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城党家村文化景观研究

2020-02-15张栩豪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家村家训

张栩豪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的繁荣吸引了更多的打工者从农村走向城市,这种现象虽说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但这样的结果必然加剧了乡村人口空心化的问题。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村落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旅游业的发展,所说旅游业能改当地村民带来一定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但对于重点保护的村落,急剧的旅游业必然会给村落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会严重破坏当地的村落风貌。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一批富有文化价值的村落加速消失。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

1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概念

村落文化景观(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是指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聚落为核心的环境综合体。村落文化景观“通常反映出在特定的环境制约条件下,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技术,同时折射出建立这些文化景观的所处的自然化境的特点和限制”[1],村落文化景观是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并涉及多个因素,自然因素、物质与非物质因素。村落文化景观不仅受限于自然环境,还受限于特定区域的宗法礼制影响,能反映出特点民族和文化的区域性差别。“村落文化景观的特征是人类对自然长时间的干涉和使用中形成的,区别于人类有意设计的景观如园林、广场等,也区别于鲜有人类改造印迹的自然景观”[2]。村落文化景观不同于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景观,通常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人们无意识的对自然进行改造,反映了人们的传统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在此过程中受到特定地区、特定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反映出千差万别的村落景观特点。

2 村落文化景观构成

2.1 党家村物质文化景观构成

党家村的物质文化景观可由建筑文化景观、空间结构文化景观、生产文化景观组成。建筑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景观中最为重要庞大的文化景观因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景观因素的组成核心,许多单体因素都是围绕它存在的,并与之发生不可割断的关系。建筑特征包括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中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环境、建筑分布、建筑材料等因素,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在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村落空间结构文化景观是一种非实体性物质文化景观,通过实体的围合形成的空间结构。生产文化景观则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生产生活辅助性工具以及村落周边的农耕用地。

2.2 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党家村成立至今,村落空间形态大致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时期。在每个阶段党家村都呈现出着不同的空间特征,反应其当时的历史风貌。大体上以宗族观念形成的村落,即年轻一辈围绕着长辈修建住宅,并以祖祠为中心,呈放射状四散开来。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创始人党蒙选在两山之间建立村落雏形。公元1331 年,党蒙由陕西朝邑县逃荒至现党家村一带,起初先在东北部的塬崖上修筑窑洞,后为生产便利而在山脚下修筑简陋的住宅,修建了祖祠并围绕着祖祠修建部分民居,形成村落的原始雏形。

第二阶段:

村落演进的第二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人口组成有本地村民和明末逃荒的难民,这时村落的规模已经发展由当初的几户发展到二三十户。人口的增多是村落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向南边发展,并和北边的住宅间形成了一道主路网,这条主路一直保持之间,是党家村唯一的主路。在这百年余年内,村落的建筑形态发逐渐由窑居转变为房屋的重要变化,村落规模得以扩大。

第三阶段:

第三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清朝时期,村落的发展跟经济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党、贾两家人做起建筑材料的生意并赚取大量金钱,并对整个村落的旧建筑进行翻修,建设了大量的新住宅,整个村落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各个家族的祖祠为圆心发展出更多的民居。是党家村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清末国家动荡,关中地区土匪猖獗,整个村子的村名集资修建泌阳堡。而这个时期则是党家村古建筑最完整的时期。

第四阶段:

清末至20 世纪80 年代,经历朝代的更替党家村以耗尽了财力,已无力修补老旧建筑,新建住宅也是寥寥无几。这段时期党家村已停止发展,村落的房屋久未修缮导致质量低劣,外出务工的村民则荒废了一部分住宅。直到1986 年,党家村被评为中国历史名村,整个村落在政策上得以被保护,此时的村落建设已不须考虑更多的防御性,且村落空间也不能满足当时人口的剧烈膨胀,所以在该时期,村落建设不再采用向外扩张的模式,而是在原有本村的北部塬上地区建立新村。新村与本村还是有密切联系,优势在于对外联系较方便,但新村的形成发生了改变,村落的形成再不是围绕着祖祠为圆心的放射状,取而代之的是并排式村落。目前党家村还未停止建设,村落形态接连发生改变,但党家村本村的村落形态仍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2.3 村落空间布局特征

