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名城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2020-02-15刘菁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5期
关键词:代县名胜区绿道

刘菁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山西太原 030000)

1 项目基本概况

代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军事强藩、商埠重镇和文化名城,文化与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县域范围内仍保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阿育王塔、边靖楼、雁门关、代州文庙等,且县城于1994 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特征,提高代县软实力,是代县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1.1 现状问题

1.1.1 县域层面存在问题

县域内山体林木覆盖率较低。代县南北两侧的山体上林地较少,绿化面积较少,荒山、裸露岩石及无林地域范围较大,林木绿化覆盖率较低。

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内绿化用地较少,虽有一定绿化基础,但林地面积总体较少,植被覆盖率不高,植物品种较少,对景区内生态的改善、景区景观品质提升的作用不明显。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道路两侧绿化用地不足。河道水系两侧用地被大量占用,没有形成绿色生态脉络,没有起到绿脉楔形插入城市空间和城市用地内的作用。

1.1.2 县城层面存在的问题

绿地总量未达标,各类绿地尚未构建出完整的绿地系统城区内绿地未能形成网络系统。

现状公园绿地存在服务盲区。现状城区内仅综合公园发挥公园绿地的使用及游憩功能,缺少贴近居民、小而精的社区公园、街旁绿地等;且公园分布在县城西南部,公园绿地不能让居民便捷地游赏和使用。

城市景观不突出,水系景观未得到系统规划。古城与新城景观特色不明晰,影响了景观格局,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县城水系丰富,但景观处理不当(河床硬化或改为其他用地,未规划布置河道景观,造成臭水沟、洪涝等问题,影响居民生活)。

1.2 规划构思

1.2.1 县域层面

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是现代绿色城市或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县域绿化系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外延。结合代县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通过加强城区与县域大环境在景观和生态上的互动,使二者形成共存共荣的有机整体。即以山体绿化、森林、风景名胜区、自然风景林、果园等大环境为绿色生态基质,通过河流、交通线绿色廊道引导,连接均衡分布的各层次绿色斑块,构建县域大环境与城市的互动相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善代县生态环境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

1.2.2 县城层面

突出“屏藩畿甸,北门莞钥”的古城特色,打造特色浓郁、独具边塞魅力的老城区景观风貌。构建“崇文忠义,和衷进取”的新城区景观特色,塑造具有时代气息、环境优美的新城风貌。打造“水城相融、景观怡人”的生态宜居名城。

1.3 空间结构

1.3.1 县域层面

一城为心:以县城绿地为重点绿化核心。

二山为屏:县城北部的恒山余脉、南部的五台山西端余脉山体绿化资源作为城市外围天然的生态屏障;冬季阻碍冷空气南下,夏季暖湿气流在山前抬升提供了丰沛降水。两山区域不仅是水土流失控制的重点区域,也是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的重要地区。

四带为廊:沿京原铁路与大西高铁、大运高速公路、繁大高速公路、108 国道等线性要素绿地形成的绿色廊道。

四脉为楔:河道生态湿地及两侧绿脉,包括滹沱河生态湿地、滹沱河沿线主要三条支流及其他支脉形成的楔形绿地。

四区镶嵌:县域内的三个风景名胜区(雁门关风景名胜区、赵杲观风景名胜区、白仁岩风景名胜区)、一个旅游区(杨家祠堂旅游区),为县域重要的绿化区域。

多点均衡:分布于县域内的水源保护地、郊野公园、自然风景林地、绿化隔离带等。

1.3.2 县城层面

碧珠镶茵:指滹沱河湿地公园、城墙遗址公园、玉带河公园等各类公园用地形成的绿地景观节点,改善县城景观,满足居民休闲活动。

古城藏青:提高老城区现有绿化质量,增加老城区内游憩型绿地,打造独具特色的老城绿化片区,铸造代县景观明信片。

白链穿郡:依托水系形成的绿带,环绕新旧城区,增加城区绿化、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丰富县城景观层次,为县城注入灵动脉络。

