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
2020-02-15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710055;2.陕西省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 710055)
一、何为民俗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资源顾名思义,指的是公众在民俗文化生产与生活中所创造及形成的各类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根据民俗学定义,主要由劳动生产类、生活类、社会组织类、节庆类、礼仪类、游艺类、传说、文学、宗教与巫术以及婚丧嫁娶等部分组成。1-2
二、关中民俗文化资源梳理
关中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民俗活动等方面。关中地区民间工艺绚丽多彩,如:关中剪纸、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马勺、关中皮影。(如下图1-5,图片来源百度网)其余民俗文化资源如下表1
图1 关中剪纸
图2 户县农民画
图3 凤翔泥
图4 马勺脸谱
图5 关中皮影
表1 部分关中民俗文化资源4
三、民俗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关系
文化产业的开发,实质上是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提升,彰显其真正的价值,本质目的是为了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可见文化资源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民俗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5千年中华文明的沧桑,关中民俗文化资源具备了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成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5
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践行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文化自信的新途径,是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新方法。6我国自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后,不断探索非遗保护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但对于有效的保护一些濒临绝迹的民俗文化却显得捉襟见肘。如果能在保护的前提下,将适合产业化发展的民俗文化资源筛选出来,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其适应当地民俗环境,与社会、经济、生态统一协调发展,形成相应的民俗文化产业体系,也不失为一条促进关中民俗文化创新型发展的便捷之径。
四、关中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关中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密切联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中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为旅游式开发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来,业界人士一直在寻找文化和旅游的契合点,发现民俗文化旅游是其中的重要突破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是关中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品牌经营如“西安年最中国”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模式,以回民街为代表的社区— —历史(传统)街模式,党家村7、袁家村、马嵬驿的乡村模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西安市民俗博物馆等生态博物馆模式,8白鹿原影视城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模式9-10等。
三是表演艺术商业化经营型。关中地区的传统歌舞戏曲如华阴老腔、合阳木偶戏、秦腔、华县皮影戏等是蕴涵在丰富的民俗事象中的艺术因子。通过组建艺术乐团、以商业化经营为手段,不断将其搬上现代舞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华阴老腔,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开发成功的案例,并走向中国春晚的舞台,被视作与世界交流的文化名片。14
四为门票经济型。创建民俗类博物馆与民俗品展销会,为民俗文化资源的展示搭建永久式与临时性平台,不仅满足公众对民俗文化体验的需求,创办者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实现生产性保护民俗文化资源。
关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赢得了巨大效益,民俗文化资源得到重视的同时存在资源浪费与过度开发的现象,甚至出现低俗化。例如,一些县市在开发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时,未经科学的策划规划与论证就开始投资建设,造成开业时名噪一时而后不了了之,并且衍生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坐地起价与黑导游泛滥,极不利于各地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千篇一律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及极少有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产品推出,民俗品牌建设严重不足,等等。这些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忽视文化、社会、生态效益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关中民俗文化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进程。
五、提升建议
1.产业化开发与抢救保护并重
对于关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应当坚持产业化开发与抢救保护并重,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关中民俗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分门别类,适合产业化发展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关中民俗文化资源,要加以合理开发,使之适应市场发展。15
2.打造全产业链式关中民俗文化产业
打造全产业链式的民俗文化产业在关中地区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任务。在整合关中民俗文化资源之外,应当考虑关中民俗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理顺产业链上下关系,坚持创意和内容为王,打造集关中民俗文化各类体验与旅游观光、文创开发等富有文旅高度融合意义的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重点突出社会、文化、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3.携手智能科技促进关中民俗文化创新发展
当今新兴科技层出不穷,如人工智能、5G、VR、AR、仿真技术等,他们促使各个产业革新式发展。开发关中民俗文化资源,必须实现民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4.实现关中民俗文化产业联动发展
随着“西安年最中国”等民俗节庆活动的连续举办,西安市民俗文化消费逐渐增长,形成了西安市的新名片,成功塑造了西安市民俗文化的品牌形象。反观关中其他市县,民俗文化品牌远远不如西安市,甚至存在客流量被西安大量吸纳的现象。要实现关中地区均衡联动的发展,必然要在发展策略上有所调整。既然西安市已成为关中民俗文化产业的领军者,应当考虑以“西安年最中国”为契机,结合四季、关中民俗节庆等,并实现时空的无缝对接,推出关中民俗文化系列产品,将客流导向关中各地区,实现关中民俗文化产业联动发展。
瘦素又称抗肥胖因子,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合成分泌、肥胖基因编码的肽类激素。其通过血脑屏障,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结合后,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从而调节机体脂肪的沉积,影响体质量。近些年,随着对瘦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肥胖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瘦素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与动脉壁的顺应性呈负相关[30]。因此,高瘦素水平可作为高血压的一个预测因子[31]。IR是代谢性高血压发病的核心机制[32],瘦素作为重要的代谢调控因子,其分泌水平的失衡将导致IR,从而引发代谢性高血压[33]。
5.加强政府规制
关中民俗文化资源,一方面通过“申遗”得到保护,另一方面也存在过度商业化、城市化等现象。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需要政府规制关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但关中地区涉及5个地级市,32个县,政府职能和权力范围有限,无法协调统一发展。应当在省一级层面上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立法、执法、释法工作,对各级职能部门细致界定责权利。从而令关中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彰显魅力,产业化发展能够可持续高质量进行,并为其品牌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韩慧.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现状与困境[J].大众文艺,2019(19):11-12.
2.张士闪,耿波.中国艺术民俗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7-9.
3.王莹.陕西关中西府民歌中的民俗文化现象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6(05):9,11.
4.杨艳萍.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陕西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2):191-192.
5.刘昂.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刍议[J].齐鲁学刊,2014,106-109.
6.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69-75.
7.鲁雨.袁家村特色发展模式及经验探索[J].天津农业学,2019,25(10):78-81.
8.屈炳昊.关中民居简析——关中民俗博物院民居概览[J].大众文艺,2012(16):182.
9.王伟.英译本《白鹿原》民俗翻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382.
10.杨缦卿.民俗古镇类主题景区白鹿原影视城运营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9(34):120-121.
11.崔衍,张曼.关中文化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00.
12.彭波,赵小凡.陕西凤翔泥塑装饰风格研究[J].上海工艺术,2019(03):48-51.
13.张小平,金野,王玺,齐俊娜.基于陕西关中民俗文化的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6,29(01):39.
14.王秀杰.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9):26.
15.张良,董菁,代道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研究——以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69-77.