党家村村落空间布局特征大致分为两点:①宗法礼制影响;②受地区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

宗法礼制影响下的空间布局特征。韩城地区的村落空间布局与其他关中地区的村落布局相似,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宗法礼制和我国朴素风水学的影响。

党家村的传统居住模式主要受制于宗法礼制的影响,形成长幼区别、位次分明的大家族聚居模式。村内核心为族中首领和长者居住,其余居民的住房向外延伸。随着村落人口增加,新村围绕旧村而建。因此关中居民聚居地通常表现为以长者为中心,逐渐成放射状繁衍的空间布局[3]。

地形气候影响下着空间布局特征,党家村地形气候方面,关中地区气候干燥雨水分布不均以及多风的特点,韩城地区的民居多是利用地形和聚集而居的方式抵御寒风和沙尘,因此形成了布局紧凑户户毗邻、院院相接的聚落空间,建筑群体呈现出一种凝聚力和整体感。

2.4 非物质文化特征

教育文化:

党家村在清朝最繁荣的时期,全村都崇尚对子女的教育。这在北方地区是极为罕见的。因在古时,经商虽然可以赚的大量金钱,但在社会地位上还是有所不足,前人们在外地赚了钱,家里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仍希望子孙后代可以考取功名。用重金聘请大量的名师来村内讲课,在鼎盛时期全村有25 所私塾。甚至每家每户院落大门上的阁楼都是用来藏书,而大大小小的惜字炉也是村落崇尚教育的体现,在村落的东南角建立了文星阁也是为了在每次进京赶考前,祭拜孔子希望能够保佑学生取得一个好的名次。至今这种文化还在影响着当地的年轻人,而党家村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周围村庄。

家训文化:

在生活习俗特征方面,党家村历来重视家训,按照形式上划分,有门庭院落家训、屏障镌碑家训、中堂条幅家训、谱牒家谱家训、口传箴言家训、门额题字家训,在党家村的民间住宅内,家训随处可见,一般都是以刻碑的方式记录先人说的话。若是从内容上划分,有注重国法、家法,关于和睦宗族、邻里、孝顺长辈的,从简祖宗祭祀和严己修身齐家,从内容上来看,家训的内容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党家村村名深受家训影响,历史上曾多次出过状元、进士等科举名人,跟这些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此之外,党家村的家训深深的影响着村内每个人,家训可以增加村内凝聚力,党家村的泌阳堡就是很好的体现,在危难时刻全村团结一致为抵御外敌修建的寨堡,没有共同的信念是不可能建起这样的防御工事。直到今日,这些家训在精神方面一直影响着当地人民。

3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

人类的行为活动从始至终影响这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下的结果,保护与传承文化景观其实在根本上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村落的发展应具有长久性,其文化景观发展也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无论急缓,这种变革永远都包含着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传统与创新的冲突、新与旧的融合。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现代因素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影响,从而能够延续文化景观特有的承继性。文化景观在空间以及时间变化上体现着历史性以及继承性。文化景观的变化在空间层面上主要是由地域环境变化而影响的,差异性的地域环境使得文化景观的塑造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在时间层面上,人类行为活动及思想随历史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该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文化景观也一直在不断地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海量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信息体现在每个时代的文化景观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既有变化发展的部分,又有继承延续的部分,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结构。所以我们在研究如何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时,应重视文化景观的承继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党家村的文化景观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针对党家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特点,结合党家村文化景观现有发展,借鉴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及案例,对党家村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提出一些建议,致力于推动党家村文化景观日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家村家训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袁家村的致富密码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