,如果体格检查马虎,不够仔细,遗漏腹部体征现象常发生,导致误诊也不足为奇。年龄比较大的儿童体格检查前,要尽可能取得患者的信任,首先观察表情举止和腹部外观,其次腹部反复检查,动作手法要轻柔。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哭闹,查体不能合作,必要时等待入睡后,或给予口服10%水合氯醛充分镇静后,再进行查体,腹部体征更易获得,而且比较准确。若触及的部位存在躲闪及哭闹等,经反复多次检查,如果都在同一区域有以上反应,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能够确诊。腹部体征观察应该保持动态,因为早期体征一般没有,病情进展过程才渐出现,大部分患儿就是在常规治疗过程中,效果不理想,反复腹部检查后才发现腹膜炎征象,进一步螺旋CT发现阑尾炎征象,得到确诊。
2.2.4 根据病史、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有使用辅助检查必要性,但又不能过分依赖。腹部B超及螺旋CT检查已普遍应用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术前诊断,螺旋CT可比较清晰显示阑尾炎的情况[3]。小儿急性阑尾炎的CT表现与成人的比较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阑尾变粗、肿胀及壁增厚为特征性直接征象,是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最准确的征象。还有的征象包括阑尾内粪石以及阑尾内积气及积液,阑尾内粪石发生率可达50%,对于疾病诊断,可提供很大的帮助[4]。本组32例中,28例患儿都可清晰显示阑尾炎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术前均能做出正确诊断,诊断正确率达87.50%(28/32)。有条件时,尽可能首选螺旋CT,代替腹部超声,因为前者分辨率比较高。4例在发病2d内曾经进行B超检查,结果发现有小肠液平、不全性肠梗阻征象,追加螺旋CT检查而确诊。腹部B超无阑尾炎征象,并不能完全排除,腹部螺旋CT检查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不能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2.2.5 当病情发展与入院诊断不一致,相应的思维改变也是必需的,碰见发热、腹痛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必须高度怀疑有小儿阑尾炎可能。如果小儿的症状及体征表现为极不典型,暂时不能判断,应积极进行腹部螺旋CT检查,如病情需要,及时请普外科医生会诊,必要时转外科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