绿脉成网:依托西城大街、东城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国道大街、大南街、鼓楼后街、东城西路形成的生态性景观绿廊,构成联系县城绿地系统与外围生态绿地的重要廊道,对改善县城与区域生态环境、拓展县城游憩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2 创新与特色

2.1 设置绿道规划

2.1.1 绿道线路选择构思

结合现有的水系和道路系统,考虑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布局绿道线路。

绿道线路尽量联系贯穿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文物古迹、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和商务商业中心等地。各级绿道要相互连接贯通,并突出地方特色。

2.1.2 绿地结构与布局

规划建设“一环、两横、三纵”的区域绿道网。

一环:代县市级绿道,即环代县历史文化名城及新城区的环形绿道。

两横:联系赵高观风景名胜区至杨家祠堂景区县城的南部1 号线和联系白仁岩风景名胜区至杨家祠堂景区的县城北部2 号线。

三纵:县城连接白仁岩风景名胜区3 号线、县城连接雁门关风景名胜区4 号线、县城连接赵杲观风景名胜区5 号线。

2.2 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应用

2.2.1 绿地系统海绵设施关键性技术措施

对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与要求,确保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与实施。

2.2.2 绿地系统海绵设施布局要求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采取多样的技术措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提高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各技术措施与建设内容应当相互协调与衔接。

2.2.3 各类型绿地海绵设施规划

公园绿地:规划从源头削减、滞留渗透为主导,利用现状资源或整理地形布置调蓄水塘、进行雨水资源利用,设置透水铺装、渗透浅沟、渗透井等综合渗透设施,并加强绿地的科普。

附属绿地:规划对硬质铺装面积实施控制,提倡屋顶花园,与建筑整合构建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并与排水管网紧密结合。

生产防护绿地: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如湿塘、雨水湿地等。

其他绿地:疏通现有河渠和沼泽湿地,适当介入低密度、渗透性高的基础设施,最大化地发挥河渠的输送水流的能力。利用城市改造机遇营造带状绿地,考虑补偿其开发之前的自然蓄洪条件。

2.2.4 海绵设施中绿地植物的选择

耐污染、抗逆性强的植物。绿地旱涝交替,植物的生长条件发生变化,满水期时耐涝,枯水期时耐旱,耐污染,有顽强的生命力。

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能对雨水冲涮带来的面源物进行净化,使雨水无害化下渗至地下水中。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环境,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优先选择多年生植物,减少维护费用。

合理构建植物群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美观性、生态性。

2.3 打造宜居、特色县城

2.3.1 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结合文物古迹(古城墙、边靖楼、文明、阿育王塔等)设置公园,传承与展示文化元素,突出绿地地域特色。以城墙遗址公园为例:规划突出城墙遗址的固有形态,对城墙进行隔离保护,展示城墙原始景观风貌。结合人文景观,利用本地植物、景观小品,营造本地风土文化空间,展现代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恢复护城河,还原古城风貌,即利用水景打造丰富的水系景观,又突出古城文化。

2.3.2 联系古典文化与现代设施,打造生态景观走廊。

依托水系、古城墙、商业区等设置带状绿地,建立城市生态廊道,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联系城市与郊区、新城与旧城,串联景观,改善县城小环境气候。

2.3.3 强调片区特色,分别打造古城区及新城区

古城区:古城区内保留大量传统街巷及传统庭院式住宅,规划采用传统式园林配置手法,突出代县传统建筑风貌、体现代县包容、多样文化内涵,通过绿化、小品等的配置,恢复传统古城风貌景观。

新城区:新城区结合现代化建筑风貌与代县运动精神,突出新城区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城市新面貌。

3 结语

本文针对县域及县城两个层次绿地系统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重点探讨绿道、海绵城市如何在绿地系统中应用,城市特色、文化遗产如何与绿地系统的协同共建,旨在完善代县绿地系统,全面提升县域绿化水平,建立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美丽代县。

猜你喜欢

代县名胜区绿道
山西代县启动黄酒酒都建设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代县产业脱贫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代县:严查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